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 要打造卓越企業,使命、遠見和組織缺一不可

2021-03-06 智慧雲董事會

使命解決的是人的問題,遠見解決的是事的問題,但是人和事怎麼融在一起?怎麼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情,其實這就是組織。戰略不過是遠見在企業日常工作中具象的表現,而遠見、使命和組織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否則戰略就是一句空話。希望本文對你有啟發。

文章字數 7618字閱讀約需19分鐘

戰略是科學,也是藝術和手藝

戰略也好、管理也好,本質上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科學的一面,個是藝術的一面,還有一個是手藝的一面。

第一是科學的一面。其實商學院成立40年來,都是反覆研究管理到底能不能作為一門科學存在,儘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把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來,這是管理也好、戰略也好科學的方面。

我有一次碰到柳傳志,我們一起參加對話欄目進行交談,柳傳志有一句名言,企業家最重要的使命是把5%的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可能。我那次跟他開玩笑,管理學家的使命就是告訴你,為什麼這件事情只有5%的可能,只有這樣才能把5%的可能性做好。科學學院第一部分講的就是科學的東西,講的是普遍規律。比如戰略型的併購有大量的管理文獻證明,一般買家都會出高價,只有戰略性併購宣布出來,買家的股票會下跌,賣家的股票會上升,背後有一些邏輯的推演,多了解這樣的背景知識對你的決策肯定有幫助。

藝術這一塊大家都很熟悉,企業家有很多天生的藝術在裡面,有天馬行空、特立獨行,非常有創造力的部分,這是商學院沒法教的。

另外一部分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了,戰略當中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人做的事情,是經驗的積累,只能言傳身教,只能手把手的教、手把手的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肯定能學會的,但是另一方面學起來的成本和代價是很高的,因為它不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清楚的說得明白的東西,更多的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和傳承。我原來上課的時候最怕別人問怎麼制定戰略,因為這個問題沒法回答。一年要開多少次會?企業要不要設戰略部?或者戰略部要有多少個人?以及戰略制定時候的微妙把握、判斷力的分析。

我今天想更多的跟大家分享手藝的體會和經驗,科學的大家看書都可以明白,藝術的我也講不了,所以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手藝方面的心得。

戰略起什麼作用

具體展開戰略之前,想跟大家講一下戰略在企業當中起到什麼作用。

同樣,因為人的思維基本上是三維的,超過三維大概就思維不了,從三個角度切入。一個好的企業長遠到底要什麼?基業常青的企業需要什麼?Mission還是Vision?

企業三基石之一——使命(Mission)

Mission是大家熟悉的使命,我自己的體會是,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之上的追求,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絕對不是萬能的,對於一個好的企業來說,一個真正的企業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業的話,肯定要給大家自我成就感,一種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為什麼要有使命感?本質上是解決跨位。什麼叫組織?組織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一個單個人不能完成的任務,什麼樣的人為了什麼樣的目的走到一起,這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如果僅僅以錢作為存在的目的,用戰略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差異化,因為錢是過於同質化的東西,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更不一般的人才。所以,使命感是一個企業非常重要的基石。

企業三基石之二——遠見(Vision)

Vision,很多人翻譯為願景,但願景帶著太多的個人意願,我一般把它翻成遠見,就是看未來的能力,對未來的預測、把握。為什麼Vision這個詞特別好,因為「看」是一個動詞,能不能看到未來?未來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的浮現出來?

