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技巧5 12個絆腳石

2020-09-22 心理諮詢師李雄姿


您好,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五講,語言表達的接受方式中的12個絆腳石。上次我們講了用非語言表達接受性信息,還記得上次讓你寫的練習嗎?都是怎麼樣回應的呢?

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父母就會不由自主的被帶進去,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給孩子提供幫助,比如:教導、詢問、建議、讚美等。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但是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這些協助方式並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給孩子帶去更多的困擾,導致溝通無法進行。下面我們所講的12個反應方式,都是父母常用的。記著我們說的問題哦,不是誰錯了,而是誰有困擾,誰有不舒服的感受。孩子沒有問題時,這些絆腳石有可能就不是絆腳石,而當孩子處在問題區時,這12種反應方式就會被稱為親子溝通的12個絆腳石,阻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1、命令、指示、指揮

就是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事情或不許做什麼事情,給他下命令,指揮他。

比如,不許那樣和媽媽說話;你現在必須去寫作業,這種方式告訴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須遵從父母的需要。 這種方式會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憤怒,孩子覺得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和能力。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沒有價值感,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沒有責任心。並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報復行為。

2、警告、責備、威脅

以警告、責備或威脅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些信息能夠讓孩子感到害怕和順從。(「你再不聽話,看我怎麼收拾你!」)這種方式會招致孩子反感和敵視。面對威脅,孩子會產生挑戰父母的欲望:「我就是要這麼做,看你能把我怎麼樣!」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孩子會因為害怕而順從;威脅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僥倖」的心理,學會投機,甚至欺騙;這種警告、責備、威脅還會導致孩子的憤怒、生氣或者孤僻,沒有主見。

3、說教、規勸、教訓

就是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做。

比如:做學生就該好好學習;你要學會禮貌,尊重長輩。

孩子承受外界施加的權威、職責或義務。對「應該」、「應當」和「必須」這樣的措辭,孩子可能會進行更加強烈的抵抗,堅持自己的立場。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他們的判斷力,或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只要聽父母的就行了。有時也會引起孩子的自我辯護或爭論,使溝通成為一場爭論。結果會導致孩子退縮、疏遠或反抗,嫌父母羅嗦。

4、建議、提忠告、提供解決方法

就是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張或提供父母的解決方法,供孩子參考。這也是父母常用的和困惑的,這樣做有錯嗎?

這種回應方式不相信孩子能解決他自己的問題,使孩子更加依賴父母而不去獨立思考。

提出忠告有時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感覺。(我以前就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導致孩子有段時間沒有自信,現在偶爾還會犯,但少多了。)同時阻礙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想出解決方法並且採取實際的行動;無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做的好,是父母讓我這樣做的;做的不好,都是父母的錯。與我無關。

5、爭論、辨駁

意思是用事實、道理說服,用反駁手段、邏輯知識或父母自己的意見去影響孩子。這種竭力教導另一個人的做法常常使孩子感到你在貶低他,使他顯得低人一等沒有能耐。而講道理和擺事實常常使孩子產生防範心理和怨恨情緒。孩子和大人一樣,不喜歡別人說他們的不是,因而他們始終極力捍衛著自己的立場。其實父母堅持要傳授給孩子的真理,孩子常常早已了如指掌。而孩子與父母爭辯,即使輸了也不會改變。反而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錯誤的,失去自信,變得自卑。所以我們父母,有時在孩子面前表現的無能點,也未嘗不可。


6、貼標籤、評判、責備

就是對孩子進行負面評價。典型語言:你總是在拖拉,你就是懶,不想學習等。這些信息最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愚蠢、沒用。孩子的自我看法是由父母對他的判斷和評價形成的。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孩子就會如何評價自己。批評是引起衝突的導火索。孩子像大人一樣,憎恨別人對自己進行否定的評判。他們會捍衛自己的尊嚴與形象。即使父母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們常常也是又氣又恨。頻繁的評價和批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沒有安全感。


7、讚美、贊同

就是對孩子進行正面評價,附和孩子。在孩子發生困擾時,父母用讚美的語言表達預期的目的。有的父母可能會不理解了,現在的教育不是提倡欣賞教育嗎?為什麼讚美,贊同反而成了溝通障礙了呢?當親子關係的雙方都沒有問題時,父母使用讚美贊同的方式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特別是和父母,有對立情緒時,父母的讚美、贊同,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有目的的,孩子就會抗拒父母的讚美,所以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父母的讚美贊同也會成為溝通障礙。孩子會認為,父母既然能有肯定的評判,就有可能做否定的評判。孩子甚至會認為父母讚揚自己是為了操縱自己,是要引誘他做父母喜歡的事情。 這種方式暗示父母對孩子有較高的期待,並要孩子達到父母的目的,讓孩子服從;有時當孩子的感覺和父母的稱讚不相符時.孩子會感到焦慮。



8、侮罵、嘲弄、諷刺

使孩子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典型語言:你真不知羞恥,考這麼點分數,還好意思哭等?

