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外出又不方便帶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常常將年幼的孩子關在家裡,看似沒有什麼大礙,其實已經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弄不好還可能會發生大事。幸運的孩子可能化險為夷,不幸的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最近發生在自貢市富川縣的驚險一幕,再次給家長上了一堂生動的安全教育課。
一、害怕媽媽不要她了,孩子爬出窗門喊人開門,吊在窗欄上命懸一線
那天,媽媽歐女士出門取快遞,將五歲女兒關在家裡,看到媽媽很久沒回來,孩子著急了,想找媽媽,又打不開防盜門,於是就爬到了6樓窗外,想喊人幫她開門,結果吊在窗欄上,情況萬分危急,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6樓。
好心的小區鄰居,自發在樓下扯起一塊大布,以防孩子突然墜落。
歐女士本想帶著5歲的大女兒一起去,但孩子想在家裡照看妹妹。歐女士要求女兒不準翻窗戶,得到女兒肯定回答後,就鎖門離開了。半小時左右看到警車、救護車呼叫,預感可能家裡出事了,趕緊朝家跑。到了樓下一打聽,果然不好,趕緊迅速往樓上跑。
萬幸的是,歐女士到家,女兒已被一個裝空調的小夥子救下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鄰家安裝空調的小夥子,在好心人幫助下,通過五樓窗臺攀爬上六樓,救下了孩子,大家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好險啊!
事後媽媽問孩子,為什麼要爬窗子,孩子說,看到媽媽很長時間不回來,以為媽媽不要她了,著急要去找媽媽,門打不開,只好爬出窗外喊人開門。媽媽嚇壞了,以後再也不敢讓孩子一個人呆在家裡,趕緊請人裝窗臺的護欄。
救人的小夥子是自貢富順縣海爾公司的空調服務工程師,名叫胡云川,今年30歲。小夥子不懼危險的救人善舉,受到了社會的讚譽,海爾公司授予他「人單合一見義勇為獎」,獎勵胡云川價值60萬元的房產一套。
孩子的世界,家長不一定能懂。孩子很小的時候,對危險的認知能力是簡單而膚淺的,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本案例中孩子只有5歲,媽媽出去半小時未歸,孩子就以為媽媽不要她了,被拋棄感引發的恐懼和害怕,驅動孩子要去找媽媽,當門打不開的時候,對媽媽的承諾早已拋到腦後,爬出了窗外,幸虧遇到了見義勇為的小夥子胡云川。
二、密室恐懼症,源於12年前被關在房間的那一幕,回想起來仍然全身顫抖
孩子很小的時候,只有初級思考的認知水平,沒有邏輯思維,只能根據自己的直覺做出判斷,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膚淺的,進而形成錯誤的經驗,並用來指導以後的成長過程,這是家長最需要引起重視的地方。
去年遇到一個患有密室恐懼的孩子,雖然這個孩子已經17歲,但是只要讓他呆在密閉的房間裡,或在電梯裡,馬上出現窒息、肢體僵硬、全身出汗、心慌等恐懼反應,在開放的空間則完全正常。
根據我多年的心理治療工作經驗,在催眠狀態下對這個孩子進行時間回溯。原來,這個孩子五歲時的一個晚上,家長出去辦事,看孩子當時在玩遊戲,玩得很專注,就沒有驚動孩子,鎖好門窗就出現了。孩子當時沒覺察,等到半夜裡發現爸媽不在家,嚇壞了,門打不開,窗子扒不開,哭天叫地不應,然後哭累了,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父母看孩子沒有什麼異常,也沒有當回事。
12年後這個孩子,有一次獨自呆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想出去,門鎖卡住了,一時未能打開,沉澱在心靈深處的恐懼記憶被重新喚醒,密室恐懼發作了。此後只要呆在密閉的房間裡,或在電梯上,這個孩子都會出現強烈的恐懼反應。
在催眠狀態下,我將這個孩子導入到五歲時的恐懼情境中,孩子立即出現身體僵硬,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產生要逃脫恐懼情境的衝動,我握住孩子的手,讓他表達當時的感受,他出現了情緒爆發,哭喊,叫喚,身體不斷地發抖,情緒高峰期過去,漸漸平息下來,身體開始感受到溫暖,肢體開始柔軟,不那麼害怕了。
休息了一陣,我讓他又重複了兩遍,這個孩子的密室恐懼反應越來越輕了,心理治療結束時,孩子問哪裡有電梯,說現在提到電梯已不害怕了,他想去試試,試了一下,有點不自在,但是已經不再恐懼了。此後又治療了兩次,這個孩子的密室恐懼症消失了。
恐懼症很常見,往往表現為對特定的人物、事物和情境的過度害怕,並出現相應的軀體緊張症狀,如心慌、氣促、肢體僵硬、出汗等,脫離恐懼對象,患者的恐懼反應很快消失。
通過仔細回溯,往往可以發現患者在過往的經歷中,有過類似的恐懼記憶痕跡,這些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忘。在後來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刺激情境,沉澱在記憶深處的恐懼反應可能會再次被喚醒,然後迅速泛化,出現典型的恐懼症表現。
三、被獨自關在家裡,成人無法體會孩子的恐懼和害怕,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為安全感買單
孩子從母體分娩出來後,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父母是孩子唯一的生存依賴。特別是年齡較小、客體關係沒有發展起來的孩子,離開父母,將他獨自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孩子心裡是極度害怕,甚至是崩潰的,往往會被父母拋棄的恐懼感。
