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消除親子隔閡,需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

2020-09-15 元罄

每一個父母都期待孩子茁壯成長,然而成長的道路卻免不了風吹雨打。有些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孩子似乎有無盡的煩惱,他們任性、易怒,當我們想要靠近給予幫助時,他們卻無比牴觸,唯恐避之不及,這往往讓家長們陷入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被孩子遠遠推開,父母無可奈何,孩子也感覺很受傷。那麼,是什麼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築了起一道無法逾越的垣牆呢?怎樣才能實現和孩子順暢的溝通呢?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這本書告訴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孩子,就像是一隻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豎起全身棘刺的刺蝟。我們只有用無條件的愛和耐心,才能讓孩子放下戒備,接受我們的幫助,從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獲得身心健康的成長。

作者布拉德·威爾考克斯是楊百翰大學教授,有著多年家庭教育研究經驗。另一位作者傑裡克·羅賓斯,則在家庭成員融洽相處方面有豐富的實戰經歷。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案例豐富,語言通俗易懂,沒有過多專業性知識的闡述,非常實用。我想也正是這個原因,讓這本書能暢銷全美,並受到美國著名管理大師肖恩·科維和知名企業家裡奇·諾頓的極力推薦。

為什麼和孩子有隔閡

也許你會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不再願意親暱地和你交流,如果你靠得太近,他們甚至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不要幹涉他!也許你會想,孩子是不是在排斥我呢?

不是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安全感,他需要得到父母的接納、理解與支持。只是他不會把這種需求直接說出口,而是要你去做出各種嘗試和猜測,並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和感知他埋藏在心底的獨白。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和我說,有事情第一時間找我,可是現在長大了,和孩子之間卻好似隔著一道牆,為什麼他不願意和我說話了呢?

其實你並不孤獨,有這種挫敗感的父母不在少數。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他們對自己周圍的事物感到懷疑和恐懼,或者存在某種誤解,於是為了保護自己,會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一道道隱形的牆。

當然,這堵牆並非密不透風,我們只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就能找到突破口。就像孩子在嬰兒階段,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會想盡各種辦法找到他們需要什麼,哄好他們。同樣地,隨著成長,孩子依然會希望父母能感知到他們的需求,只是他們改變了方式,他們會通過異於平常的語言、動作、行為、外表等方式,來間接地表達他們的需要。

我們要能夠通過孩子外在的種種表現,識別出孩子沒有說出口的需要。

透過表象識別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哪些表現是在向你發出信號,尋求你的幫助呢?

首先,如果孩子刻意地迴避你,和你保持距離,比如說話的時候不敢直視你的眼睛、沉默寡言或者經常閃爍其詞,這些都是一種無聲的「哭泣」。此時孩子需要你去主動溝通,千萬不要因為生氣,而採用同樣的方式反擊他。

另外,如果孩子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異常安靜,或者公開場合大聲吵鬧、穿奇裝異服等,都是對自身不自信,尋求關注的表現。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得到誇讚和認可。

此外,孩子還有可能通過肢體、語音語調等非語言的方式,來傳達他的信息。這就需要你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注意通過他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動作、音量等信息,去感受孩子的心聲,發掘他的需要。

最後,如果孩子突然有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你的孩子一向積極向上,最近卻突然開始磨蹭,那麼他很可能遇到了困惑,需要得到你的幫助。

總之,當我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要通過種種異常的表象,去找到他們沒有說出口的話和缺失的安全感,讀懂他們無聲的「哭泣」。

如何消除和孩子間的隔閡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的問題,又該如何拆掉他們為自己築起的保護牆,走進孩子的內心呢?答案是:用愛、信任和尊重,消除和孩子間的隔閡。

首先,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對他的愛沒有附加條件。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對孩子說:

「你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表現好,我才喜歡你,給你買玩具」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讓壞人把你抓走」

類似的話,我想你可能並不陌生,家長總是在給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你只有表現好、聽話,我才會愛你。

孩子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因為你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一旦他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就會被拋棄。我想沒有父母會真正有這種想法,但我們卻總將這樣的信息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自己認為沒有做好的事情,自然不敢告訴你,隔閡也就產生了。

我想不管孩子表現如何,是否做錯了事情,是成功還是失敗,每一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不會因此而改變,那麼不妨給孩子一個擁抱,並且如實告訴他:

「不管怎樣,我都同樣愛你,不會改變!」

此外,我們還需要獲得孩子的信任,從而給予孩子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基礎,其實親子關係也是如此。怎麼能讓孩子信任我們呢?為孩子保守秘密就是很好的一個方法。