這樣的信息能給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它們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無用、拙劣、沒有人喜歡。從父母那裡得到了這樣的信息時,孩子不可能改變自己,更不會現實地看待自己。相反,他會與父母的不公正信息針鋒相對,為自己解脫。

9、解釋、分析、診斷

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麼,給他的行為分類找原因下定義,或者分析他為什麼那樣說。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了如指掌,知道他的動機是什麼,或者為什麼他有那樣的行為。父母的這種心理分析會給孩子帶來威脅和挫敗感。讓孩子產生逃避心理。若是父母的分析和理解碰巧是準確的,內心世界被暴露出來可能使孩子感到非常難堪。當父母的分析或是理解錯了時,孩子又會非常惱恨。孩子怕被分析,會產生逃避心理。自己的缺點被公開也很沒面子。因此不願和父母溝通。


10、保證、同情、安慰、支持

父母不關心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只是勸說、安慰孩子,想讓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

這種方式並非像大多數父母想的那樣對孩子有幫助。當孩子心煩意亂時,勸解只能使他覺得你不理解他。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會引起強烈的敵對意識(如「你說的容易,你自己來試試看!」)。孩子會把父母的意思理解為:傷心是不好的!

11、調查、詢問

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獲得更多的信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在問題區時,你的詢問會使孩子認為你對他缺乏信任,猜疑他或是懷疑他。有時我兒子會直接反問我:你是不相信我嗎? 因此詢問不是一個與人溝通交流的好方法,相反,它可能極大地限制人的自由。有時孩子回答問題時,可能會放棄原來的想法,去猜測父母心思,去迎合父母,學會說謊。

12、退縮、逃避、遷就

意思是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擺脫出來。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擺脫問題,把問題閣置一旁。

這種回應方式向孩子說明你不尊重他的感情,或者你十分嫌棄他。 推遲解決孩子的問題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暫時看起來是成功的,但是孩子的煩惱並不總能立即消失。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別人的尊重、傾聽和理解。這種方式使孩子覺得對於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與其盡力去克服,不如設法逃避。


12個絆腳石講完了,看一看你平時的回應模式是否都在這裡呢?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回應方式都在這12種中,不要擔心,也不要著急,因為全世界超過90%以上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他們的反應方式都符合這12個類型,我也是其中一員。我們想要掌握親子溝通的技巧。就需要認清並清除掉阻礙我們溝通道路上的這12個絆腳石。

當孩子處於問題時,是向父母發出我有困擾的信息,傳遞出孩子需要幫助的內在需求,可是父母沒有解讀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反饋給孩子的回答卻是絆腳石,讓孩子感到父母不接受自己,這時孩子的心理之門,就立刻關上了,拒絕與父母繼續溝通

人的基本情緒有四種,喜悅、憤怒、悲哀、恐懼,這四種情緒就如同一年中的四個季節一樣,是無法迴避的。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只是追求喜悅的感受,當身邊的人,包括孩子、親人、朋友處於恐懼、悲傷、憤怒之中時,我們通常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盡一切努力讓他高興起來,這就相當於你告訴他,你這樣不好,我不接納你現在這個樣子,只有你改變了,我才能接納你,很少有父母在此時此刻將心比心去理解,從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並與他默默相處,陪伴他共度難關。這裡我們要再次聲明:我們不是讓大家一定要嚴格的放棄這十二個絆腳石,因為大家很難做到,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你是怎麼深刻的了解了這十二個絆腳石的危害性,你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都會偶爾失言,一不小心就會拋出一個絆腳石,我雖然已經學習了好幾年,但當我一聽到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擾,或與同學關係出現問題時,也會忍不住說出自己的看法、見解或者給他們提供解決方法,後來發現他根本沒有採用我的意見,不過我的幹涉似乎也並沒有太影響我們的親子關係,我相信我們所有做父母的都深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都滿懷美好的期望,也會偶爾用上絆腳石,這並不可怕。關鍵是偶爾,而不經常運用。再好的親子關係,都經不起這12個絆腳石的頻繁而又長期的衝擊,特別小心的是警告、威脅、侮辱、諷刺、貼標籤等,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很危險的語言,極有可能損傷孩子的自尊,成為溝通的障礙,並且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日後人格的健全,這些反應方式應該儘可能避免的。這時有的父母可能要問了,這麼多方式都不能用,那用什麼來回答呢?我們下篇來講如何用積極傾聽來回應孩子。