我們的家長,往往習慣於用自己的成人經驗,去看待孩子的感受,他們不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認為將孩子關在家裡是安全的,靠譜的,其實已經錯得很遠。
年幼的孩子對黑暗、空曠無人、密閉無助的空間,是非常恐懼和害怕的,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是人類幾千年歷史經驗的傳承。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只要感受到環境對生命安全產生威脅,都會產生明顯的恐懼反應。
這種威脅不一定是實質性的,即使環境很安全,只要孩子的心理上感受到威脅,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強烈的恐懼反應,當時的恐懼情境、軀體反應、恐懼情緒,會在大腦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對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產生可以覺察的或不知不覺的影響,尤其是心理安全感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巨大。
那麼,一個人安全感不足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表現呢?對照以下表現,你中了幾條?1、在陌生的環境中感覺不踏實、不自在,產生迴避性行為反應。2、出門要反覆確認門窗、水電、煤氣、空調有無關好,一遍遍核對生怕出錯。3、抱著東西睡覺才踏實,睡眠很淺,時刻保持警覺,稍有點動靜就被驚醒4、難以建立深度的親密關係,一旦分離就會產生強烈的被拋棄感;5、 經常擔心會受到傷害,過度敏感多疑,將自己搞得很緊張,焦慮水平很高。6、內心渴望被接納和愛,卻又害怕接受親密關係,生活中充斥著矛盾和衝突;7、抱持託付心態,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將希望和安全寄托在另一半身上;8、總覺得不受歡迎,處處小心翼翼,看人臉色行事,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很累很累。9、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喜歡用暴食、購物等不當方式來緩解情緒。10、經常用臆想代替現實,自卑感很深,還沒嘗試就認為自己不行,錯失很多機會。11、不能合理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經常違心地答應別人,害怕拒絕會破壞和失去關係。12、被人批評、否定和拒絕時,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持續較長時間才能恢復。
安全感不足的人生,往往走不出焦慮、恐懼的心理陰霾,走到哪裡都會感到不踏實,不知不覺地對周圍的人或環境產生過度警惕,心理上的焦慮和緊張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
一個人總覺得活在一個不夠安全的環境裡,他們還能全身心地專注於工作、學習和自在地生活嗎?面對陌生的人,身處陌生的環境,安全感差的人,不僅無法保持高質量的工作效率,長期的焦慮緊張狀態,對健康、人際、情感、事業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寄語年輕家長
在孩子很少的時候,儘量不要將孩子獨自一人關在家裡,如果孩子必須留在家裡,應請人陪伴照看孩子。年幼的孩子被獨自關在家裡,其內心的恐懼和害怕是成人所無法體會的。這種恐懼害怕的體驗形成以後,如果後來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心理幹預,會對孩子後來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時過境遷,這種影響可能是孩子能夠意識得到的,也可能是孩子意識不到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水平。
同樣,孩子出生以後,在可能的情況下,父母應該親自撫養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儘量不要將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友撫養,寄養、抱養、隔代撫養,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安全的、被拋棄的心理錯覺。如果迫不得已,也要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繫。缺失心理安全感、自我價值感、認同感的孩子,往往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求早年未曾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圖作者所有,謹此致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一個有溫度的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從事精神分裂症診治與心理行為康復訓練30年。歡迎留言、點讚,記得關注@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每天收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