戰略最重要的兩個要求,一個是前瞻性,一個是差異化

前瞻性從何而來?就是站得高、看得遠。前瞻性的源頭在於你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你比別人能夠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你能看到未來,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就像我們現在看過去,如果知道會有金融危機,今天的世界肯定完全不一樣,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這樣的遠見,能夠預見會出現金融危機。第二個重要的方面,它決定的是What。這一群人在一起幹什麼事情?你的企業存在是為了這個目的,是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達到目的,你到底要做什麼事情?組織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原來叫人力部、組織部其實都是比人力資源更精彩的提法,組織是什麼?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企業三基石之三——組織(Organization)

Mission解決的是人的問題,Vision解決的是事的問題,但是人和事怎麼融在一起?怎麼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情,其實這就是組織。我在這方面是門外漢,但是有一些簡單的觀點跟大家分析,比如團隊,我看了很多關於團隊的討論,我覺得都不在要害,大家提倡團隊精神,其實團隊不是一個原因而是一個結果,是各方面的東西都對了以後出來的結果,團隊是很難事先做出來的。所以,組織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正確的人、正確的事、正確的方法怎麼有機融合在一起。把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執行力的核心。其實Who和What結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團隊的可能性。方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團隊。

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基業常青企業的三個基石,能做好一個算是一個好企業;能做好兩個大概是一個優秀的企業;三個能做好肯定是卓越的企業。反過來講,要成為一個基業常青的企業、成為一個卓越的企業的話,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三個方面環環相扣,不斷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才能夠成就一個十幾、二十年才會出現的卓越企業。這是我個人理解的戰略在整個企業當中起到什麼作用。

其實從Mission倒下來是一個最高的層面,往下推就是核心價值觀,這樣一群人大家共同追尋的是什麼的價值觀,這個「志」體現在什麼方面。在價值觀基礎之上,可以演化出很多待人處世相關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講的廣義的文化。價值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和使命絕對是相匹配的,有什麼樣的使命必然會形成什麼樣的文化,所以這是企業軟的一條線。

從Vision往後倒,倒過來的就是組織(人事),再倒下來就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和組織相結合的是KPI,到了KPI這個層面,執行性就要有保證。從三個大方面往一個具體的層面結合,這算是簡短的開場白。

戰略到底在企業中起什麼作用?戰略不過是Vision在企業日常工作中具象的表現,而Vision、Mission、Organization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否則戰略就是一句空話。這是我跟大家講的第二個觀點,怎麼理解戰略的意義。

戰略的思考

接下來我想講一下戰略的思考,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什麼叫戰略思考;第二戰略包括什麼基本內容;第三是跟大家交流戰略執行的心得體會。

前瞻與知止

剛才講到,戰略思考,我自己覺得戰略思考其實是一種素質、一種能力。對於企業來說,其實只要是進入基層管理層的人,都要慢慢培養戰略思考的能力。如果到了總監層面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這個企業的執行力會大打折扣的,因為中層管理人員承上啟下,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就沒有辦法接住上面往下傳的想法,也沒有把下面的信息跟一線的很多情況進行提煉,用一個有效的方法往上傳遞。

所以我一直堅持,至少在一個組織裡面,總監層面必須有戰略思考的能力,而且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應該把中層融入起來,他們必須主動參與戰略制定。所以,戰略思考是一種素質,誰都應該有,不是僅限於總裁或副總裁。我接觸很多企業的中層跟我說,戰略不是我的事情,而是總經理的事情,這樣的企業不可能做得太好,因為把執行和戰略分得太開,這是角色的缺位。第一個想講的是,戰略是素質和思考能力。

戰略思考當中最核心的是遠見。Vision的能力,因為是前瞻性最重要的基礎。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大部分的企業,什麼樣的企業有戰略,什麼樣的企業沒戰略,最簡單的判斷就是從未來看現在的有戰略,現在順著往前走的沒戰略,倒著推的就是有戰略,做事情想一下兩年以後、三年以後我想幹什麼,三年以後產業格局會什麼樣的,我今年要怎麼走才能走好。只要你有心動面,你這麼想就已經往戰略的方向走了。

