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見的奶草是「寶貝」,和馬齒莧長得非常相似,而且經常伴生。採馬齒莧的時候,千萬不要與馬齒莧弄混淆,誤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馬齒莧通常人們都認識,在民間號稱「曬不死」和「不死草」等,生命力極其頑強,在田間地頭很是常見。現在人們常去鄉野採摘一些,當野菜做美食嘗鮮。而我今天所說的這種「奶草」,學名地錦草,無論葉片和植株形態,與馬齒莧都非常相似,不認識的人,看見它們容易被誤認為是小的馬齒莧,由此在我們當地,也稱奶草為假馬齒莧。
而且很多有馬齒莧生長的地方,也會有它們的身影的存在,相伴相生容易混淆。只是地錦草莖蔓比較細,長的瘦弱扁平,匍匐前行的莖蔓表面呈紫紅色,莖蔓沒韌性易折斷,斷面中空呈黃白色。單葉展平後呈長橢圓形,綠色或帶紫紅色,無毛或有疏毛,邊緣具小鋸齒或呈微波狀。而馬齒莧的莖蔓比較粗壯,肉質葉片圓潤厚重。
地錦草對莊稼來說雖然是害草,但是對人們的使用價值一點也不小。別稱有奶花、奶汁草、鋪地錦、鋪紅血見愁、紅斑鳩窩、紅沙草、紅絲草等。兒時奶奶常帶我去田野間採摘馬齒莧當野菜吃的時候,遇到地錦草偶爾會順手採摘一些回來,曬乾放置起來。我就非常好奇問過奶奶,這種奶草折斷莖蔓有乳白色的汁液,又沒有奶味,我們又不吃它,採摘它們有啥用?奶奶總是說有用,有用。那個時候,誰家產婦奶水不好的時候,請村裡中醫過來給她們調整身體,配備藥的時候,奶奶經常貢獻出去一些曬乾的地錦草,給主家當配藥用,會得到鄉鄰的讚許。那是我才知道,這種地錦草,為啥叫「奶草」了,原來在民間,中醫早就利用地錦草幫助產婦「通奶」,不僅僅是因為其汁液是乳白色的緣故。
查過資料得知:地錦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散瘀、利溼退黃、通乳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地錦草有抗炎、抗氧化、抑菌、止血、鎮痛、保肝等作用。地錦草可以用於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跌打傷痛、癰腫疔瘡、外傷出血、吐血、咳血、崩漏、便血、溼熱黃疸、乳汁不通、蛇咬傷等。雖然地錦草藥性平和,但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比較強,脾胃虛寒及血虛無瘀滯者都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用藥前應諮詢醫生,確認自己是否可以使用。
其實吧,雖然這種地錦草有不錯的藥用價值,不過由於其太平凡了,它們和馬齒莧一樣繁殖力強悍,生長環境要求不嚴格,荒坡草地和田間地頭很多,村裡人們偶爾會用到它們,通常把它們當雜草來處理。因此,它們很少受到重視,因為它們在田野中太多了,就是眾多雜草的一員。
現在人們流行吃野菜,這種地錦草由於其藥性,老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並不適合所有人當作野菜常食用。因此,當我們採馬齒莧當野菜食用的時候,一定要辨別清楚,不要把地錦草當成馬齒莧食用。遇到的時候可以採摘一些,曬乾以備不時之需。它們和馬齒莧最大的區別在於,雖然通常都是貼伏地表匍匐生長,但是馬齒莧莖蔓比較粗,葉片大而厚重,地錦草瘦弱多了。這點一定要區分清楚了,不要把它們當成小的馬齒莧。畢竟屬於「藥草」的植物,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蔬菜,誤食會對有些人的身體健康帶來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