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道 專欄作者 | 科技向令說
科技向令說:曾響鈴榮獲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虎嘯獎評委,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作家。
AI到底是「代替人做到那些人本來能做到的事」,還是只是做那些「人做不到的事」作為協助人的技術存在,「替代派」與「協作派」爭論由來已久。實際上,AI機器翻譯本質上可能是個「協作派」,翻譯行業面臨困境的今天,AI可能還幫得上忙。
AI翻譯熱鬧不斷。
9月12日,一封署名信件在網絡上被熱傳,某大學英語系新生喊話校長,建議學校取消外語專業,並要求轉系換專業,言辭懇切且言之鑿鑿,不像是一出鬧劇。
如圖(來源:網絡),其喊話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將來人們需要的不是翻譯官,而是翻譯機」,英語系沒有前途了。
的確,在人工智慧加持下,機器翻譯變得得越來越「人性化」,譯文質量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在一些公開場合,還出現了AI同傳的身影,雖然質量不佳但好歹上了臺面,對翻譯從業者來說威脅是客觀存在的。
不過,即便如此,英語系新生要把這種「威脅」轉化為「恐懼」可能並無道理,AI翻譯與人工翻譯的關係,可能和通常的輿論或想法不太一樣。
AI翻譯出來很久了,英語系新生究竟在害怕什麼?
AI翻譯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作為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最火熱的領域之一,不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層面都有了諸多應用。
新生在這個時候擔心起AI翻譯,或許說明AI翻譯有一些與過去不一樣的東西。經過對諸多智能硬體終端的簡單試用,結合官方的宣傳,響鈴或許找到了原因所在。
離線帶來更強的「心理衝擊」
響鈴首先按照公開信中提到的翻譯寶搜索,發現目前市場上含有「翻譯寶」三字的智能翻譯硬體只有一款名叫「搜狗翻譯寶」的產品。實測發現,搜狗翻譯寶可以實現中、英、日、韓的離線互譯,查詢官方功能說明,搜狗聲稱「離線機器翻譯技術,使用了業界領先的模型壓縮和加速技術,基本無損將雲端能力應用到翻譯機本地……將目前離線翻譯模型大小壓縮10倍以上,解碼速度提升5倍以上」。
說得很玄乎,實際就是把雲端通過某種方式搬到智能終端上,可以實現獨立運行。在中、英、日、韓這四門國人常接觸的語言上,不用網絡即可實現實時翻譯。
對普通人來說,這對當下出國旅遊、差旅等場景有較強的實用性,畢竟,在國外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網,進出酒店、景點、公共場所等,不論是遊覽、購物還是轉場,斷斷續續的網絡連接下,離線模式比需要雲端支持的APP或者硬體都要好使。而搜狗選擇這四門語言,或也是考慮最大化的場景應用。
但對翻譯從業者來說,「去雲端化」意味著智能終端的獨立性加強,成為一個具象的存在,如果說過去雲端使用還不足懼,離線單獨完成翻譯功能讓產品自成一個翻譯整體,這可能讓機器翻譯的印象更加具體直觀,「就是這麼樣一個不需要聯網的小東西」。
畢竟,連接龐大的雲端意味著能力上的怯弱,自主完成更像是一個能力完備的人類替代品,這可能是最大的心理衝擊來源。
2、語種涉獵或超預期
一般而言,APP或者翻譯機都能勝任多種語言,多數人也見怪不怪。但是,搜狗翻譯寶一下子整出了42種語言互譯,在通常的在線翻譯模式下,可支持泰語、法語、阿拉伯、波蘭、丹麥、德語、俄語、芬蘭語、荷蘭語、葡萄牙語、瑞典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印地語等多種語言。
一方面,幾十種語言互譯對人類來說基本不可能,技術在昭示自己的肌肉,對只學學英語的新生衝擊太大;另一方面,倘若這些在線翻譯的語種有一天全部被壓制進了終端,那樣的產品無異於怪獸級的存在,而這並非不可能。
3、「不知不覺」的準確性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沒有接觸AI翻譯之前,很多人都沒有抱以太高的期望,而接觸後,都會驚呼「已經這麼神了」,通讀英語系新生公開信全文,體現的大略就是這個意思。
在此方面,市面上各家翻譯產品的實測結果如下:
中譯英(一般用於問詢場景)
可以看出,幾個翻譯來源都翻出了專有名詞「Westminster Abbey」,但在句式上,Google用了What對應「什麼」,不太符合中文有什麼……嗎的表達;有道用cuisine表達美食,但該詞過於聚焦菜餚,不符合探尋美食的場景;科大訊飛的can be句式則盯住「可以」一詞,過於中式和繁瑣了。總體而言,搜狗翻譯寶略勝一籌。
B、英譯中(一般用於理解外文場景或回復)
