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人類一切形式學習的開端,沒有模仿就沒有學習。不僅如此,即便學習再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能,模仿能力都會一直起重要作用。在作為人生的初始階段的幼兒期中,遊戲是幼兒生活的基本活動,幼兒在遊戲中探索、發現、思考、行動,不斷觀察模仿著周圍的事物,並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經驗,在完成「學」的過程中實現獨屬於自己的創造。
在認知發展理論中,皮亞傑根據遊戲與認知發展的關係,把遊戲分為了以下三個階段:
機能遊戲,指的是由簡單的、重複的動作所組成的遊戲,其動因在於感覺和運動器官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快感。這一階段主要以親子活動和模仿為主,0-1歲的嬰兒就處於這個階段。
象徵性遊戲是將知覺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進行表徵的遊戲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假裝」,包括以物替物、角色扮演等等。這一遊戲是學前兒童的典型的遊戲形式,2歲以後開始大量出現,4歲以後是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
規則性遊戲是兩個以上的遊戲者在一起按照預先規定的規則進行的、具有競賽性質的遊戲,如打牌、下棋、跳房子、貓捉老鼠、老鷹捉小雞等等,是兒童遊戲的高級發展形式。
也就是說,遊戲作為幼兒的主導活動,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一種幼兒從單純模仿發展到創造,再到逐漸創造性地開展遊戲情節、扮演遊戲角色、製作遊戲道具等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模仿學習」已升級成為了「創造性的模仿學習」,即創新。因此,我們認為模仿學習是孩子擁有創造力的必經之路,但有創造力卻不一定表現出很強的模仿學習能力。
例如,當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扮演醫生、護士和病人的遊戲時,他們會各自分配角色。為了讓遊戲逼真,他們還會用紙來製作醫生用的帽子、工具箱等。遊戲過程中,他們會模仿醫生和病人的談話,這些談話既來源於他們平時裡觀察到的真實的醫院場景,也來源於他們的想像。這就表現出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從而創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想法。但這個遊戲是一個假裝遊戲,這就意味著孩子們只是以現實所見所聞為基本模板,擁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那麼,作為成人,我們有沒有必要參與到幼兒的創造性遊戲活動中?是否可以最大化他們的創作空間?或者說在幼兒的創造性遊戲中,成人做一個旁邊者即可,參與和指導可能會影響幼兒遊戲的愉快體驗或限制他們的創作空間?首先,我們要理解何為創造力和創造性遊戲。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創造性遊戲是指幼兒以想像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遊戲,能夠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在創造性遊戲中,幼兒毋庸置疑是遊戲的主體,但幼兒的創造性遊戲需要成人的指導。一方面,在遊戲過程中,成人能夠幫助幼兒克服遊戲技能的不足,使幼兒的遊戲水平更進一步發展。此外,幼兒的遊戲需要一個積極的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記錄者,成人為遊戲創設情景條件,尊重幼兒的行為,鼓勵其創新意識,讓幼兒在活動中知識得以充實,情感得以陶冶,意志得以磨練,最終使得創造性的思維得到發展。
綜上,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指導幼兒的創造性遊戲:
皮亞傑曾說:「兒童的思維依賴於興趣活動,而不是興趣活動依賴於思維。」幼兒進行假裝遊戲,正是一種在正常年齡上表現出喜歡玩這種遊戲的興趣及行為的表現。作為成人,應該積極地和孩子一起參與到遊戲中,按照幼兒的角色分配和想法去扮演某個角色。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必須尊重幼兒遊戲的自主性。幼兒之所以喜歡遊戲,是因為幼兒的自主性在遊戲中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當幼兒在遊戲中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活動時,就有了很高的自主性。我們不能因為不符合自己預先的設想就否定,並強行將幼兒遊戲的發展納入到自己事先預設好的軌道中來。這是因為創造力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例如當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想像出了一個角色,但成人卻因角色脫離實際等原因告訴幼兒:這一角色的出現在實際中絕無可能,那麼就會約束幼兒的想像和思維,並且降低遊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幼兒扮演某個角色時,都會從中獲得許多樂趣和知識,我們要對於表現好的行為加以誇獎和鼓勵。
