庭審|法官為什麼會打斷律師的發言?

2020-12-20 騰訊網

在以審判為中心、庭審實質化改革背景下,舉證、質證作為證據分析、事實認定的基本手段,在庭審活動中佔據核心地位。

鑑於質證是在法官的主持下開展,以幫助法官審查、甄別、認定證據並以此為基礎說服法官接受己方的辯護觀點為目的,辯護律師就很有必要了解法官對待質證的理解和態度,以便調整己方的質證方式和內容,使之既能在程序上被法官所容納也能在實體上被法官所採納。

當下庭審的現狀是什麼?

探究法官對質證的理解和標準把握,應該從刑事訴訟的大時代背景中去尋找答案。

一是法院案多人少,還有結案率、均衡結案率、法定審限結案率等種種考核,快速審結案件是法官的第一要務。俗話講「蘿蔔快了不洗泥」,現實中有一部分恐怕不是法官不願洗泥,而是真的沒有時間去洗,這也是法官這一群體的無奈。二是法官經過庭前閱卷,對案件可能存在的問題已經形成了初步預判,往往是帶著疑問去開庭,質證的實質作用就在於求證自己預判的問題,對於其他證據則不作為重點。三是辯護律師在庭審中都非常積極踴躍發言,由於摸不清法官的邏輯和思路,擔心己方觀點有所遺漏,索性一股腦兒把所有意見全部講、充分講,讓法官從中挑選哪些有用、哪些沒用。

這就形成了法官與辯護律師在時間、程序方面的矛盾和衝突,法官需要快速結案,律師需要更多時間表達意見;法官認為庭審應當圍繞其所認定的案件爭議展開,其他事項能簡則簡,律師則要求把己方所有意見都在庭上充分表達,「你法官認為不是重點的問題,我律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且重要問題還很多」。

質證有什麼作用?

對於追求正常審限內結案並已經形成庭審預判的法官而言,質證起著三重作用。一是走程序,所有開庭的案件,不管一審還是二審,沒有質證就意味著庭審沒有結束,就不能結案,所以順利地走完流程是法官的第一要務;二對庭前閱卷時發現的重點問題進行求證,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查明案件事實,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是規定動作,必須要有的;三是聽聽控辯雙方的其他意見,看能否發現其他自己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如果沒有超出預期就順利結案,如果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再予以審查,對於審判經驗豐富、審判能力較強的法官來說,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較小,應該屬於質證第三層次的作用。

質證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既然法官認為質證在程序和實體兩方面都能夠起到實質性作用,也必然會在程序、實體兩方面對質證各方提出具體的要求,概括而言,就是希望訴訟參與各方能夠在審判長的指揮下規範、高效地完成質證工作。

規範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庭審順序層面,質證階段就談證據,不能進行法庭調查也不要展開辯論;二是質證範圍層面,圍繞單份證據的「三性」發表意見,不要涉及該份證據之外的內容;三是質證規則層面,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證據規則進行質證,超出現有法律的情緒宣洩、人身攻擊等都不被允許。

高效體現在四個層面:一是有重點,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如果一名律師對控方出示的所有證據都有異議,恐怕會讓人以為「不是來質證的,而是來吵架的」;二是有論點,不要雲山霧罩一番卻表達不清中心意思,應當選擇合法性、真實性或關聯性的其中之一作為落腳點;三是有依據,拋出的論點應當有現行法律條文的依據;四是有出路,僅僅指出問題不夠,最好能幫法官解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或方案。

質證的界限在哪裡?

質證究竟應該進行哪些活動,理論界、實務界都有比較大的爭議,到目前也沒有一個控辯審各方都認可的答案。

通常情況下,所謂證據合法性,就是指首先判斷是否屬於刑訴法規定的非法證據,如果不屬於排非的範疇,那麼就談取證主體和取證程序;所謂真實性,就是指是否存在指供、誘供、串供或者與其他證據存在矛盾,一般也只需要指出該證據與其他的某某證據在哪個具體細節上有矛盾即可,不要對相矛盾的證據內容大篇幅引用或詳細說明;所謂關聯性,就是指與待證事實有無關聯,幾句話給個意見即可,不需要展開論述。

