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親不親密,取決於他們在3歲之前和父母有沒有長時間的親密接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出生後的前三年,是最依賴父母的階段,也是最缺安全感。
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一種被愛包圍的濃濃的幸福感,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人和世界的信任感。
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孩子的幼兒園時期,特別是在孩子3歲之前。
孩子剛剛出生時,有很多年輕的父母,由於開創事業或者工作太忙難以分身,把孩子給老人看管,和老人一起住,其實這樣的孩子從心理感受上來說,就是「留守兒童」。
童年的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塊重要基石,孩子能不能適應社會?有沒有自信心?都取決於初始的安全感。
從小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個性膽怯自卑,容易情緒化,由於對他人的不信任,也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
說到這裡,還有不少家長會覺得困惑:明明外賣沒有和孩子分離,全家還都寵著和護著孩子,怎麼孩子還會表現出特別黏人和遇事退縮等等。這些都是缺少安全感的反應。
那怎樣保護孩子的安全感?
家庭是每個人最好的避風港,也是孩子最好的保護罩。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了,就很緊張的摟住孩子「怎麼樣?寶寶!有沒有受傷?」這種過度緊張對於孩子來說就會加重不安全感,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太危險了!
正確的做法: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剛剛的危險只是一次意外,並且已經過去了,只要做好防範就可以了。
孩子生來弱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難免會哭哭啼啼,經常會求助於父母和家人。有些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鬧,就會幫他解決。
通過瑜伽練習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提高安全感。媽媽可以通過親子瑜伽對孩子進行撫觸,或者和孩子互動訓練,來建立新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