如果說今天是這樣,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這樣,這是最典型的沒有戰略。一窩蜂而上什麼流行做什麼,永遠在跟風,這是典型的機會型導向,永遠追逐機會、永遠跟風、永遠趕下一個潮流,這是順著在走。這樣的企業充其量叫做商人,絕對達不到企業家的層面。其實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戰略思考,最簡單的就是看這個企業的人內部討論的時候,會不會經常講未來會怎麼樣,倒著推怎樣才能推到這。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著推,因為方向都沒有的情況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無意義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率,戰略更多的是告訴我們方向,給你一個方向感。

講得再大一點,Vision最核心的是什麼?有一個詞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誠掛在他辦公室的條幅。「止」就是停止,知道時候停下來,不要太貪,要知道停止。但是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停下來?你為什麼能夠戒貪?其實,「止」應該是終點的意思,因為你知道終點,所以才知道這個路該怎麼走,所以才知道可以不貪。把它具體化來講,戰略制定的要素是產業終極判斷。

知止其實是《大學》裡的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能慮才能有所得」。大部分的時候,「慮」可以理解為思考和計劃,是所謂的戰略規劃,而「慮要有所得」,前面還有這麼重要的三步。我們經常講企業家最難的是什麼?「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而這兩個的前提都是有定、有安,有這兩個才能有慮,因為心安才能理得。這是我講的戰略第一步,其實看得越清楚,才越不為外界所惑,越能夠形成自己的判斷。我們講總裁的關鍵在裁,裁者決也,能做判斷、能做決定,不管決定面臨多大的不確定性,總要摁按鈕。這是我跟大家講的戰略思考的第一個核心,知止、產業終極判斷、前瞻性,這是戰略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取勢與取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你知道戰略的大致方向,這是你的起點。下一步要決定的就是戰略的路徑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路徑?直線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可以走直線。我也不講怎麼選擇具體的路徑,我給大家講幾個常見的思考方法:

第一個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你到底是取勢還是取實?是落地為安還是能夠構建一個大格局。戰略很有意思的一點,永遠是一個動態平衡,你一直尋找動態平衡。

大概在四年以前,我在吉林給中國青年企業家的年會做一次講演,吉林當時的省委副書記聽了大半天,最後請他做了一個總結,他講得很有意思:「曾教授講了大半天,我聽來聽去就是一個辯證法,左也不對、右也不對,怎麼樣辯證統一就對了。」

戰略到了最後就是動態的平衡,找的就是一個度。所以,企業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度」是一個動態平衡,「度」當中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節奏。

阿里巴巴也是經過幾年的發展總結,總結出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發展節奏:「逢單出擊、逢雙修養」。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三年出擊、三年修養」,這個節奏本身周期不一樣,這些基本規律是我們這幾年體會出來的。當你快速膨脹之後,一個要有沉澱下來消化吸收的過程,要不然就像我們看到的一些企業跑馬圈地,滿世界的圈,最後一個浪打回來一定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快速往回倒,連停的間隙都沒有。所以,節奏和度是非常關鍵的,而來源就是動態的平衡,在取勢和取實中掌握動態平衡。

這中間,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判斷。舉一個例子,05年的時候我去美的給他們講課,那時候正是中國一大批家電企業、手機企業一起做汽車的時候,當時很多企業都去做汽車了,美的也買了兩家汽車企業。講課當中我讓他們討論,美的內部幾乎當場打起來了。一派人認為美的沒有核心能力做汽車,另外一派說這是市場機會,一定要抓住。講到核心能力,有一位副總拍案而起,說如果這樣討論美的現在還在做電風扇,沒有過去20多年來建造家電王國。這句話本身是對的,後來事實也說明美的做汽車確實不成功。因為取勢和取實的平衡,從電風扇走到家電自然有動態能力延伸過去,但是從家電跨到汽車,特別是由於當時產業快速變化的環境,這一步確實跨不過去。