關於證據真實性、關聯性究竟應當如何理解,或者說質證階段能否展開綜合質證的問題,這是各方觀點矛盾、爭議的焦點。的確,單憑某份證據自身很難證明其是否真實、是否關聯,往往需要藉助與在案其他證據的比對才能實現。但允許就證據比對內容詳細展開的話,必然會佔用較長的時間,而且該比對內容在法庭辯論階段必然又會被辯方作為主要論據重點論述,實質上造成了庭審的重複,浪費司法資源,法官希望無論控方、辯方,所有的話在法庭上只說一遍。因而,往往要求辯方在質證階段指出來問題即可,點到為止,具體內容在辯論時再予以詳細論述。

法官因何打斷律師?

總的來說,法官對法庭質證的總體期待或理想狀態可以用兩句話概括:「簡約而不簡單,到位而不越位」。以簡明扼要、言簡意賅、詳略得當的方式發表質證意見,又能夠一次性把想表達內容全部發表完畢,沒有遺漏;既能夠把證據存在「三性二力」的問題表達清楚,又不超越範圍展開綜合論證等應當屬於辯論的內容。

明白法官對質證作用的期待以及對質證界限的把握之後,就不難發現法官打斷律師質證發言的原因。概括來說:

第一,當法官認為律師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對案件進行臆測,內心已確信不會採納律師觀點,沒有讓其繼續闡述的必要時,會直接打斷。比如說,辯方以被告人身體某部位有傷疤為由提出曾遭受刑訊逼供,卻無法提供相關刑訊逼供的任何線索,而法官庭前查閱被告人入所體檢表上就已經記載該處有傷疤,內心已經排除了刑訊逼供可能性,就不會讓律師繼續表達該意見。

第二,當法官認為律師在重複質證,比如針對其他證據進行質證時已經詳細說明了異議內容及理由,法庭已經聽清了律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出現相似質證意見及質證邏輯時,法官往往希望聽到律師簡單的一句「辯護人認為該證據與前述的某某證據存在同樣問題,具體理由不再展開」或「質證意見同某某證言」,此時律師如果使用同樣的邏輯法則重複質證,就被會法官提醒。

第三,當法官認為律師在質證階段進行辯論時,因為超越了證據本身的「三性二力」,而是綜合其他證據對能否證明待證事實進行論述時,就會提醒律師質證應當「一證一質」。法庭會在辯論階段給予律師充分的時間就證據的綜合運用進行論證,質證階段僅講明論點即可,無需闡述支撐論點的論據和論證過程。

法官不願面對的情況是什麼?

其實,近年來法官已經非常注重保障律師辯護權利,已經很少出現打斷律師發言的情況。我們不能說法官刻意迴避難度、故意忽視案件問題,這對絕大多數法官是不公平的,但同時我們要求法官都勇於承辦疑難複雜案件或希望法官把案件辦複雜了也是不現實的。

因為這違背了趨利避害的人性,誰不想自己的工作輕鬆愉快呢。因此,無論有意無意,筆者當年做法官時常常暗自祈禱分到自己手裡的下一個案子能爭議小一些、程序簡單一些,千萬不要出現諸如啟動排除非法證據程序或證人、鑑定人等出庭作證的情況。出現這種考慮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無論排非還是證人出庭都會增加很多協調聯繫工作和耗費大量的庭審時間,在案多人少的局面下,個案工作量的增加和辦案節奏的放慢所展現出的邊際影響會被成倍放大。第二,此類案件往往案件更複雜,認定案件事實的難度更大,隨之出現錯案的機率也更大。第三,此類案件中控辯雙方對抗性更強,無論偵查人員到庭說明情況還是證人出庭作證,由於他們畢竟對庭審程序和法庭技巧知之甚少,在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之下,不可控因素更多,對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提出更為嚴峻的考驗。

