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成功,是昨天的遠見和計劃的結果;如果不努力預測明天,就很難有明天的成功。
如果說,當別人還未明了的時候,你明了了;在別人剛剛明白的時候,你已經行動了;那麼當別人行動時,你已經遙遙領先;當別人到達你當初的位置時,你已經進入了更高層次。具有超常思維先見之明,我們的未來有多強大,誰也無法想像。
多年前提起孫正義,很多人會說:這個人運氣真好。然而日本著名作家井上篤夫在其作品《飛得更高——孫正義傳》中,以詳盡真實的事例和準確有力的筆觸反駁說:「孫正義之所以真正成為世界級富豪,除了激情、除了市場運作能力之外,有一個前提,是大部分人沒有發現的,這個關鍵就叫作先見之明。」事實上,他的一位創業夥伴也曾說:「孫正義做具體的事情不行,但辨認方向的本領一流。」
如果你見過孫正義為自己制訂的五十年生涯規劃,就會發現,做事前訂計劃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像孫正義那樣,總能找準方向抓住關鍵,當機立斷一擊即中。
孫正義的生涯規劃是這樣的:20多歲時,要在自己所投身的行業,建立存在感;30多歲時,要儲備1億美元種子資金,足夠做一件大事情;40多歲時,要看準一個重要行業,然後把重點放在這裡,成為這個行業的第一,要擁有10億美元以上投資資產,公司旗下擁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歲以後,完成自己的事業,公司營業額達到100億美元以上;60歲時,把事業傳給後人,自己則回歸家庭,頤享天年。
當這個剛剛年滿19歲、手中僅有100多美元的小夥子開始實施自己的規劃以後,人們唾沫橫飛,嘲笑他是個瘋子,而事實上,奇蹟往往也是由「瘋子」創造出來的。
21歲那年,孫正義以1000萬日元創立Softbank,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軟銀公司。公司成立那天早晨,他站在一個蘋果箱子上對僅有的兩名僱員發表演講:「五年內銷售規模達到100億日元;十年內達到500億;公司的終極目標是資產達到幾兆億日元,員工人數達到幾萬人。」兩個僱員聽得瞠目結舌,沒過多久,他們因為看不到公司的發展前景都辭職了。
同年10月,大阪舉辦電子產品展銷會,孫正義認準這是一個好機會,拿出800萬日元(公司資產的80%),租下了距入口最近、面積最大的展廳,然後通知各大軟體公司,請他們來軟銀展廳免費參展。此舉一下子打響了軟銀的知名度。
最能體現孫正義眼光毒辣的一次是:1996年3月,他先後將1億多美元投給一家還未有任何盈利的網際網路公司。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但不過幾個月以後,人們就轉而開始佩服他了。這家網際網路公司當年就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其股價高舉高打,孫正義只賣掉手中股票的一小部分,就賺了3億多美元。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門戶網站雅虎。
然而這時,那些此前說他是瘋子的人又開始酸溜溜地說他的運氣好,言外之意,如果自己的運氣也像孫正義一樣好,沒準這時已經賺幾百億美元了。
其實不然。孫正義具有對資訊時代特徵精準無比的洞悉力,才總能搶先別人一步進入回報率最高的信息增值服務領域。最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並能不受影響最終堅持下來。這是他能獲得豐厚回報的基礎,也是軟銀創造傳奇的關鍵所在。
三年後的10月30日,孫正義給一個其貌不揚的男人打電話,相約在北京見面。兩個人聊了僅僅6分鐘,孫正義就決定給對方投3000萬美元,對方覺得太多,只要了2000萬美元。這個男人就是馬雲。
而現在,軟銀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佔比34.4%,市場對阿里市值的普遍評估在1500億至2000億美元之間,取其中,按2000萬美元計算,軟銀所持股票價值668億美元,孫正義投資微軟十幾年時間,投資回報率達到了3000倍。
每一份成功,都離不開對未來的預見;每一個普通人想要成功,都必須具有先見之明。
世界上本沒有先知先覺者,創造者的「先見之明」是建立在長期敏銳觀察、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的。其獨到眼光和做事的計劃性幫助他們實現了對未來趨勢的準確判斷——每一次潮流到來,他們都能成為潮流的引領者。
二十幾歲,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沒有先見之明而摸不準前進方向,往往只能隨波逐流或跟在別人後面走,遺憾之餘,我們是否應該仔細想想,這背後的深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