很明顯,科大訊飛「環島」比「環形交叉路口」更加地道,但其與有道一樣,沒有體現「當」的情境;Google翻譯過於「專業」,「前行」十分書面;搜狗翻譯寶較為準確理解了意思,但對「roundabout」理解與Google和有道一樣過於專業化。這句話最地道的翻譯或是,「當你到環島的時候,一直往前走就行了」,幾款產品各有勝負。
無論如何,各家翻譯的準確性已經變得超出預期的高,尤其被搜狗翻譯寶這樣一款智能終端獨立表現時,帶來的心理衝擊可能更為明顯。配合多語種覆蓋,加上更直接的離線功能,新生的害怕或許得到了解釋。
新生要退學,這事不能怪AI
新生的大聲疾呼得到了解釋。不過,雖然它由AI引起,恐懼是對的,但AI卻不應背這個鍋。
1、AI翻譯,表面的「替代派」,暗地裡的「協作派」
AI到底是「代替人做到那些人本來能做到的事」,還是只是做那些「人做不到的事」作為協助人的技術存在,「替代派」與「協作派」爭論由來已久。
英語系新生被一款終端硬體產品所嚇退只是表象,根源還在於他和多數人一樣認為AI機器翻譯是鐵桿的「替代派」,信奉AI威脅論。從技術發展、技術價值、技術落地來看,這似乎沒有錯。
但是,AI機器翻譯本質上可能是個「協作派」:
一方面,AI翻譯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做基礎能力的輸入,要攻克「信、達、雅」,光靠數據與算法是不夠的。在智聯招聘、Boss招聘等渠道上,經常能夠發現搜狗、網易等機翻大戶在招聘翻譯人才。
另一方面,AI翻譯一直是輔助定位,例如在某些大會上,AI同傳協助人工同傳讓與會者有更多通道接收講話信息,實現了協同價值,9月17日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就是如此。
2、翻譯行業本身就面臨困境,AI或許還能幫忙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Fintech浪潮下,AI被應用到理財、信貸等多個金融環節,「代替」了諸多工作,但鮮有金融專業的學生跳出來說AI會砸自己的飯碗。
說來說去,還是翻譯這個行業本身就比較「飄搖」,面臨棘手的困境。準入制度和持崗制度的缺失,讓翻譯服務機構和個人水平良莠不齊,市場混亂無序,且多數委託單位對翻譯的定位是「交出一種語言+錢=收回另一種語言」,誰價低誰得。
根據尚好佳譯的研究,目前我國保守總計有4000多家平臺型翻譯服務機構,擁擠在北上廣等少數幾個城市,不正常競爭、化身皮條客等行為讓市場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價格質量雙雙往下走,形成惡性循環。
在每年的大學生畢業不對口就業統計中,翻譯專業都「名列前茅」。搬來AI做擋箭牌顯然是不公允的。
況且,從某些角度看,AI的介入甚至還能促進翻譯行業本身的發展:
A、提供新的工作場景。AI翻譯需要大量翻譯人才,以後的翻譯還能投身到AI發展的大潮中。
B、淘汰「落後產能」。AI當下解決了基礎層面的溝通,讓市場上那些只有小伎倆的「劣幣」淘汰,肅清行業。
C、改變市場認知。AI熱點的介入讓翻譯行業有機會形成更客觀的公眾認知,改變只求低價的境況。
錯位競爭?只有死路一條
對於那些真正有志於從事翻譯行業的人來說,究竟怎麼做是多數人心中的困惑。這其中,「錯位競爭」是很多評論人士喜好的觀點,也即AI幹低端翻譯,人來幹高端翻譯。這種說法符合實用主義,但試圖抱著錯位競爭來應對AI翻譯,可能只有死路一條。
翻譯沒有邊界
錯位競爭的前提是翻譯有清晰的邊界,有「高端翻譯」安全區,否則,錯位就只是一種 「設想」,而非真的存在。遺憾的是,翻譯可能壓根就沒有什麼邊界。
例如,導遊翻譯是所謂低端工作,作最簡單的溝通,但倘若導遊接待真正愛好藝術的遊客到了羅浮宮,需要翻譯的內容定然超出基礎翻譯的範疇。
相反,法律條文的翻譯被認為是「高端翻譯」,但實際上,在同一個法律派系(大陸法或海洋法等),很多條文通用,除了少數拗口的內容是「高端翻譯」,多數法律條文的翻譯藉助另一個成熟法律體系,很容易變成「低端翻譯」。
因此,像搜狗翻譯寶這種產品,在旅遊場景中,可能有高端翻譯的內容,而翻譯法律條文的從業者,有時候又在幹著所謂低端的事。
2、AI機器翻譯是「蔓延式」發展的
退一萬步說,即便我們真的列出一個詳盡的事項列表,找到邊界,「安全區」也很快會被AI機器翻譯的「蔓延式」發展所侵蝕。
AI機器翻譯的原理是通過不斷的語料數據餵養,配合算法,讓機器得出句子最合理的表達。不同的資料庫、不同的訓練程度會導致AI機器翻譯在場景覆蓋上有客觀的偏好,某些場景可能十分準確(這段時間訓練多些的),某些場景翻譯又雜亂無章(還較少訓練的)。
最終,AI機器翻譯是蔓延式發展的,熟悉了A場景,再到B場景,以此類推。AI翻譯早晚有一天會蔓延所有的場景,所謂的高端市場,山河破碎是早晚的事。
3、「反木桶效應」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既然領土總是會被侵蝕,人工翻譯的出路就只有一條:用「反木桶效應」繼續往外擴張:木桶的短板決定下限,但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才決定特色與優勢,決定盛水的上限。