由於法官主觀上並不積極主動地追求啟動排非程序或證人出庭,那麼在辯方提出此類要求後,法官一般會能不啟動就不啟動,能用其他方式替代的就用其他方式替代。

常用的辦法有:一是建議公訴機關就證據瑕疵進行解釋,讓偵查機關、鑑定機構等出具書面的說明材料,然後再拿到庭上舉證、質證;二是把問題當庭拋給公訴人,由公訴人對辯方的要求發表意見,如果公訴人能夠有理有據反駁辯方要求,法官往往就可以駁回辯方要求;三是對於言詞證據的內容爭議較大的情況,法官往往把多名被告人同時提到法庭當場對質,控辯雙方都可以訊問、發問,法官也會補充發問,寄希望於通過多被告人相互之間的比對可以排除矛盾,既能夠達到目的又能夠避免重新組織庭審、傳喚證人等工作;四是在某些情況下要求辯方舉證證明,比如說辯方認為某證據存在某種合理懷疑,法官聽了之後感覺辯方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但又不徹底,因為可能還有一些有罪的證據,辯方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這個時候法官可能就會說辯方如果能有證據把在案的有罪證據給否了,我就能支持你,你否不了,我也幫不了你,實質上讓辯方承擔了某種程度上的舉證責任。

如何完善制度建設?

人的認知是會隨著外界環境、自身學習等而變化的。轉崗律師行業之後,筆者也進行了反思,站在更多的立場,換位思考,開始慢慢覺得之前的做法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第一,關於質證階段能否進行綜合論證的問題,雖然一證一質仍然是原則,但在公訴人分組舉證或者一起事實綜合舉證的情況下,應當允許辯方就公訴人就該舉證行為所出示的所有證據進行一定程度的論證,因為法庭上控辯雙方權利平等,控方既然能夠以證據之間存在某種密切聯繫、集中出示能夠綜合證明某項待證事實,那當然也應當允許辯方就控方出示的多份證據之間是否存在矛盾、能否相互印證、能否認定控方欲證明的事實等方面發表質疑的聲音。

第二,關於舉證責任的分配及舉證程度的問題,尤其體現在排非申請和排除合理懷疑方面,儘管理論研究及最高司法部門的決心方面爭議不大,但在基層司法實務中法庭對啟動程序把關過嚴、對辯方要求過高的痼疾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例如排除合理懷疑,辯方毫無根據地臆測肯定是不行的,但法官也只能要求到辯方提供出來一些有事實根據、符合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的線索的程度。非要讓辯方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否定控方事實,不僅超出了辯方的能力,也違反了刑訴法第五十一條檢察機關承擔證明被告人有罪的全部責任的規定。

第三,關於偵查人員、證人、鑑定人等出庭必要性的問題,最高法關於刑訴法解釋規定了「控辯雙方存有重大爭議,證人證言對定罪量刑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合議庭認為有必要」三個條件,其中第三點完全在於法官的主觀認識,筆者之前所承辦案件中,偵查人員、證人、鑑定人均出過庭,應該說為了保證案件質量,法官會不辭辛勞,但確實存在視之為最後選項的事實,考慮個人工作量、考慮公檢兩家協調更多一些,而考慮案件事實現狀少一些。

當然,如果筆者現在回去繼續從事審判工作,也必然會考慮工作量、考慮協調的問題,但恐怕會從「能不啟動就不啟動」變為「能啟動就啟動」,雖然考量的因素是同樣的,但考量因素的優先位次發生了變化。

律師如何順勢而為?

把準法官的脈之後,作為辯護律師,應該如何順勢而為也就相當清晰了。

第一,提前做好證據功課。以質證目的為導向,以質證方法為抓手,對在案證據分門別類、詳略得當地加以區分,並製作詳細的質證提綱。

第二,庭前做好多方溝通。與當事人溝通,做好分工,事實部分由當事人質證,法律部分由律師質證;與法官溝通,主要溝通法官對於綜合質證的安排,無論放在質證環節還是辯論階段,總歸讓法官給己方預留一定時間;與公訴人溝通,主要是舉證方法、舉證策略,方便己方質證;與書記員溝通,把質證提綱提供給書記員,便於全面記錄。