第二個是看到九宮格一定要避而遠之。如果有些諮詢公司給你們做諮詢報告,裡面畫了九宮格。什麼叫九宮格?這是你的起點,未來10年老闆要有一個很大夢想,是要走到終點,橫向可以這麼擴張、縱向可以這麼擴張,包括ABCDEFG,這九個點我們都要覆蓋,全面出擊佔據產業最高點,這樣的企業幾乎都會出問題,因為沒有一個企業有這樣的實力去把握這樣的格局。

我第一次看到九宮格,是2000年聯想的戰略規劃,是麥肯錫給他們做的,我先看的是組織架構圖,那張組織架構圖我壓根都沒看明白,橫的有7、8個板塊,縱的有若干條線,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架構圖。我要求看戰略規劃圖,聯想當時也不承認在進行多元化,他們說我們是在一個IT產業內進行有限的相關多元化,關鍵是他們把IT產業定義得太廣泛,從製造擴張到手機,擴張到跟富士通一樣所謂的OEM製造,服務業就到外包的所有產品都做了,從電腦到伺服器、手機等所有產品的外包製造,然後軟體服務從硬體的配套服務一直到IBM的諮詢服務,左右全部展開,九個格子全填滿了。三年以後的格局大家看得很清楚,全面崩潰、全部往後退,包括本來具有戰略意義的IT服務類也賣掉了。當時聯想的同事爭得非常激烈,他們堅持聯想還是成功的,至少手機做起來了,我說我們看三年以後,大家也知道剛開始聯想的手機是一塌糊塗。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個九宮格非常典型的例子。第二是我不熟悉的例子盛大,在04、05年前後看到《IT經理人世界》出了一篇封面文章,講《陳天橋的九宮格》,在文章裡畫了一個九宮圖,也是從PC走向有線電視網絡,怎麼從遊戲走向像新浪這樣的全媒體內容,也是九個點全部覆蓋。這是戰略的大忌,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全線出擊還能獲得成功。

如何破局

第三是怎麼破局。因為大家都想達到終點,而起點在那裡,大家對未來有一個相對朦朧但是大方向比較清楚的情況下,第一圈的點是最關鍵的。

馬雲跟我聊天的時候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了一張戰略圖之後,一定要找到一個地方是一刀捅進去就會流血的,聞到血腥味大家自然會衝上來,這張皮一定能被撕開,如果4、5個點都是拿小釘子敲,敲了3年下來沒有一個點是敲破的,所有人都崩潰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個點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徹底的把這個樁打進去。

李嘉誠第一次給長江CEO頒獎的時候說,他所有的多元化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個絕對能夠保證持續經營、穩定現金流的非常強大的主力,這是保險鎖。在外面出了錯,幫裡面還可以幫你收拾,你還能喘過氣來,沒有那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你有相對大的戰略布局的時候,突破口是第一重要的。

「眼高手低」,我是把它當作褒義詞用的,立意一定要高,入手一定要低,這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結合。立意不高就沒有格局,沒有勢成不了大器,入手不低你不可能有突破、有積累,都是虛的、空的。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心得,跟大家交流一下。

想做、可做、能做

剛才講的更多是戰略思考。接下來跟大家講到底什麼是戰略。

戰略說白了非常簡單,就是決定一個企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大舍才能大得。

捨得本來就是一個佛家的詞,捨得,捨得,不捨不得。你想做什麼事情?你的目標、理想是什麼?外面有什麼機會,什麼事是可做的?不同的時候的確有不同的機會。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遠見,最核心的是判斷什麼是大機會,什麼是小機會。對遠見的討論可以推導出哪些可測,哪些不可測,哪些可大做,哪些要小做。

什麼東西你能做?無論是資源、人還是組織建設的能力,哪些東西是你能做的?中間的小小交集就是你該做的,想做、可做、能做,這三個條件都符合,才是真正該做的,這就是你的戰略。

大家想一想,很多事情你做的時候,如果不是那麼想做,有點勉強的話,十有八九這個事情最後是做不好。因為這件事情本來就夠難了,你的心裡還有疙瘩,還做得不甘不願,最後能做成的機率很少。

