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說過:「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兩種感覺: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表現在心理層面就是安全感。「
最近不少家長來找跳爸,說發現孩子總愛咬指甲,有時候特別粘人;還有的家長反饋說發現孩子開始撒謊了···
就像上次跳爸做客吳江電臺,一位爺爺打進熱線,特別著急的問發現孫子撒謊了,怎麼辦一樣
的確,現在不少孩子都會出現像咬指甲、粘人、還有撒謊等行為,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背後所反映出的本質——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接下來的兩期跳爸將和寶爸寶媽們一起聊聊:關於孩子安全感的那些事兒
安全感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要具體說什麼是安全感,似乎又很難表達清楚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了一個不安全的人表現出來的特徵:
"感覺世界是一個充滿威脅的叢林,大多數人是危險且自私的;感覺到被拒絕和被孤立,充滿焦慮和敵意;
常常感到悲觀和不開心,有緊張和衝突的跡象;行為多為內在傾向,因為罪惡感感到煩惱;
自尊上受到幹擾,往往是神經質的;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持續不斷地充滿著對安全的渴望"
其實,安全感就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
當個體面對的刺激超過了自身的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
伴隨而來的體驗就是焦慮.這種焦慮被稱作「不安全感」
一、愛搗亂、和父母對著幹
孩子通過搗亂,不聽話,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其實孩子們是希望通過搗亂和黏人來引起父母的重視
孩子的潛意識是在試探父母愛不愛他,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父母更喜歡手機、遊戲或者是其他的事情。
二、孩子做事不夠專注
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喜歡抬頭看爸媽在不在身邊,或者觀察周圍有沒有人看自己
如果發現爸媽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或者周圍有陌生人在看自己,孩子就會立馬停下手裡的事情,開始哭鬧起來
三、孩子睡覺需要父母陪著
有的孩子每次睡覺都需要爸爸或者媽媽陪著,不陪著就不睡覺。
而且,只要孩子沒有睡熟,就連臥室的燈都不能關,擔心獨處、怕黑,這些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生活中,父母哪些行為容易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一、外出前不辭而別,或者說謊答應孩子早點回來
孩子依賴父母,也十分信任父母
當父母瞞著孩子不辭而別,或者滿口答應孩子會早點回來時,孩子在家一直翹首期盼著父母什麼時候回來
結果一次次在失望和焦慮中度過,最後可能因為哭累了而睡著了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安全感在一點點的流逝,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也在流逝
慢慢地父母會發現,當孩子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時不時的抬頭看一次父母是否在
因為孩子的內心是不安、焦慮甚至是恐懼的
所以父母不要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無所謂,等孩子長大就忘了
這種不安、焦慮和難過的感覺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並會伴隨孩子一生。
二、經常對孩子大聲呵斥、打罵或嚇唬孩子
很多父母依然遵循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錯誤教育方式
當孩子淘氣、不聽話、任性的時候,父母就會失去耐心,呵斥、打罵或者嚇唬孩子
有可能效果是立竿見影,孩子當場就不再哭鬧,但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是因為害怕、恐懼而被嚇住了
逐漸孩子變得唯唯諾諾,過度依賴他人的認可,而父母自以為孩子「變乖」了、「聽話」了
其實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正在缺失,自尊水平在降低,並且會出現愛撒謊、膽小懦弱、討好別人等情況
三、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打架時,對於孩子而言,TA深愛著爸爸媽媽,不希望父母任何一方受到傷害
但TA又無法保護父母,所以孩子會覺得傷心無助,並且孩子還會出現「歸因現象」
他們會覺得父母的吵架或者打架是因為自己導致的,而陷入深深地自責中
不僅安全感會遭到破壞,嚴重的孩子會產生抑鬱等心理問題
四、做決定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例如當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時
父母熱情、好客,會把自己孩子愛吃的零食、玩具沒有和孩子商量就拿給了小客人
此時孩子並不會開心,當看到自己心愛的玩具、零食被別人拿走了,反而心裡感到很委屈,會生氣、傷心
臨走時,當小客人喜歡上了孩子的玩具,很多父母礙於面子,就會把玩具送給了小客人
父母的這些行為不僅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同時也在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
還是以前跳爸強調過的觀點,孩子可能會忘記某件事情,但他不會忘記這種恐懼和焦慮的感受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長大後常常會在某個瞬間覺得自己特別無助、失望,變得敏感、脆弱,甚至討好身邊的人
那怎麼樣能夠培養孩子強大的安全感呢?請持續關注「跳爸說育兒」我們下一期再見!
內容 | Tiao 李俊
排版 | 小竹子大西瓜
圖片 | 來源網絡侵刪
小彩蛋的小彩蛋~別忘記關注跳爸說育兒喲
回復【007】獲取加入父母讀書會名額
回復【003】獲取跳爸精品父母教育課程
回復【002】獲取·······
回復【001】獲取·······
超多驚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