第三,庭上靈活把握質證方式。審判長尺度把握的松,律師就多說點、說透點,審判長就同一問題提醒過之後就不要重複錯誤。此處應當注意的是,律師應當視案件審判長是不是承辦人來調整質證策略,如果是同一人,由於審判長已經有了關注重點的預判且通過庭前交流律師也已經了解到,那麼律師質證的面就要窄,但話要說得多,只要表達的是在審判長關注的範圍之內,他不僅不會打斷反而希望能說得越充分越好;如果不是同一人,律師可以不再只著重於承辦人關注的重點,可以就己方認為重要的多個話題分別闡述,但單個話題不要說得太多,以免審判長認為冗餘或重複。簡單地說,就是要合理利用審判長與承辦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形把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四,當庭質證與書面質證相結合。儘管做了種種準備,但在某些情況下,庭後還是會覺得當庭表達的不夠充分,此時依然可以補充書面意見。尤其是二審案件,大多數的二審案件進行書面審理,沒有當庭質證的機會,這種情況下,應當及時提交對一審採信證據的書面質證意見,一方面是表達己方意見,動搖二審法官對一審證據的盲目相信,另一方面希望藉此促成二審開庭,為發回或改判取得先機。

法官能否當庭制裁律師?

前面講的,都是律師如何配合法官、如何因勢利導。話又說回來,如果律師不配合法官,法官能給律師什麼樣的制裁嗎?

從筆者的經歷來看,法官有些時候也很無奈。如果一名律師,在法庭上就每一個細節都長篇大論,講人性、講情懷、講故事就是不講法律,法官往往會予以提醒。但該律師置若罔聞的話,法官也只能聽之任之。如果律師在法庭上沒有攻擊黨和國家制度的言論,也沒有人身攻擊,法官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將其逐出法庭,既然無法阻止,那就讓其盡情發揮,直至其餘辯護人忍無可忍。從形式上看,該律師贏了法官,為自己爭得了在法庭上發言的權利,但從效果上看,真的很難讓人記住他到底說了什麼意見,這樣是不是真正為了當事人利益值得深思。

