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熱門通識課:下課前把自己的實驗吃掉

2021-02-18 美中科教

以世界領袖搖籃自詡的哈佛大學將「科學」視為領導者必備的基本素養,因此他們要求所有大學本科學生無論學習什麼學科,在畢業前都必須修滿一定學分數的通識科學課程。

通識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體會並掌握科學的邏輯與方法論。然而這些觀念的養成未必需要透過高深的重力波、微渺的粒子,或者肉眼看不到的單層石墨烯等炫人耳目的科學題材達成。只要稍加動腦,就能看見日常經驗裡蘊藏著俯拾即是的科學素材。

那還有什麼,會比一日三餐加下午茶與宵夜,更日常、更普遍、更適合作為通識科學教育的載體呢?

「科學與烹飪」(Science and Cooking,以下簡稱S&C)是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在2010年開設的一門全新通識課程。全明星陣容「科學與烹飪」課程的三位核心人物:物理學家David Weitz教授、數學家Michael Brenner教授以及化學家Pia Sörensen博士將整學期的課程設計成大致6個模組依序進行,分別是:

模組1:分子,莫耳量,味道與酸鹼值(Molecules, moles, flavor, and pH)

模組2:能量,溫度,與熱(Energy, temperature, and heat)

模組3:相變化(Phase transitions)

模組4:擴散與球體化(Diffusion and Spherification)

模組5:熱傳導(Heat Transfer)

模組6:糖果(Candy)

看看上面的部分,感覺只屬於科學的部分,那麼另一半烹飪呢?

這門課其實緣起於西班牙傳奇餐廳鬥牛犬(El Bulli)的主廚兼老闆Ferran Adrià的一個奇想。Ferran Adrià自21世紀初起對餐飲界的革命性影響,哪怕寫上百篇博士論文都說不完。他將科學在烹飪舞臺幕後所扮演的角色翻轉到鎂光燈下,甚且進一步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引領了整個時代的廚師們發現全新的味覺天地。

正因為Ferran主動向哈佛大學校方提議,「科學與烹飪」這門課才能誕生,從此成為每年秋季班最熱門的通識課之一,替Ferran Adrià的傳奇再添一筆。

在Ferran Adrià的號召下,「科學與烹飪」於草創之初,便得天獨厚地組織起了一個星光熠熠的超級名廚講師陣容,以2011年(該課的第二年)為例,他們就請到了13位來自西班牙、紐約以及芝加哥的米其林星級大廚(其中米其林三星主廚便有4位)、巧克力師、橄欖油職業達人、白宮甜點主廚Bill Yosses,及曾擔任過微軟技術長、退休後致力於以科學解析烹調過程的現代主義烹飪巨匠Nathan Myhrvold,還有當代烹飪科學聖經《食物與廚藝》一書的作家Harold McGee等人。同學們,下課前請記得把自己的實驗吃掉

雖然叫通識課,但學生們可不是光憑聽聽名廚演講就能拿到學分。

「科學與烹飪」每周課堂時間大約7小時,其中兩堂課的時間講授科學概念,另外有兩堂課的時間(大約100分鐘)則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星級主廚們,從廚房實務的角度來詮釋該周所要討論的科學概念。但真正的重頭戲仍在於每周3小時的實作。

課程所用的「實驗室」其實是一大間近乎專業水準的廚房。除了基本的烤箱、電磁爐以及各種廚房家電,連當時(2010年)尚僅見於高級餐廳的真空低溫烹調機以及旋轉式蒸發器都一應俱全。佔了一整個牆面的櫥櫃裡則備有各色食品、調味料與香料,全都是由當地的全食超市所贊助的有機食材。

實驗設計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親身體驗每天吃的食物與講堂上學到的物理、化學知識間的聯結:從奶油變成冰淇淋的過程中,觀察相變化與吸熱反應;透過製作酸黃瓜與醃菜,建立酸鹼(pH)值的概念;測量熟度從三分到全熟牛排的楊氏係數(Young's modulus),重新認識「口感」這個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概念;在製作Ricotta cheese的過程中,看看膠體溶液與電解質反應會帶來什麼結果;在重現Ferran Adrià的經典菜橄欖油球(spherical olive)時,親手驗證擴散(diffusion)的過程……各地的美食,普世的科學科學,當然不只存在於所謂的高級西式(尤以歐陸為主的)烹飪中。在邁入10周年之際,「科學與烹飪」課堂開始將眼光投注到更深廣多元的層面,展現出既本土又全球化的視野。

