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父母會不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2020-08-25 噠啵糖

今天,我跟往常一樣,躺在沙發上隨手翻著某音,突然看到了一則廣告,某某學校西點培訓,於是,我立刻記錄了下來。倒不是說我要想著去這所學校學習做烘焙、西餐什麼的,而是我知道我一個表妹特別喜歡做這個,我想把這個消息記錄下來告訴她,好讓她能在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上面更近一步。

說來也巧,我舅媽前幾日生病做了一場手術,我表妹也辭職從外地回來照顧我舅媽,辭職的原因也不僅僅是為了照顧她媽媽,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她根本也不喜歡幹著現在這個工作。所以,這次索性辭職回來了。舅媽修養的這段時間我妹替她在農家樂裡上班,今年疫情,本來工作也不好找,這不正好趁這個機會學習進修不也挺好的啊。

我以為我表妹得到這個消息會特別開心,可沒想到的是她說她不想去!為什麼呢?因為舅媽常年生病,家裡不是特別富裕,更不想在這個時候給父母增加這麼大的壓力。聽著似乎有那麼些道理,可是這是學習啊,為學習付出一些代價,那不也是為人父母應該的嗎?我跟表妹說,你跟你父母商量一下,萬一他們挺支持你的呢?我表妹說還是不說了,不想父母為難!

於是,我便止話與此了。又過了些天,我聽說我舅舅上班的地方招服務員什麼的,想讓我表妹去試試,我表妹鼓起勇氣跟父母表達了自己的心願,而我舅舅只是說,上班就能掙錢,何必還要花那麼多錢去進修什麼的。我表妹去沒去做服務員我不知道,只是感覺很遺憾跟可惜。遺憾的是,孩子在追求夢想時並沒有足夠的堅定,如果有足夠的堅定,其實困難是可以解決的;可惜的是,父母沒有保護好孩子的夢想,沒有讓她心無旁騖的朝著目標前進。

經濟上的貧窮暫且可以解決,精神上的貧瘠卻無法根治!如果我們不能做孩子觸碰雲端的墊腳石,但也別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因為我們的&34;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相關焦點