法庭上,法官也罷,檢察官也罷,律師也罷,大家只是職責不同,但目標應該是一致的,採取各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將天平一端努力向自己這一方傾斜,從而通過這種合力最終達到追求公平正義的結果。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所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庭審|法官為什麼會打斷律師的發言?
    三是辯護律師在庭審中都非常積極踴躍發言,由於摸不清法官的邏輯和思路,擔心己方觀點有所遺漏,索性一股腦兒把所有意見全部講、充分講,讓法官從中挑選哪些有用、哪些沒用。明白法官對質證作用的期待以及對質證界限的把握之後,就不難發現法官打斷律師質證發言的原因。概括來說:第一,當法官認為律師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對案件進行臆測,內心已確信不會採納律師觀點,沒有讓其繼續闡述的必要時,會直接打斷。
  • 法官為什麼不聽律師講法律理論?
    在法庭上,有些經驗不足的律師,總是喜歡賣弄法學理論,而且還是陳舊不堪的基礎知識,遭到法官們的一直反感,甚至直接被法官打斷發言!例如,在合同詐騙罪的庭審中,辯護律師發表辯護意見時,一開口就說:根據刑法規定和刑法理論,合同詐騙罪的兩大關鍵構成要素是,客觀方面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主觀方面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什麼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如何理解非法佔有目的?
  • 庭審記錄曝光,竟是譚松韻律師藉機炒作自己?輿論驚天反轉
    9月2日,某知名博主發布長文,表示自己看完並整合了10小時的「譚松韻母親被撞一案」的庭審記錄,(以下簡稱譚案)。隨後,該博主指出了庭審中全程並未提到之前流傳的「證據,毛髮,血液,監控的丟失」也並沒有「法官驅趕辱罵律師,不允許律師出示證據」的情況。因此該博主向之前網絡上對於該案的流傳版本提出質疑。
  • 韜涵雛鷹 | 謝彩虹:實習律師成長日記——我經歷的那些庭審
    轉眼畢業從事刑辯律師工作也快一年,在這一年的實習期內,自己也成長收穫了不少。無論是律所內部每周一的韜涵小講、周五的業務研討、司法文件、指導案例的學習亦或是模擬法庭培訓、辯論賽、線下沙龍、線上公益課堂、專業論壇參會發言、旁聽庭審現場等,都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刑事辯護律師的日常工作,也深刻體會到刑事案件最終能取得良好辯護效果與律師盡職盡責地付出密不可分。
  • 律師在庭審辱罵法官被處罰
    2020年9月23日,包頭市九原區人民法院對一名參加庭審時無視法庭紀律、擾亂法庭秩序,損害司法權威的律師作出罰款10000元的處罰決定。事件回顧內蒙古某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苗某某擔任九原區人民法院受理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的委託訴訟代理人
  • 乾貨 | 律師觀摩庭審視頻攻略
    除了法規庫和案例庫,庭審視頻資料庫同樣值得重視。庭審視頻是以立體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庭審過程,如果裁判文書好比一篇文章,那麼,庭審視頻好比一部電影,視頻的信息量更大。二、律師為什麼要重視庭審視頻作為青年律師,大量集中看庭審視頻,是短期內積累出庭經驗的有效途徑。
  • 庭審,這些細節你做到了嗎?|辦案手記
    裁判文書的最終形成也離不開對庭審過程的吸收與凝練,最高人民法院耿寶建法官就曾坦言:「優秀裁判文書不僅僅是在裁判結論形成後『寫』出來的,更是對庭審過程的精煉和書面化。」對於參加庭審活動的律師而言,如果能緊跟庭審節奏,引導法官深入思考,把握案件爭議的事實與法律問題,自然有益於說服法官作出有利於當事人的裁判結果。值得思考的是應當如何把握庭審節奏,讓法官願意「聆聽」律師的發言呢?
  • 譚松韻母親被撞案庭審記錄,粉絲後援會甩鍋,粉絲不是法律人士
    而譚松韻庭審也在現場哽咽發言:「希望各位能夠還我媽媽一個公道。」 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審理中,將擇期宣判。 在庭審過程中,審判長多次打斷原告律師發言, 被告律師以被告方拍攝的照片為證,是否合理。再者,被告前後口供不一,是在有意隱瞞。
  • 開庭陳述:三分鐘讓法官理解你的主張 iCourt
    這一環節,在法庭中的主要表現形態,往往是各方律師逐字逐句宣讀訴訟文書。如此,法官也常覺得多此一舉,於是要麼乾脆說「如果與起訴狀或答辯狀一致就不要念了」,要麼「不要再念了,請簡明扼要陳述你的理由」(不少律師甚至覺得這樣的法官不重視程序或者不尊重律師的發言權利)。但是,即使放棄了照本宣科,律師們在此階段仍常會被法官無情地打斷。那麼,開庭陳述到底有什麼樣的功能?
  • 青年律師修煉手冊——說服法官的方法