可不可做,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機會成本的判斷。大部分的企業做投資決策的時候進行了可行性報告,可行性報告計算的是這個項目本身的淨現值夠不夠高,這是財務的分析。戰略分析的是為了追逐這個機會而放棄的另外的最大機會是什麼。戰略為什麼難,是因為事後都沒辦法蓋棺定論。事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情虧大了,抓住小兔子卻放過了大山羊。

但是你要思考這個問題,很多企業看著這些項目樣樣都賺錢,但是過了20、30年以後沒有養出一個大產業,這個時候如果經濟上有一些風吹草動,企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出問題。你不是用多元化的投資分散風險,而是用同樣的思路投資,實際上你建立了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因為風險都是共振的,一震就全震了。

如果你真正從戰略布局的來想,想明白了支撐關係的話,對機會的判斷就一定要想機會成本的概念。能做就是一個企業的能力,能做這方面同樣也有兩個動態的統一。

第一,能力的培養需要資源和時間投入。剛才美的的例子就是說能力建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說得極端一點,能力建設也就是人有多大膽就有多高產,組織能力沒有天生的,組織能力是逐漸培養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可以根據戰略目標培養人才,但反過來能力的培養是極耗資源和時間的,特別是時間。能力的培養是沒有捷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並不能萬能的。

第二,能力永遠是相對的概念,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數,能不能比你最好的競爭對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競爭力,才是差異化能力。大部分企業想的是能不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挖兩三個人組建小團隊的確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但是你做得並不好,更不可能當這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格局越來越殘酷,利潤越來越低的時候,有限的能力不可能抵擋這個市場整合的時候強大的壓力,所以能做一定是一個相對概念,做不到最好。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到淋漓盡致,而不是拼命的補短板,因為補短板是永遠補不好、永遠補不夠的。如果在長處上可以做得淋漓盡致的話,其實是一美遮百醜,在很多方面能夠有足夠的回報。

所以,這是我講的兩方面,一個是時間的積累,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培養出來;另一個是培養出來的能力夠不夠用是相對的。能力和想做、可做、能做三者的結合,就是一個企業該做的東西,「該做」是企業的戰略。

能力的培養

另外我想講的是能力的培養。一個企業的戰略能不能成功,關鍵在於有沒有跟戰略相匹配的能力。這就造成了戰略執行當中最難的一點——在戰略還不能夠明確是否正確的情況下,你要先投入資源去培養能力。

張瑞敏講過這麼一句話:「如果這個事情30%的贊成可以賺大錢,60%、70%的人贊成可以賺小錢,90%、100%的人贊成,這個事情根本不值得做,你進去就要虧錢了。」就是這個道理,必須在戰略不明確的情況下做大投入,這樣情況下形成的能力才會比別人早、比別人好,別人才難追上你,這是資源投入的先行性。在這個意義上,戰略的執行有很高的風險。基於這個,我曾經提煉出戰略的第二個原則「大賭大贏」,除了這個我找不到更大的詞,很多人容易誤解說賭博正好迎合了中國企業投機的傾向。

真金白銀的資源投入,是講到哪兒資源跟到哪兒,這才是戰略執行最難的部分。回到講科學,研究發現,許多企業嘴上講的戰略和實際資源的投資是非常不匹配的,一般可能滯後一年甚至兩年,而且還會扭曲,這是戰略另外一個非常難的地方。當你對戰略有足夠的信心,而很多人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敢不敢做大投入,這個投入才是後面差異化能力的源泉。在這個意義上,另外有人提到跟戰略相匹配的一個詞「膽略」,還得有膽略才行。《左手戰略,右手膽略》一書採訪了很多的企業家,膽略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膽略往往體現在投入,戰略誰都會說,說了三天三夜也分不出好壞,但你敢不敢砸錢進去,這就是體現出一個企業家的判斷力、決策力和風險承受力的地方。