例如,某個小朋友在扮演醫生時,讓病人先出示取號單,隨後問詢相關的病症,當病人說自己發燒了時能夠用溫度計測量體溫,最後開出藥方讓護士陪同病人去藥房取藥並打點滴,接著接待下一位病人。
這位小朋友在扮演醫生時,了解醫院看病的基本流程(掛號——去相應的科室看病——問診——開出藥方),在問診的過程中,又能明確醫生的職責,根據病人的症狀做出相應的動作(即知道用溫度計測量體溫確認症狀),還貼心地讓護士陪同去藥房取藥,最後打點滴完成治療,整個過程中這位小朋友都盡到了醫生的職責,並且將病人照顧的非常妥帖,此時就要給予幼兒具體的表揚。這樣不但會使得幼兒在進行遊戲時更加有趣,並且會提高幼兒對生活觀察的積極性。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因通過環境的創設和應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通常設有區域活動角,在家中也可以買相應而適量的玩具方便幼兒隨時進行遊戲。這些都是為了讓幼兒能夠通過與環境的作用發揮自主性展開活動。
在全實踐的觀察中,我們發現當教師讓孩子們針對某一物體進行自主探究,或是就某一主題進行繪畫、手工創作時,就可能會出現因為模仿學習導致思維局限、創造力無法體現的情況。
例如,在一堂藝術領域的課上,教師總是先示範畫,再讓幼兒仿照畫,或是幼兒看到了同桌小朋友的畫,便「模仿」著畫了一樣的內容。
這種「模仿」在語言領域的課堂上也時有發生。教師問詢孩子們對某件事的想法/喜歡或不喜歡時,當有一個孩子提出了一個大眾或者合理的觀點,那麼接下來回答的幼兒往往會非常相似。
在這些創造力好像「被壓制住了」的案例中,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模仿本身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學習的方法。對於在畫畫、搭積木等時刻時,比較喜歡模仿和臨摹的孩子,我們要從鼓勵的角度不斷地增強他的自信心,肯定他表達自己。
換一個角度想,其實擅長模仿的幼兒,都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等等,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也獲得了一定能力的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順勢引導,鼓勵幼兒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風格。
比如幼兒喜歡模仿別小朋友畫畫,我們可以給幼兒提示:你畫的是什麼呢?你覺得,它可能會發生哪些故事呢,能不能和我說一說?孩子受到引導和鼓舞,在模仿別人後受到新的思維啟發,也就會嘗試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東西。
因此在進行模仿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家長或外界信息的正確引導,做到不僅僅局限於模仿,而是更注重激活幼兒的創造性心理動機,實現「再創造」。
創造不是扔一個主題讓孩子們自己想,天馬行空任其發揮,是需要教師提前「創造」,想到各種可能性,這些可能性要在兒童沒有創造思路時提供線索與指導。同時需要注意,教師的可能性不能限定孩子的可能性,最終效果應該是打開思路,而不是幫他們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
「這是一個需要創新的時代,但又是一個充斥著模仿的時代。」
觀察模仿與創造力之間,絕對不是對立的關係,而必然是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只有你的關係。創造非憑空產生,而模仿提供了人認識世界的基礎。所以說,模仿是創造的前提。但是創造的真正實現,不僅需要模仿來積累知識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夠的試錯空間,需要創造的欲望和創造性思維。
作為成人,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在於教什麼,而在於怎樣教和教的過程,讓觀察模仿成為創造力發展的墊腳石!
文字 | 李夢婷 李夏
編輯 | 李夢婷 李夏 朱吟吟
圖片 | 網絡(侵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