2018、19 年所邀請的講師,除了來自丹麥、義大利、西班牙或是紐約的星級主廚這些固定招牌,還進一步囊括了波士頓當地的烘焙師、連鎖餐車業者以及烤肉(BBQ)專家,也有鑽研美國原住民烹飪的印地安主廚;遠道而來的,則有南美洲(波利維亞)、非洲(嘉納)以及亞洲(菲律賓、香港與新加坡)的主廚或甜點師們。

這些來自世界不同角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賓們,所帶來的料理或食物容或有迥然不同的面貌。但只要經過簡單的分析探討,展現出的科學內涵卻是共通的,這不正是科學最最迷人之處嗎?

美國索菲亞大學(Sofia University)【免責聲明】內容和圖片參考自新聞媒體及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權益,請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本公眾號平臺不對文章內容真實性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致力於保護原作者版權,如涉及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並做更正(後臺留言即可,馬上回復),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哈佛通識課》將上線喜馬拉雅 好內容助力新消費
    在2019年的喜馬拉雅123狂歡節期間,將有多部重磅好課上線,其中包括喜馬拉雅團隊精心製作的《哈佛通識課:改變你和世界的100本書》。《哈佛通識課:改變你和世界的100本書》由100位哈佛等名校教授遴選100本影響世界思想文化進程的書籍並全新解讀,涵蓋文學、歷史、經濟、心理學、哲學、美學等多個範疇。
  • 大學通識課,應該怎麼上?
    尤其在教學的很多細節可以反映出來,比如過去有的老師一個教案用好幾年,現在是有的老師一個PPT就是在上課前把授課時間、授課對象、授課地點等信息簡單地更新下,PPT滿屏幕密密麻麻全是字,老師上課照著讀,儘管有一定信息量,但沒有教學意義。很容易形成「上課老師念課件、學生用手機拍課件,考試背課件」的怪象。
  • 哈佛再推通識教育改革:越是頂尖大學,越重視本科教育
    改革前,哈佛本科生所選課程的成績均會計入他們的GPA,這導致部分學生因過於看重成績,而只選擇比較容易獲得高分而缺乏挑戰度的課程,即使自己特別喜歡某一門課程,也可能會因為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給學生打分過嚴、判分過低而望而卻步。
  • 揭開顏色的科學奧秘——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朱仲良教授直播通識課...
    揭開顏色的科學奧秘——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朱仲良教授直播通識課《還原真相》側記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05-06  瀏覽: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作為全球通識教育的先行者,美國哈佛大學從1945年《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紅皮書」)的發表,到20世紀70年代「核心課程」的設置、90年代對通識教育培養目標的報告,直至2009年啟動新一輪通識教育課程計劃,一直引領美國大學通識教育風氣之先,也成為各國高等教育借鑑的對象。以哈佛大學2009版通識教育課程計劃為例,八類課程中哲學類課程都佔有一定比例[1]。
  • 院士給大學新生上通識課,不妨更多些
    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為醫學院本科新生講授的「開學第一課」,可不是巴老拿手的免疫學等專業課,而是通識課。其他的如岑可法院士、楊衛院士講的也是通識課。肯定有人會惋惜:這幾位重磅院士,時間寶貴,這一兩個小時的學時,不給博士碩士來用,卻給一群初進大學殿堂的小毛孩講課,而且是通識課,豈不是太不值了?此話非也。這幾年來,包括浙大在內的大學是越來越重視本科生的通識教育了。
  • 中國大學MOOC | 山東大學通識課開放選課
    中國大學MOOC | 山東大學通識課開放選課 2020-02-25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
    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大師領航全新科學之旅 「同學們,『科學之光』通識課是今年南大的首創,你們要敢於突破知識界限,勇於追求真理。」課程正式開始前舉行了開課儀式,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為當晚授課的中科院院士邢定鈺、祝世寧,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鵬飛,頒發南京大學「科學之光」首席教授聘書,並對同學們提出期望。
  • 哈佛實驗證明:相信自己年輕,身體會真變年輕!
    1認為自己衰老是被錯誤灌輸的觀念人生來到了五六十歲,昔日不同時期的同學們紛紛組群,開始追憶往昔,甚至談論退休生活,不少人儼然已經飽經滄桑。難道我們真的老了?事實是:實驗證明,人只要相信自己年輕了,身體便會做出配合。
  • 中國大學慕課|《山東大學通識課精品展播》開課啦!