  • 父母要避免對孩子說這3句話,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世界上既勞累又美好的事情,想必就是慢慢等著孩子長大。有不少長輩會說:孩子的命運從出生的時候早已經註定了,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這句話在某些條件下有著一定的道理,因為一個孩子將會受到不同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這些細節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 父母必知,你正在做的10個行為,隱藏著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看了《少年說》節目,覺得終於有個節目,能讓孩子們,說出她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了解孩子們身上背負的壓力和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她們渴望被父母認可、信任和激勵。有機會聽到她們心裡的話,才會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會反思做為父母,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一 位女孩,哭訴著對媽媽說:「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但你們從來沒有改過。」
  • 繪本故事正確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愛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每個父母能夠給予的物質條件或許有差別,但付出的愛和辛勞卻同樣偉大。但也因為愛,一些父母及孩子的照顧者經常會遇到的「愛的誤區」,這些誤區,打著愛孩子的口號,實際上卻無益於孩子的發展,甚至成為了孩子成長發展中的絆腳石。
  • 「溺愛」的鍋家長背不起,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小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愛,孩子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切。父母照顧孩子是應該,但不是孩子的一切都需要你替他做。家長們往往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
  • 養育的三個誤區,父母要重視,別讓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父母對於自己寶寶的愛都是無私的,愛是一切的根本。莎士比亞就曾經說過,父母對於寶寶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只有上帝的愛才能和父母給寶寶的愛想進行媲美。每一個父母可能給自己寶寶提供的物質條件方面會有一定程度的差別,但是他們所付出的愛和辛勞卻是同樣偉大的。
  • 暴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吼不叫才是優良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不吼不叫,全程耐心溫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有許多父母都是暴脾氣的父母,認為衝孩子發脾氣才能夠真正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並非最佳的方式,很容易會給孩子帶來無法逆轉的傷害。
  • 抓住缺點不放,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正是這樣,成長才有了意義。家長才能在孩子成長中作為主角指引他們。但是有這樣一些嚴格苛刻的家長,太在乎孩子的缺點,矯正過了頭,每天將孩子的缺點放在嘴邊,抓住一個缺點無限放大,這恰恰不利於孩子培養好習慣和改正缺點,反而會因為急功近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不做絆腳石|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幫扶者
    並且還在為了因為孩子的一點延遲反應或者不會發愁,因為她總會想起別人家的孩子,哈哈,經歷過幼兒園階段,她正在發愁那個畫面感也是十足!今年特殊階段,再加上老大準備幼升小,考慮再三,我們還是一直把他帶到身邊,計劃著能夠為小學一年級做些準備。但日常上班,難免也是無暇顧及。然後就接著聊開啦....沒想到她竟然比較認同...難得啊!
  •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貧窮,努力定會有回報!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貧窮其實,學音樂之後。好動的孩子骨子裡依然會好動,愛講話的孩子骨子裡依然愛講話。但是,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貧窮,因為即使未必能變成家長心目中的,氣質小公主、小王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也足以讓孩子收穫良多。
  • 孩子需要在成長道路上做些什麼?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很有可能不能遇見孩子長大之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讓父母滿意的孩子,所以我們就會朝著這方面努力,雖然過程非常的艱辛,但是只要能夠看到未來的結果,父母就算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然而有的時候孩子卻不願意配合,這是為什麼呢?
  •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12種絆腳石讓親子關係陷入困境
    在P.E.T 父母效能的書中戈登博士強調,要成為能夠給孩子支持的父母,父母的說話方式非常重要。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親子間的每一次交流,就好像正拿著一塊塊的磚建築這他們之間的「關係宮殿」,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了解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樣。在親子溝通中有12種絆腳石溝通往往被大家所忽視。
  • 哭窮式教育|從小被父母灌輸這種思想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很自卑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的錯誤做法,真的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勤儉節約是美德,值得被傳承,可很多父母都沒有正確的教導孩子如何勤儉節約,只會給孩子哭窮,孩子在哭窮父母的薰陶下,慢慢被毀掉。
  • 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三大殺手
    孩子成長道路上,扼殺孩子走向優秀,有三大殺手,這三大殺手如果同時存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乃至走上社會會淪為真正的「問題孩子」。 殺手一:夫妻關係不和諧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家庭,家庭和諧與否取決於夫妻關係的好壞,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只有適應環境或反抗環境。
  • 「老人是教育路上的絆腳石」,我就希望有個絆腳石來
    文|糖小糖一朋友吐槽,老人簡直就是教育道路上的絆腳石,每一次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有老人衝出來「護小雞」,每一次父母給孩子訂立規矩時,老人總是第一個破壞規矩。如果是姥姥帶,媽媽尚且好說,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媽媽只能向爸爸吐槽,矛盾壓根沒解決。
  • 家長看似「周到」的行為,是寶寶說話的「絆腳石」,父母趕緊改正
    不難發現,有的孩子早早就能獨立說完一句長句,而有的寶寶到了4歲仍然不會說話,只會說一些簡單的疊詞。曾經聽到一位寶媽說,自己的女兒如今已經4歲了,已經到了可以上幼兒園的年齡了,但是由於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所以只好將娃送上學的時候,一推再推,她也開始擔心,孩子在智力方面是不是存在發育遲緩的跡象。
  • 貧窮並不能阻礙孩子的成長,好的家庭教育才是關鍵
    人的一生從出生的光腚娃,到富貴堂皇也好,衣食緊缺也罷,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旅程,這趟旅行的列車必須經過四個站,一是家庭起點站,二是學校教育站,三是走向社會工作站,四是人生安樂站,即是終點站。
  • 三種教育模式會讓孩子「持續貧窮」,寒門難貴子的原因找到了
    其實,這個家長的教育模式離不開關係,父母的格局、眼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錯誤的教育模式只會讓孩子持續貧窮,可中國父母偏偏卻深陷其中,這三種教育模式也是寒門難出貴子的直接原因。可是在父母長期灌輸貧窮意識的教育模式之下,他們從小背負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消極的思想情緒只會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繼而變得沒有自信、自卑膽小、不敢與人社交,因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始終無法抬起頭來做人。還有一種情況,哭窮式教育會讓孩子對金錢產生渴望,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掙錢,再或者通過其他不正規的渠道去獲取。
  • 親子溝通技巧5 12個絆腳石
    對「應該」、「應當」和「必須」這樣的措辭,孩子可能會進行更加強烈的抵抗,堅持自己的立場。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他們的判斷力,或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只要聽父母的就行了。有時也會引起孩子的自我辯護或爭論,使溝通成為一場爭論。結果會導致孩子退縮、疏遠或反抗,嫌父母羅嗦。
  • 別讓"面子教育"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不是對孩子的成長和生活進行心甘情願的教育,只是為了自己在外人心中的面子而教育孩子,從而達到心理上的一種滿足,無形中也帶給了孩子壓力。乾脆也給孩子報上補習班、參加比賽去吧。不爭饅頭爭口氣嘛!
  • 隔輩親把孩子當小皇帝寵?別讓這樣的愛,成為孩子獨立的絆腳石
    如今八零九零後的年輕人,他們已經成為生育的主力軍,成為一個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下,他們也不得不告別父母離開幼兒,到大城市中打工,為了以後的生活更加美好。在這個時候,家中養育孩子的重擔則落在了奶奶爺爺們的肩頭,這種現象遍布農村各地,甚至成為社會上比較關注的一類人群,那就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