很多人喜歡當眾討論孩子的缺點,甚至當著其他孩子的面,指責自己的孩子,這樣做非常打擊孩子的自尊心,當孩子遇到困惑,自然也會選擇對你保持沉默。

書中為我們列舉了一個高中男孩兒傑裡克的例子。傑裡克每次和爸爸媽媽聊天,都會無話不談,他會聊學校的課程,也會告訴爸媽自己心底的自卑,和來自同學的壓力。而他的爸爸媽媽從不把這些話告訴其他任何人,也正因如此,傑裡克越來越信賴父母,也更願意把心事說給他們聽。

孩子對父母吐露心聲,需要莫大的勇氣,而我們只有信守和孩子的約定,才能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並贏得他們的信任。

最後,我們還要用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避免先入為主。

很多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對孩子的行為,用自己主觀的想法來評判,而孩子卻沒有機會來表達出他們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媽媽拿給孩子兩個蘋果,她讓孩子選擇一個,另外一個給自己。孩子拿起兩個蘋果,就在上面分別咬了一口。媽媽自己認為孩子是想獨自佔有兩個蘋果,覺得孩子自私,於是破口大罵。孩子委屈地哭了,原來,她只是想嘗一下哪一個更甜,然後把甜的那個給媽媽吃。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個小女孩的媽媽,用我們的邏輯,先入為主地評判孩子的想法,從而造成親子之間的誤會。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的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有付出足夠的耐心,才能聽到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只有對孩子給予足夠的尊重,才能和諧地和孩子溝通與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他們渴望得到愛和尊重。我們要放下對孩子掌控的欲望,像欣賞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那樣,去欣賞他們的成長。給予他們需要的陪伴和支持,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盞明燈,然後靜待花開。

如果你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無法順暢地溝通,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當然,也建議你去讀一讀《如何擁抱一隻刺蝟》這本書,相信你也會有不小的收穫。