    中國大學慕課|《山東大學通識課精品展播》開課啦!山東大學通識課精品展播山東大學是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目前擁有95個專業,6個戰略新興專業,2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是我國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 大學通識課,應該怎麼上? | 圓桌
    廣州大學胡宜安老師的《生死學》選修課,出勤率最高時達八成。(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關報導詳見《淘汰大學通識「水課」:指揮棒不改,停課也沒用》)每年秋季開學,各個高校學生群裡總會有一些對「水課」的熱議,其中很多「水課」屬於通識選修課程。專業性不強泛泛而談,沒有學術意義,缺乏學校財政經費等支持……很多老師其實也不願意承擔通識課教學任務。
  • | 這位臺大「陳果」讓她的「動物」通識課紅了13年
    我們的大學裡沒有倫理學,他們的父母難道也沒有教過他們如何善待生命?在臺灣大學,也有一位老師就跟復旦大學的陳果一樣,課程非常受歡迎,她開設的選修通識課,紅了13年。這堂課為何如此熱門?究其原因,或許是這門從文學、社會科學、倫理學角度出發的課,回答了許多人長久以來和動物有關的心結。愛動物又吃肉,很偽善嗎?第一堂就直言不諱地觸碰「動物保護者是否理應吃素」,這個總是讓人懷疑自己是否道德且邏輯一致的議題。
  • 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新聞—科學網
  • 臺灣一大學開課探討愛、性與法律 成最酷通識課
    中新網3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交通大學(簡稱交大)有一門通識課「愛情與法律學分」,英文名麻辣取為「Love, Sex, and Law(愛、性與法律)」,獲選為「YouTube最受歡迎課程」。
  • 理科通識課應該怎麼教?
    但今天的大學,不少學者開始呼籲,我們似乎需要面向學生開設理科類的通識課,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大學應當培養每位學生求真的精神  記得斯諾 (C.P.Snow) 於上世紀50年代末提出一個「兩種文化」的說法。他認為西方社會的智性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人文與科學。
  • 薦書丨牛津通識課:黑洞、光、行星、引力(套裝全4冊)-「享書社」
    ◆牛津通識課系列是橫跨四大知識板塊(物理/生物/歷史/文化)的大型通識讀物。【 內容簡介 】《牛津通識課》系列叢書 ,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鎮社之寶。自1995年出版以來,該系列已經涉及數十種學科,包含近700本讀物,全球銷量過1000萬冊。
  • 為科學,吃掉那些實驗對象!
    利維坦按:根據我國《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實驗動物屍體嚴禁食用和出售;實驗完成後的動物屍體必須交實驗動物中心分情況集中處理,否則一切後果由使用者自行負責」(第八條)。所以我不清楚在中國是否有本文中那些科研工作者大快朵頤的機會……不過,如果吃掉實驗對象有助於研究本身,我寧可選擇研究真菌或龍蝦,而不是黑猩猩。
  •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2015-11-03 19:17:03每節課老師們並不只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帶有很強的分析性;在教學形式上,老師們每堂課都想方設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獨特的授課模式也吸引了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的老師們前來「取經」。未來,一門《科創中國》的本科生通選課即將上線,授課老師們希望從《大國方略》汲取經驗,吸引更多學生對創新有自己的思考。
  • 在理工大學如何講好人文藝術通識課
    福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慧娟曾撰文提出,由於沿襲技術治學的理念,許多理工科院校管理者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在技能教育中僅是知識面的擴展,人文學科只是大學課堂的「點綴」,因此大多仍然沿用傳統的課堂單向灌輸模式,側重於人文學科理論、體系和範疇的教授,且以顯性知識為中心,突出具體的、直觀的知識,淡化了虛擬的、想像的、情感的、富有美學意義的隱性知識。
  • 南京大學歷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原標題:南大曆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由南京大學天文專家領銜、文史哲知名教授聯手,歷時近3年時間打造的天文通識課《宇宙簡史》,國慶前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將思政內容融入自然科學等課程,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對學生實現價值引領,這是南大在新一輪的課程建設中進行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