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現在的微信朋友圈,經常有人曬「勤奮」、表「努力」、示「壓力」,一副既無奈又無助,還要頑強拼搏的架勢,可能這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應該有的態度。
其實,生活中的壓力,誰都會有,主要看我們如何去應對。有的人用發朋友圈的方式來降壓,有的人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還有一些人選擇默默承受,靜靜地把壓力藏在心裡,即靜默壓力,等等,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正確化解壓力的方法呢?選擇靜默壓力來應對壓力的方式,可取嗎?
我們一起來看看。
靜默壓力,顧名思義,就是靜靜地把壓力藏在心裡,不去表達出來。這種應對壓力的方式,經常被人忽視。就像那些「微笑抑鬱」的人,很難讓人察覺他們是抑鬱症患者。
對於壓力的應對方式,人們普遍認為的方式是看得見的情緒爆發,像壞脾氣、咒罵、大喊大叫和憤怒,而選擇靜默壓力的人,外人很難看出來。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去表達自己的壓力呢?
原因之一,擔心自己名聲。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脾氣,更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哭大鬧。在壓力面前,表現出雲淡風輕、泰然自若似乎是我們嚮往的最高境界。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人會擔心毀掉自己的好名聲,而選擇默默承受壓力。
原因之二,無人可以傾訴。
有一些人覺得身邊沒人可以傾訴,特別是單身男女,他們在外面打拼事業,不願和父母說自己的壓力和煩惱,也不願意和朋友去聊心中不愉快的事情,這樣的孤獨和封閉狀態,讓他們選擇靜默壓力。
原因之三,發洩沒有用處。
有些人還認為,說出壓力也不能解決問題,有時甚至會讓對方擔心。就像老公事業上遇到瓶頸,壓力很大,如果和老婆說,很可能讓老婆擔心,這樣還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給老婆徒增煩惱,得不償失。
選擇靜默壓力,確實會給人一種「完美」的感覺,被人稱為是強人,但是,現實的壓力不會因為沒有表達出來就會消失,它會一直存在,且越擠壓越多,負面作用也越來越強。
就像倫敦冥想中心的負責人吉莉安拉文德說的:「靜默壓力會造成一種情感麻痺,會讓我們在不開心的處境中無法自拔。」
當我們選擇靜靜地把壓力藏在心裡,不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我們會變得怠惰。這種麻痺和怠惰的狀態,讓我們繼續維持不幸福的情感關係,繼續做著不如意的工作,繼續忍受不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會導致我們不堪重負,進而影響家庭關係、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
想想看,我們在新聞中經常看到,一些在鏡頭面前輕鬆自如、在公開場面表現舉重若輕的明星,私底下卻深受抑鬱症的折磨,這些看似正常的人,或在外人面前常常微笑的人,內心在默默承受著巨大痛苦和壓力。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與健康方面的教授卡裡庫伯認為,靜默壓力的影響就像是彈片。雖然彈片在最開始的時候,對身體的影響不大,但隨著時間推移,副作用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威脅到生命。靜默壓力也是這樣,時間一長,我們會變得不願交流,變得封閉,還會出現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到身體的免疫系統。
雖然面對壓力直接發洩情緒,會讓自身的完美形象受損,但從長遠來看,也比靜默壓力要健康得多。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會讓我們面對家庭、學習和工作等多重壓力,只有學會與壓力相處,找到合理釋放壓力的方式,我們才能輕鬆應對生活在的各種問題。
首先,我們要正視自己內心的壓力。
正視壓力,就是要「知道」壓力已經存在,不能迴避,這樣才能接受壓力,為合理釋放壓力提供前提。很多人選擇靜默壓力,想給人一種「完美」形象,就是有意在迴避壓力,以此自欺欺人。
其次,我們要看到壓力並不總是壞事。
我們常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這就是要我們看到壓力的積極意義。就像斯坦福商學院講師凱利麥格尼爾說的:「一旦你認識到經歷壓力能讓你更好地處理它,面對每一次的新挑戰就更容易了。」可見,壓力能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也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潛能,把一些不可能變成可能。
最後,我們要學會合理釋放壓力。
既然壓力並不總是壞事,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和它好好相處,以變得對自己有益處。
壓力,不要靜靜藏在心裡,需要合理表達出來。比如,可以和自己值得信賴的朋友或心理諮詢師來說說自己的煩惱。傾訴的過程有時就是一種釋放壓力的過程。還可以通過冥想來緩解壓力,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當然,這種方法需要一些學習和練習。另外,還可以嘗試把自己的壓力寫出來,多問問自己在難受的那一刻,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麼,這種通過反思的方式可以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進而慢慢戰勝負面情緒。此外,還可以通過運動,聽音樂,以及旅行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應對壓力。
總之,壓力時常會來造訪,我們不能迴避,要正視它的尋找,並學會與它的相處之道,這樣才能不被壓力左右,並把它看作應對生活挑戰的有益存在。
記住,壓力並不總是有害的。靜默壓力是不可取的。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