作者 |  曾鳴,曾鳴,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

來源 | 創客總部。

編輯 | 智慧雲董事會,定位於"高成長企業的外部董事會",致力於提升企業家領導力,助力企業高速成長。

相關焦點

  • 打造組織能力的幾條路徑
    一 尤裡奇:組織能力四要素 戴維尤裡奇曾說過:HR轉型的核心應聚焦業務,HR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對企業組織能力的打造,幫助組織實現對客戶、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承諾。
  • 如何打造企業的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增長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互聯時代下的企業組織能力要求以用戶導向(需求和痛點)、變革創新、敏捷迭代。1、組織能力三個特點1) 深植於組織內部而非個人,有可持續性2) 給客戶帶來價值3) 明顯超越競爭對手2、如何打造組織能力組織能力包含團隊的戰鬥力
  • 企業五項修煉打造學習型組織
    企業組織就像一個完整的人,其內部結構、總體思維方式和自身的素質都將影響到企業對外在變化的反應,企業組織對外在變化適應能力的提高和個人各項技能的提高一樣,需要通過學習才能達到。同時,企業組織又是一個有機體,必須強調總體的能力——企業自己的智慧和判斷、自我學習和適應能力。
  • 組織架構,企業的作戰地圖
    如果把企業發展比作打仗,CEO是元帥,KPI是戰爭目標,企業的使命就是戰爭的意義,組織架構圖就是企業的作戰地圖。作戰地圖標明誰率領多少部隊,從哪些地方去攻取什麼目標。戰事不同,需要的作戰方案不同。作戰計劃和地圖一定是軍隊的機密,企業的組織架構圖也代表了公司一定的機密。
  • 打造堅強的組織凝聚力
    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組織有以下特徵: 成員間交流通暢,信息交流及時有效,彼此互相了解,民主氣氛好,關係和諧; 組織對每一個成員有較強的吸引力、向心力,組織成員願意為組織付出,具有相對於其他組織更高的生產效率; 組織成員對組織抱有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時刻為組織著想,以維護組織的利益和榮譽為自身使命;
  • 楊國安:企業如何提升組織能力和業績?丨未來組織
    科層式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已經存在了百年,隨著個體意識的崛起,隨著Z時代進入職場,隨著黑天鵝事件不斷並高頻發生,組織需要尋找面向VUCA時代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組織形態,請跟隨36氪最新欄目「未來組織」,共同探索和發現組織進化的方向和方法,打造面向未來的組織能力。
  • 打造組織能力的「武林秘籍」
    對於任何一個創業公司來講,你能夠找準戰略方向,不斷在創業過程中去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那麼你離成功就越來越近了。在今天組織能力的最後一節課中間,就給大家介紹同程集團在組織能力打造中的獨門絕技,這也是壓箱底的。
  • 遠見·創新·變革——優鴻致力於打造國內一流的人工智慧教育研發...
    創新,源於使命;技術,推動變革。人工智慧時代,科技賦能,育見美好。 13年風雨兼程,我們不斷創新產品模式和發展理念,先後推出班內網、同步課堂、人工智慧課堂三款創新教學產品,開創中國教育「以學定教」的嶄新時代。 13年揚鞭奮進,鑄就了優鴻研發人的卓越品格。
  • 嘉實遠見數據科技部副總監汪松良:數位化就是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組織
    嘉實遠見數據科技部副總監汪松良在證券平行論壇討論時表示,數位化帶來更多的發展視野。 圖為:嘉實遠見數據科技部副總監 汪松良 汪松良提到,數位化有兩種口徑:狹義的數位化就是把紙面的東西全部編到系統裡去。
  • 組織能力強的企業,都做對了什麼?
    彭劍鋒(以下簡稱「彭」):我們面對的是數位化、智能化時代,企業的戰略思路要發生變化,從連續性走向非連續性,平臺化+分布式是必然趨勢,要麼是融入平臺,要麼是自建平臺,要麼是超越平臺。平臺+自主經營體+超級個體,這是一個主流模式,這對於組織機制的協同有重要影響,組織能力的打造要走向不同的地方。
  • 如何快速構建組織能力,打造企業智腦
    當企業快速成長時,需要加強組織能力的打造,當企業外部環境變化時,需要重視組織能力的再造,而再造的難度高於打造。當戰略發生變化時,組織能力需要隨之調整。以美的集團為例,來看看它在戰略轉型前後的組織能力變化。
  • 英孚教育企業英語全新升級 HR引領打造學習型組織
    (2019年7月18日,上海)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都有許多專有名詞和特殊的應用語境,每家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文化與信仰,提供強有力的學習平臺,讓員工能夠迅速掌握行業和公司的專用術語並學以致用,在行業裡溝通無礙,是每一個企業的責任。
  • 組織作業系統畫布,一個可視化組織設計利器!