相關焦點

  • 孩子進入「仇親期」,與父母漸行漸遠?找對方法輕鬆拉近親子距離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競爭都在增加,導致父母的生活壓力和孩子的學習壓力都在不斷增大。於是孩子叛逆越來越嚴重,喜歡和父母反著來,對父母有不禮貌的行為,甚至很討厭父母,與父母漸行漸遠,這些現象都表明孩子進入了&34;,需要家長引起重視。
  • 一旦有了隔閡,就會漸行漸遠的4個星座女,再也回不到從前
    有些人內心敏感而脆弱,和別人建立感情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而破壞可能只需要一瞬間。即便事後再怎麼彌補,都無濟於事,註定了彼此會漸行漸遠,再也回不到從前。下面這四個星座的女生,一旦和她們有了隔閡,就很難和好如初,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辜負她們的感情。
  • 當孩子的稱呼從「媽媽」到「媽」,是親子失衡嗎?其實答案很暖心
    文/全能辣媽 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其實就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所留給父母的,最後也無非一個背影而已。」但事實似乎卻是如此,孩子對父母從一開始的十分依賴,到後來的漸漸獨立,再到後面的完全獨立,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而孩子這整個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父母不斷衰老的過程,孩子留給父母的,到最後也只能是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 想讓孩子省心懂事,良好親子關係是基礎,簡單3招改善親子關係
    孩子嬰兒時期,是否本能的不願接受你的懷抱?幼兒時期,是否不願你來陪玩,對你教的內容不感興趣?少年時期,是否願意聽老師、同學的話,都不願意聽你的?青春期時,是否幾乎和你無話可說,他的心事你更不曾知曉?漸漸地,你是否覺得你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遠到除了吃、穿、用度的話題外,再無其他可談?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使孩子漸行漸遠,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可能會開始厭煩父母,和父母發生爭執。武漢江夏區被母親當眾扇耳光而跳樓的14歲男生,就死於母親不良的情緒發洩。可能,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被叫到學校,都會覺得沒面子,也會覺得孩子不爭氣,生氣是難免的。
  • 孩子與父母的緣分,是終究走向漸行漸遠的必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昨天夢子放學回來,跟往常一樣,我抱著胖大軒,她突然走過來抱著我和胖大軒,說想要我抱抱她,不然我都要抱不動她了,我突然一下鼻子酸了,我才發現自己真的已經好長好長一段時間沒有關注她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文 |晴風圖 |網絡01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不知道你和孩子的關係好嗎?也許你們之間有矛盾,也許你們之間經常吵架,甚至可能會出現冷戰。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當我們看了《親子關係的重建》就會明白,這樣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傷害有多大。
  • 外出培訓,開啟與孩子漸行漸遠的分離~
    生了孩子之後,從未離開孩子超過12個小時,這一出差就要分離8天。
  • 用沙盤療法化解5類親子衝突,重建理想親子關係
    孩子牴觸寫作業、叛逆、拖沓、情緒失控、總玩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也正在面臨這些親子難題,不但自己心力交瘁還導致和孩子衝突不斷,費心費力養兒育女反而成為孩子口中的「壞媽媽」,出現嚴重親子危機。
  • 健康親子關係&等邊三角形
    理想的親子三角關係是父親、母親、孩子三點,兩兩距離相同,構成等邊三角形。 親子三角關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起源於母子共生期,經過母子關係的分離逐漸發展起來的。 母子共生期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母子一體期,即孩子在母腹內,孩子全然依靠母親的供給存活;二是母子心理共生期,即孩子脫離母腹,臍帶剪斷,意味著生理上的分離,但孩子三歲之前,與母親在在心理上並未分離,仍屬共生階段。
  • 父母與子女是漸行漸遠的緣分
    父母,尤其是中國式的父母,最見不得孩子受苦,最害怕他有個三長兩短,是恨不得一切都能給他。在孩子面前,中國父母是堅不可摧的堅強戰士,孩子是他們最脆弱的軟肋和最強悍的盔甲。可以為了孩子去拼命,也會因為孩子戰戰兢兢,盼他健康,盼他平安,盼他快樂,盼他有所成。父母與子女相遇,就是世間最隆重的緣分,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也會漸行漸遠。
  • 語言暴力毀孩子一生,應與孩子保持良好溝通,否則雙方將漸行漸遠
    這個男孩從停在天橋上的小轎車裡衝出來,直直奔向不遠的天橋欄杆,不帶一絲猶豫,翻下欄杆跳下去,結束了年輕的生命。經了解才知道,直接導致17歲男孩做出偏激行為的,正是他母親的責罵。男孩在學校的時候與其他同學產生較大的矛盾,被老師聯繫家長來學校。而他的母親沒有關心他,也不問具體原因就責怪孩子,孩子一時接受不了,進而發生了這樣的悲劇。
  • 誰說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是漸行漸遠?
    目送》中,讀到了這樣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吃飯的時候,我生出一種熟悉感與安全感。龍應臺在她的散文裡反覆地說,不必追,不必追,可我覺得,不是不必追,而是我們並不曾走遠。
  • 不要成為這四類媽媽,孩子長大後會和你漸行漸遠,不想中招早預防
    引言:都說「母子連心」,孩子遇到困難、受了委屈、收穫成功,第一個想要分享的人就是媽媽,但是卻有一些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和媽媽漸行漸遠,形同陌路。千萬別做這樣的媽媽,和孩子漸行漸遠從小和孩子分開的媽媽情分是需要後天積攢的,那些從小就被迫和媽媽分隔兩地甚至都沒見過媽媽的孩子,又如何會對媽媽產生感情呢?只生不養,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 夫妻感情漸行漸遠的四個表現,中一個就難逃分手!
    任何關係都是靠情感維繫的,而夫妻間的愛情也永久不可能一帆風順。從前愛情濃鬱的夫妻愛情,會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各種意外作死中,漸漸變淡,漸行漸遠,乃至各奔前程。感情是維繫婚姻唯一的能量,沒有了感情的夫妻,婚姻就如同一譚死水,沒有任何活力。夫妻感情漸行漸遠的四個表現,中一個就難逃分手!
  • 開學季即將到來,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請準備好
    開學季即將到來,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請準備好。「我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不斷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開學季即將到來,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請準備好
    開學季即將到來,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請準備好。「我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不斷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親子關係不好,可能是大人的原因,家長試試多說3句話
    現在有不少家長急於改善自己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紛紛向育兒專家尋求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因為繁忙的工作而不得不忽視了孩子的內心體驗,當孩子興衝衝地向家長展示一幅自己剛塗鴉完成的畫作,除了簡單的誇獎幾句,家長顯然再想不出別的說辭。
  • 親子關係不好,可能是大人的原因,家長試試多說3句話
    在童年時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容易地感到安全感的缺乏,對父母的不信任感甚至陌生感將貫穿較長的一個人生時期。早期的父母忙著為生活打拼,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現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好轉,孩子也眼見著一日日的長大,但與父母卻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