翻譯的速率是人相對於機器的短木板,搜狗翻譯寶能憑藉高性能鋰電池支持最長7天(168小時)待機,有機生命體的人工翻譯卻無法堅持哪怕一天的實時待命。但是,即便如此,AI也從來沒有限制人的長木板,人工翻譯可以做的事很多。
你不能指望機器翻譯永遠只做所謂的「低端的事」,你卻能夠總是給自己找到木桶那根最長的木板。當AI機器翻譯可以完成基於同一種中介語言(例如英語)的互譯時,某些掌握多門語言的個人卻可以完成不同語言間的直譯(意味著損耗和失真更小);當AI機器翻譯已經能夠準確表達藝術名畫的價值時,帶有藝術修養的個人卻已經能在翻譯中加入人文關懷因素,畢竟,類似嚴復這種翻譯家本身也可以是藝術家。
我們從來都是那隻「懶螞蟻」
人工翻譯找到自己的長木板,放到宏觀環境,恰恰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懶螞蟻效應」。
1、「懶螞蟻效應」:顛覆認知的現實規律
日本北海道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觀察黑螞蟻群活動,他們發現勤勞的蟻群中總是存在著一些無所事事、東張西望的「懶螞蟻」。但是,當試驗斷絕族群食物來源時,懶螞蟻「挺身而出」,帶領蟻群去往新的食物源。
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確保族群的發展不會陷入危機。螞蟻群能發展得多大,不取決於勤勞工作的螞蟻,而取決於實時觀察分析環境及趨勢的懶螞蟻。
這個效應存在於所有領域,總是會有些人在作前瞻,把已經成熟的基礎性工作甩給更大的群體。
2、人是懶螞蟻,技術是勤勞的螞蟻
從工業革命起,技術不斷地替代人的工作,但人也總能找到新的工作。當這樣的「新工作」成熟後,又會被甩給機器。
早期的飛機需要鋼索傳動控制機翼,後來鋼索部分由機器完成,人只需操作指示電傳即可(不費力),但這時人的思考就從操縱變成了更好地保證安全;直到液壓+計算機系統控制系統出來,人類徹底擺脫物理操控,而民航的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也大大加強。
AI也是如此。例如,在金融市場上,人把過去的實時市場分析扔給了AI,自己去探索更多投資策略的可能,創新更多金融衍生產品。
3、翻譯更需要主動去做勤勞的螞蟻
AI早晚有一天會把人的成熟的翻譯能力拿走,做一個勤勞的螞蟻該做的事。翻譯行業能否立足,取決於懶螞蟻做得有多好。
作為人類信息傳播增量的重要通道,不僅是語言to語言,翻譯本身還有太多值得研究和發展的地方,如同科技發展一樣,創新然後交給機器,再去創新。
當前的主流翻譯理論有嚴復的「信達雅」、克裡斯蒂娜·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functionalism)」、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但是翻譯本身的進化並沒有終結。
舉例來說,「You are exceptional」,翻譯成「你是獨一無二的」,已經達到了「信達雅」的標準,這個層次機器達到並非難事。但倘若更進一步,翻譯成「世上再無你」,就要精妙得多。我們相信,總會有更好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方式,只是懶螞蟻們尚未找到。
更重要的是,在翻譯這裡,人可以把生活場景或者簡單的專業場景交給搜狗翻譯寶這樣的產品,卻有機會去探索更多翻譯價值,例如Google翻譯的商業模式設置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人類信息的交流,打開了這個地球上多數人的視野,這種進步是整體性的。
4、「不競爭」才是最好的競爭
懶螞蟻搬食物的能力,永遠比不上勤勞的螞蟻。在AI翻譯狂奔突襲時,人與機器的定位是全然不同的,擔心搜狗翻譯寶這樣的產品威脅自己的生存,無疑是用勤勞的螞蟻標準去要求自己。
人工翻譯與AI翻譯之間,最好的競爭結果就是實現「不競爭」的狀態。錯位競爭本質上還是把AI當做威脅,是一種防禦性競爭。
在AI機器翻譯這件事上,人工翻譯們始終承擔兩個角色:為勤勞的螞蟻輸入成熟的能力,以及做好自己的懶螞蟻,這是完全割裂的定位。與其被嚇得要退學,不如想想如果所有人都開始使用搜狗翻譯寶等類似的產品時,人工翻譯到時候又該是什麼樣子、自己又能做點什麼「懶螞蟻」的事。
編輯 | 丹丹
優質項目「融資首發綠色通道」:創業者請加微信hkbx2296832155,務必註明項目名稱;或發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本文為鉛筆道專欄作者「科技向令說」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作者以及原文出處,未按照要求轉載者,鉛筆道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鉛筆道觀點,內容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