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古調不彈」現在常被用來形容過時的東西不再受人歡迎,漸漸被人忽略。這個成語就出自唐朝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彈琴》。但是詩人的本意是借古人高雅的音樂不再受今人喜愛這個事實,表達他對世事流轉、人心善變的不滿,含有知音難尋懷才不遇的無奈和寂寞之感。詩人如下:
彈琴
劉長卿
凌凌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歲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題在《劉隨州集》中題作"聽彈琴"。泠泠七弦上,泠泠是清涼、悽清的樣子。此處是指清越動聽的琴聲。七弦琴彈奏出清越動聽的美妙聲音。靜聽松風寒,松風寒,秦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這裡又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悽涼。仔細聽,仿佛狂風吹動松林的悽涼之聲。古調雖自愛,雖然我很喜愛高雅的古調,今人多不彈,現在的人卻已經很少有人彈奏這樣的曲子了。
劉長卿仕途比較坎坷,屢次遭貶,人呢,又恃才傲物,孤傲的性格與官場格格不入,寫下這首詩,以發洩懷才不遇的不滿情緒。詩 的前兩句寫出了七弦琴彈奏的音樂氛圍,詩人非常著迷,「靜聽」就顯示出詩人沉浸其中的神態。讓讀者隨著詩人步入了《風入松》場景之中,感染力極強。後兩句寫了古調雖美,但曲高和寡,只有自己喜歡,今人多不彈,多字在此運用,看似多,實則極少。更顯示出詩人的喜愛是另類,孤獨感油然而生。
世事變遷,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搭戲臺,唱大戲,大人小孩搬著小凳子早早佔好了臺口好位子,看臺上鑼鼓喧天,文臣武將齊上,臺下眾人仰脖仔細觀賞,那樣的日子已經不再有。時代在變,人們的愛好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不是說過時的是糟粕,而是新型的事物更使現在的人著迷,所以相對來講,那些過時的容易被人忽略。(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