    如果律師提供的證據和法律文書分散在不同的資料中,那麼法官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就需要多次翻閱律師提供的不同材料,才能把握律師提出的完整意見是什麼,這無疑會增加法官提取有用信息的時間,而且有可能導致法官因此遺漏重要的證據和重要觀點。
  • 從庭審表現劃分律師流派
    開庭審案子,免不了要和律師打交道。律師在庭審過程中如何表現,不同的律師也是各有不同。應當說,橙子下庭辦案的時間不算長,接觸過的律師也不算多,今天聊幾句吧。因此,務實派的律師往往會鑽研法官對於類案的審理思路和審理標準,無論是舉證還是適用法律都圍繞法官的審理思路展開,現在越來越多的律師會向法官提交判例,以堅定法官對其有利的審理思路。曾有律師如此評價,對於律師而言,最好的代理詞就是被法官寫入判決的代理詞。對此,橙子深表贊同。儘管在這個時代,有時候務實並不一定被人理解,或者更難一步登天。
  • 王亞林律師:庭審過程中,如何才能發揮博弈論的最大力量?|054
    會博弈者可摧毀卻不行動;不理智者窮叫囂而無依據。其實,這種威懾,在刑事案件的法庭辯論過程中也是可以使用的,效果還是蠻不錯的,著名刑辯律師王亞林就曾經很好的使用了這種威懾。2017年,安徽北方的某個縣城。
  • 法官對待當事人的十大禁忌
    禁忌二:不講技巧地阻止當事人發言看過一些庭審矛盾激化的案件,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因為法官一再的阻止當事人或代理人發言。不可否認,很多案件中代理人或者當事人十分囉嗦、抓不住重點,而且不願意聽從法官指揮,甚至有一些代理人(特別是一些非本地的律師)喜歡通過與法官強詞奪理、不聽從庭審指揮的方式,來博取委託人的贊同。這時候很多法官,一般會非常直接的,或者再三地打斷這個當事人或代理人發言。升級到一定次數,這個談話或者庭審就已經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因為充斥在法庭上的不是智慧的閃光,而是濃濃的火藥味兒。
  • 庭審經驗談——證人(法官篇)
    通過案件庭審和各種證據的閱卷,一般法官已對案件有了初步、暫時的心證(確信)。證人在出庭前,很多當事人會把證人書面證言提交給我們,其實證人想說什麼,我們大概是能判斷的。有些證人帶著寫好的證言稿子,上了法庭就開始念,這種做法是證據規定不允許的,而且根本就沒達到其作證的關鍵目的。民訴法為啥會堅持要求證人出庭作證是有道理的。
  • 律師透露庭審細節:庭審間隙譚松韻和外婆短暫見面,幾度落淚
    9月8日上午10時,封面新聞記者電話採訪了譚松韻的代理律師張起淮。張起淮是北京著名律師,成功地代理過多位明星的案件。張起淮說,回到家鄉的譚松韻表現很平靜,沒有為失去母親而失去理智或抱怨,一切相信法律,和律師也配合很好。
  • 這樣的律師,法院會更歡迎
    一般來講,法官有時候一天要開幾個案子的庭審,談話,或者外調,如果律師沒有按照提前約定的時間按時到達,可能會影響一系列後續的工作安排,如果這樣的次數多了,法官會對這樣的律師失去信任感,如果下次還有案子的話,法官可能不願意再與律師提前溝通時間,而是直接傳票傳喚。
  • 譚松韻近10小時庭審記錄筆記曝光,反轉後拒道歉,律師被攻擊
    在庭審期間,關於譚松韻的多個話題曾登上熱搜,與哽咽發言、與父親擁抱加油、譚松韻後援會發文等等。其中,譚松韻後援會更是發文質疑庭審的槽點,並且十問庭審引發網絡軒然大波。然而如今事件似是出現反轉,為此譚松韻後援會發文解釋是因為不懂庭審流程。9月2日,有網友整理了譚松韻近10小時庭審記錄筆記,從大V整理髮文可見,在庭審中並沒有發現任何關於證據丟失、法官不讓律師出示證據、被告不認肇事、逃逸等罪名等,並且還詳細的列出了每個時間點的發言記錄。
  • 在法院,未來的律師負責精通審判,未來的法官負責一地雞毛
    司法改革後法院組建了審判團隊,例如我,原來是一審一書模式,帶著一個書記員,這位書記員可能是法院正式幹警,也可能是聘任制幹警,而現在則是帶著一位法官助理,通常是法院正式幹警,主要從事審判輔助工作,再配備一名聘任制書記員,主要負責庭審記錄,也會從事其他審判輔助工作。從個人職業發展而言,法官助理日後通過考試後會成為法官,而聘任制書記員因為編制、待遇等原因,會有一部分離開法院去從事律師工作。
  • 民事訴訟技巧:庭審中的質證和辯論
    庭審中,有些律師急於闡釋己方觀點,儘早引導法官認同,會搶在發表質證意見的階段附帶地發表辯論意見,此時法官就會詢問:「這是你的質證意見還是辯論意見?」這不免讓代理律師在法庭上略感尷尬。如何掌控好庭審現場,掌握庭審中的質證與辯論,避免在質證意見與辯論意見之間糾纏不清,避免因為重複陳述而被法官打斷或制止,是律師與法律與法律工作者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 打官司為什麼要請律師,難道是法官不懂法嗎?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您不能保證穩贏,我為什麼要請律師?打官司請不請律師?完全取決於你能不能說的清楚話,能不能找到對你不利的風險點從而避免提及,能不能靈活應對法官或者對方拋出來的質疑,如果你能做到,那完全沒有必要去找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