相關焦點

  •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12種絆腳石讓親子關係陷入困境
    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親子間的每一次交流,就好像正拿著一塊塊的磚建築這他們之間的「關係宮殿」,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了解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樣。在親子溝通中有12種絆腳石溝通往往被大家所忽視。 溝通絆腳石 12種溝通絆腳石:1、命令、指揮、控制:給孩子一個指示命令
  • 【親子溝通藝術】邁過12種「絆腳石」,與孩子溝通沒煩惱
    >傾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聲音    在P.E.T.的整個架構中,當孩子處於問題區時,父母需要給到給到孩子支持,也就是P.E.T.中提到的支持技巧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提到,父母在開始跟孩子溝通之前,必須先了解12種溝通障礙,P.E.T.中稱之為「絆腳石」:  12種溝通「絆腳石」
  • 親子溝通技巧2
    心晴計劃#您好,今天我們繼續我們的家長課堂,親子溝通技巧第二講。上次我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了親子溝通需要技巧,那到底有什麼技巧呢?這門技巧是一套工具性的溝通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親子關係上,同時還可以用在師生關係,夫妻關係以及朋友同事之間。在親子之間根據年齡不同,可能出現的衝突也不一樣。
  • 【親子溝通培訓師】上線,讓你成為親子教育專家!
    行為與評判的區別及意義第6課  孩子行為的分類與父母的接受第7課  問題的判斷標準和6種狀態第8課  孩子有問題,父母的反應方式第9課  阻礙溝通的12種絆腳石第10課  溝通中12種絆腳石的了解模式第11課  絆腳石的了解與體驗第12課  絆腳石的前提與後果第13課  12個絆腳石的練習與新見解
  • 【11.27-29完形親子溝通培訓(師)班 人保部證書班】適用於父母及親子培訓師
    ;1、增進人際關係和諧;2、改善同事關係及與同事關係更愉悅;3、讓你與朋友的交流氣氛更加融洽,關係更加緊密;4、懂得去傾聽和理解、接納對方;針對親子培訓師-經培訓後能夠講授關於親子溝通技巧的下列課程:2個小時講座;1天的培訓
  • 親子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武侯檢察院邀家長孩子上法治課
    「親子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親子溝通有哪些絆腳石?」……5月30日,成都市西北中學外國語學校內,幾十名家長坐在教室裡當起學生,學習親子溝通技巧,而另一邊,他們的孩子正在聆聽法治教育講座。課後,家長和孩子還一起參加了法治遊園活動,在遊戲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意識。
  • 讓你和孩子關係更加親密,文尊第50期「親子溝通培訓師」課程
    親子溝通對於現在的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常常掛在嘴邊的,而什麼是親子溝通?親子溝通是來解決什麼問題的?這顯然成為了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必修。2020年12月5--8日,文尊教育第50期【親子溝通培訓師】課程在南京成功舉辦,寒冷的天氣未能阻擋學員們學習與成長的熱情。本次課程,共有23位學員參加,其中不乏一些文尊的老學員,他們有的是第二次走進文尊親子溝通的課程進行復訓,有的已經跟隨主講人郭瑞立導師學習過文尊多門的師資課程。
  • 親子溝通技巧6 積極傾聽
    您好,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六篇,積極傾聽。上一次我們了解了,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各種各樣的絆腳石,這時有的父母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講話了,因為一開口就是絆腳石,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的時候,我們如何去有效地協助孩子呢,下面呢,我們給大家分享兩種非常有效的反應方式。
  • 16個親子溝通技巧,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不少家長反饋,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多說話,更別提談心了,這就使親子關係受到了影響。細品下面的16個親子溝通技巧,對你一定有幫助。高效溝通:廁所燈沒關提示:指責會引起對抗,直接描述問題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動力。02 給予替代方案不當溝通:再往牆上畫,我打斷你的手。高效溝通:牆不是用來畫畫的,紙才是用來畫畫的(給孩子一張大紙)。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03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8個小技巧類似上述10歲小女孩那種的「突發性事件」,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出現過,一旦出現了,家長就要學會冷靜、克制情緒。除了積極應對這種「突發性事件」之外,家長更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學會溝通、學會表達,能夠及時、順利地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以下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8個小技巧。
  • ...的技巧和方法: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之尊重,壹心哥親子溝通心得體會
