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易買得、樂天瑪特逐步撤離中國市場,部分零售企業也進入了新一輪的關店調整,據媒體統計,15家超市上市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共新開555家門店,較去年同期的449家,同比增加23.61%;同時關閉門店至少228家,較去年同期的208家,同比增加9.62%。
在各類挑戰之下,業界將目光聚焦在各大外資零售巨頭身上,就在11月2日舉行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8中國全零售大會上,沃爾瑪(需求面積:8000-10000平方米)、家樂福(需求面積:3000-15000平方米)、麥德龍、宜家等外資零售巨頭的中國區掌門人齊聚,探討面對挑戰如何應對。
直面「陣痛」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業者都在中國市場有過關店或調整的經歷。比如沃爾瑪一度在部分區域關店,並減緩了在中國市場的開店速度。直面「陣痛」是所有外資零售商必須面對的。
已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家樂福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唐嘉年坦承,中國零售市場的競爭雖然很激烈,挑戰不少,比如各類成本很高,不少本土業者也崛起了,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我們還是堅定在中國市場發展,因為中國市場是全球零售企業的實驗室,可以做出好的商業樣本,給全球其他市場做參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透露,麥德龍在上海一度試水開設3家便利店,但是在2017年卻關閉了。對此,麥德龍中國總裁康德表示:「過去的確試水過新業態,但是發現效果不佳,我們認為如果不能做好,不如關閉,把更多資源放在食品經營方面。」
更令人關注的是,在易買得、樂天瑪特逐步撤離中國市場後,近期又有市場傳言指,麥德龍正在接觸商家,洽談有關出售中國業務事宜。康德表示:「麥德龍在過去的2年中,中國區業績非常好,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出售中國業務,未來我們要在中國市場加大發展,我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食品供應商,更好地為中國的消費者服務。目前來看,中國餐飲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我們的責任是作為業務合作夥伴、業務的支持者、業務的發展者來幫助他們。」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在大會上指出:「我們過去談的最多的話題是無人店、消費升級、站隊,此外還有在業態創新方面引起行業關注的一些創新企業、模式和挑戰。但無論市場變化如何或挑戰有多大,如何回歸商業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加碼數位化和本土化
既然看到挑戰,那麼如何應對成為這些巨頭必須思考的。在大會現場,各大外資巨頭皆表示,更多地與本土業者合作,並加碼數位化進行客源導流,增加營收是策略。
「相對而言,中國市場的數位化變革很快,我們已經與騰訊等達成了線上線下合作,包括大數據、微信支付、刷臉支付、小程序,總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唐嘉年表示,未來,家樂福還要繼續在中國市場發展新業態,包括其便利店項目以及試水家樂福要做社區生活中心等,打造生活型商業項目。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解到,在流量產品的實踐上,通過支付完成頁的流量產品,家樂福優惠券累計領取次數超過1000萬,領取率超過30%,核銷率高達6%。而在家樂福自身的支付完成頁,則可通過社交立減金玩法,讓用戶主動向好友分享,實現社交的裂變。家樂福數據顯示,社交立減金的主動分享者核銷率高達32%,被分享觸達者的核銷率也達到18%。
沃爾瑪中國總裁及執行長陳文淵表示:「沃爾瑪進入中國市場超過20年,沃爾瑪全球的同事近期都來中國市場巡店。這幾年,沃爾瑪放手讓更多的市場做本土化,中國對於沃爾瑪而言一直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中國的消費者是全球數位化程度最高的客戶群。所以我們更多的要做線上和線下的高度融合,當然也會嘗試新業態,比如開設緊湊型門店,還設置了雲倉,與京東的合作也加大了,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是趨勢,所以我們做了大量數位化的投入。」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獲悉,沃爾瑪在推出「掃瑪購」小程序後,成熟門店掃碼購滲透率達30%,單店人力成本節約超過100萬,排隊時間節省超過60%,用戶平均每月復購2次。另外,基於人臉識別的智能收銀,在離峰時段節省了40%人力成本,自助刷臉15秒即可完成支付。
而宜家零售中國總裁Anna Maria Pawlak Kuliga透露,宜家去年在中國市場的開店速度不快,新增門店為個位數字,但客流量卻同比增加了9%,原因是與微信的合作使其客流大幅增加。「未來我們會在中國市場加大轉型,包括與電商的O2O合作,關注更多渠道的發展,與消費者一起打造定製化家具等,增加體驗感,增加客源和銷售業績。」
本文轉載來自:第一財經日報 樂琰,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