    組織作業系統畫布是TheReady公司的創始人Aaron Dignan和他的團隊於2016年推出。 在推出這個工具之前,Aaron也是Responsive.org網站的創始人之一。他們希望能夠提出一些類似敏捷運動一樣的未來工作宣言,用於指導企業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工作方式。
  • 真正的數位化,是企業組織和服務的總動員
    3.京東零售CEO徐雷:要用網際網路化的組織架構和組織能力運行公司 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在2020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表示,需要關注的不僅是當下和同行業,更應該關注消費者,消費習慣、消費需求、消費環境的變化,以及跨行業乃至更大視角範圍內的變化,這樣才能始終保持警覺,抓住變化。
  • 企業組織學習模式的規劃與選擇
    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對組織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組織需要不斷提升學習能力以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對於身處不同業務環境和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什麼樣的組織學習模式才是有效的,什麼樣的組織學習模式才是有用的呢?人才發展工作者如何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支撐企業戰略,促進企業發展的使命及責任?
  • 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組織是為實現一定目標由人組成的獨立主體,組織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如同個人的價值觀體系包括了普通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組織的價值觀體系也包括了普通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不過,相對於活生生的人,組織的目標更加明確,活動更為單一,所以組織的價值觀數量一般要少於自然人的價值觀,核心價值觀顯得更為突出鮮明。為了更好的實現組織的目標,組織一般對內對外也只突出傳播其核心價值觀。
  • 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新模式
    目前,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向社會企業轉型正在成為非營利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企業是一種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崛起的新興組織形式,是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的創造性結合,其通過兼具社會性和商業性的運作模式,在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同時,支撐起社會目標的實現。
  • 谷歌:用指數型組織與創想重新定義公司
    這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它以指數化組織推動顛覆式創新,以使命和創想驅動重新定義公司、重新定義團隊工作方式、重新定義企業併購,這家公司就是谷歌(如今叫Alphabet)。偉大的物理學家和電學先驅尼古拉·特斯拉擁有大量技術發明,然而這些技術發明鮮有延展成商品的,他後來在困窘交加中辭世。特斯拉英雄落魄,深深觸動拉裡·佩奇的思維,並影響了他的行事方式。
  • 不到4分鐘,馬雲講透使命願景價值觀組織人才KPI
    上三路(使命、願景、價值觀)吸引人才,下三路(組織、人才、KPI)讓人才發揮作用。使命是什麼使命是你到底要什麼。想明白這輩子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你放棄什麼,你做這件事情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價值觀是什麼價值觀是共同做事的方法和標準,價值觀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人的性格和背景可以不一樣,但是做事的方法必須是一樣的。
  • 合肥瑤海區:抗「疫」戰鬥,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也要上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合肥市瑤海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黨員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市區委的號召,堅決貫徹落實各級關於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迅速行動,主動作為,支援助攻抗疫前線,守望相助履行社會責任,奮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