    所以,親子溝通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與方法的,否則就沒有效果,所以對於這一代人的教育,絕不能再用老方法。 壹心大哥希望通過親子溝通心得體會分享,讓你能快速掌握親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與孩子的關係更密切,今天分享主題的是第三個技巧和方法: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之尊重。
  • 親子溝通的小技巧
    親子溝通的小技巧範豐梅前幾天,我接到了一位家長的求助: 我的回覆:繼續交流:打字聊天太慢了,乾脆語音吧。原來,這母子倆是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我給他弟弟蒸個雞蛋羹,他非要吃,結果吃了一口說了句太難吃了,轉身就倒垃圾桶裡啦,你說他還有一點當哥哥的樣子嗎?」「為這些事你批評孩子了?」「能不批評嗎?問題是類似的事情太多了,幾乎天天和我鬧,到最後是我也煩了孩子也煩了,就變成現在的冷戰了。」「我明白了,這次你不給孩子錢,主要還是對孩子不放心。」「嗯。」
  • 親子溝通技巧 4 接受性語言
    今天我們繼續親子溝通技巧第四講,接受性語言。父母與孩子之間用哪種方式談話,哪種方式回應,決定了是哪種親子關係。想想,平時你們和孩子是怎麼樣互動回應呢?我們現在用三個練習來幫助大家了解,當孩子帶著自己的情緒和問題來找你時,你是用哪一種方式來回應的。
  • 親子溝通技巧——巧用「提問」
    ,可能是困擾不少家長的一個問題,今天,檸檬就來跟大家談談,在親子關係中,我們該如何像心理諮詢師一樣提問呢?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封閉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在親子溝通中的區別:封閉式提問:家長問:今天考試了嗎?在親子溝通中,很多父母非常喜歡問「為什麼」,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行為和情緒。但是「為什麼」有時候會給孩子一種責備的感覺,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比如:家長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孩子說:記不太清楚……學了函數。家長問:你為什麼記不清楚?
  • 親子溝通技巧7,如何運用積極傾聽,積極傾聽中遇到的問題
    您好,我是李雄姿,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七講從知道一個技巧到學會運用,確實需要一些練習和修養。因為很多年養成的溝通模式,忽然改變,彼此可能都覺得好奇怪,好彆扭。尤其是對急性子的父母,忽然不讓他大聲訓孩子,不讓去指揮孩子做事情,還得放下情緒,認真聽,細琢磨,再反饋回去。確實有點難,但是想有一個好的親子關係,就得慢慢的去學,去用。可能在溝通中,十次能記得用一次,也算。
  •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親子溝通 一
    疫情期間,親子之間有了更多的時間在一起相處,原本是一次絕好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的機會,但很多家長卻叫苦不迭,巴不得學校趕緊開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在親子日夜的相處期間發生了很多衝突,導致家長頭疼。那親子之間如何溝通,如何化解衝突呢?
  • 三個技巧,讓親子溝通高效而簡單——《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他花了近50年的時間傳授有效溝通的「戈登模式」,成為人們相互溝通與解決衝突的方式,被40多個國家引入影響了數百萬家長。「戈登模式」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而是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什麼是PET父母效能訓練呢?PET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英文縮寫。
  • 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與技巧,壹心大哥家庭教育心得體會:親子溝通...
    因此,壹心大哥希望通過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心得體會,幫助更多家長通過親子溝通7大策略的了解,能快速掌握有效親子溝通方法與技巧,讓更多家長可以與孩子的關係更密切,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今天分享的是親子溝通策略之榜樣。 一、家長塑造孩子的力量,遠遠超乎人的想像。
  • 最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都在這5本育兒書裡!
    今天小豬媽媽就挑選出了5本家教書,每一本都是育兒界中的經典,用最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手把手教你和孩子相處。想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都在想什麼,所以,這本書就是一本可以帶大人走進孩子內心的好書。
  • 親子溝通技巧第12 有效預防
    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十二講,有效預防。維持親子關係和諧的三個表達方式。肯定性我信息、預防性我信息和表白性我信息。 肯定性我信息。肯定性我信息是當孩子的行為讓父母滿意時,父母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欣賞、感謝、快樂等正面感受的信息。我們這裡講的肯定性我信息和平時的表揚稱讚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行為通常是用好與不好來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