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領袖搖籃自詡的哈佛大學將「科學」視為領導者必備的基本素養,因此他們要求所有大學本科學生無論學習什麼學科,在畢業前都必須修滿一定學分數的通識科學課程。
通識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體會並掌握科學的邏輯與方法論。然而這些觀念的養成未必需要透過高深的重力波、微渺的粒子,或者肉眼看不到的單層石墨烯等炫人耳目的科學題材達成。只要稍加動腦,就能看見日常經驗裡蘊藏著俯拾即是的科學素材。
那還有什麼,會比一日三餐加下午茶與宵夜,更日常、更普遍、更適合作為通識科學教育的載體呢?
「科學與烹飪」(Science and Cooking,以下簡稱S&C)是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在2010年開設的一門全新通識課程。全明星陣容「科學與烹飪」課程的三位核心人物:物理學家David Weitz教授、數學家Michael Brenner教授以及化學家Pia Sörensen博士將整學期的課程設計成大致6個模組依序進行,分別是:模組1:分子,莫耳量,味道與酸鹼值(Molecules, moles, flavor, and pH)
模組2:能量,溫度,與熱(Energy, temperature, and heat)
模組3:相變化(Phase transitions)
模組4:擴散與球體化(Diffusion and Spherification)
模組5:熱傳導(Heat Transfer)
模組6:糖果(Candy)
看看上面的部分,感覺只屬於科學的部分,那麼另一半烹飪呢?
這門課其實緣起於西班牙傳奇餐廳鬥牛犬(El Bulli)的主廚兼老闆Ferran Adrià的一個奇想。Ferran Adrià自21世紀初起對餐飲界的革命性影響,哪怕寫上百篇博士論文都說不完。他將科學在烹飪舞臺幕後所扮演的角色翻轉到鎂光燈下,甚且進一步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引領了整個時代的廚師們發現全新的味覺天地。
正因為Ferran主動向哈佛大學校方提議,「科學與烹飪」這門課才能誕生,從此成為每年秋季班最熱門的通識課之一,替Ferran Adrià的傳奇再添一筆。
在Ferran Adrià的號召下,「科學與烹飪」於草創之初,便得天獨厚地組織起了一個星光熠熠的超級名廚講師陣容,以2011年(該課的第二年)為例,他們就請到了13位來自西班牙、紐約以及芝加哥的米其林星級大廚(其中米其林三星主廚便有4位)、巧克力師、橄欖油職業達人、白宮甜點主廚Bill Yosses,及曾擔任過微軟技術長、退休後致力於以科學解析烹調過程的現代主義烹飪巨匠Nathan Myhrvold,還有當代烹飪科學聖經《食物與廚藝》一書的作家Harold McGee等人。同學們,下課前請記得把自己的實驗吃掉雖然叫通識課,但學生們可不是光憑聽聽名廚演講就能拿到學分。
「科學與烹飪」每周課堂時間大約7小時,其中兩堂課的時間講授科學概念,另外有兩堂課的時間(大約100分鐘)則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星級主廚們,從廚房實務的角度來詮釋該周所要討論的科學概念。但真正的重頭戲仍在於每周3小時的實作。
課程所用的「實驗室」其實是一大間近乎專業水準的廚房。除了基本的烤箱、電磁爐以及各種廚房家電,連當時(2010年)尚僅見於高級餐廳的真空低溫烹調機以及旋轉式蒸發器都一應俱全。佔了一整個牆面的櫥櫃裡則備有各色食品、調味料與香料,全都是由當地的全食超市所贊助的有機食材。
實驗設計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親身體驗每天吃的食物與講堂上學到的物理、化學知識間的聯結:從奶油變成冰淇淋的過程中,觀察相變化與吸熱反應;透過製作酸黃瓜與醃菜,建立酸鹼(pH)值的概念;測量熟度從三分到全熟牛排的楊氏係數(Young's modulus),重新認識「口感」這個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概念;在製作Ricotta cheese的過程中,看看膠體溶液與電解質反應會帶來什麼結果;在重現Ferran Adrià的經典菜橄欖油球(spherical olive)時,親手驗證擴散(diffusion)的過程……各地的美食,普世的科學科學,當然不只存在於所謂的高級西式(尤以歐陸為主的)烹飪中。在邁入10周年之際,「科學與烹飪」課堂開始將眼光投注到更深廣多元的層面,展現出既本土又全球化的視野。2018、19 年所邀請的講師,除了來自丹麥、義大利、西班牙或是紐約的星級主廚這些固定招牌,還進一步囊括了波士頓當地的烘焙師、連鎖餐車業者以及烤肉(BBQ)專家,也有鑽研美國原住民烹飪的印地安主廚;遠道而來的,則有南美洲(波利維亞)、非洲(嘉納)以及亞洲(菲律賓、香港與新加坡)的主廚或甜點師們。
這些來自世界不同角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賓們,所帶來的料理或食物容或有迥然不同的面貌。但只要經過簡單的分析探討,展現出的科學內涵卻是共通的,這不正是科學最最迷人之處嗎?
美國索菲亞大學(Sofia University)【免責聲明】內容和圖片參考自新聞媒體及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權益,請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本公眾號平臺不對文章內容真實性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我們致力於保護原作者版權,如涉及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並做更正(後臺留言即可,馬上回復),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