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古琴而今人多不彈

2020-12-14 奢侈品頻道

《周禮.春官》中把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稱「八音」,而絲音包括古琴、古瑟;所謂「琴瑟之屬、絲竹之音」即是指此。絲指的是用蠶絲製成弦,再製作成樂器。在商周以前,絲弦樂器只有琴和瑟兩種,秦漢以後才有箏、箜篌、阮鹹、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

  太古、伏羲釋其姝女媧為男女之嫁娶,斷木為琴,桑為瑟,乃有三十六弦。而琴原為五弦,至周加兩弦為七弦,故又稱為七弦琴。今之七弦琴,長三尺六寸。琴以三分損益法,將弦長計算出簡單的整數比,以徽志之,共十三徽,可奏出純律。琴面光滑,可隨意取音。音域廣,變化多,音色深厚莊重,音量雖不大,但有金石聲。指法有散、泛、按三類。

  遠古時代的"琴",它在中國的樂器裡最富代表性,身價頗高,象徵著君王和隱士。如今所謂的古琴,古代原名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後來"琴"逐漸成為彈撥樂器的代名詞,如胡琴、月琴、提琴、揚琴等等。本世紀初為了區別於外來的彈撥樂器,才被稱作"古琴"。

  古琴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先秦以至兩漢典籍中如《禮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詩經》"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代文人視琴樂為精神載體,在"琴棋書畫"中排第一,如朱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姜夔、黃庭堅等都有相當的琴樂修養。古琴藝術反映文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滲透於對琴樂的審美之中,對琴樂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是古琴承先啟後時期。唐以前沒有確切的實物佐證,唐則有盛、中、晚期製作傳世,部分還具年款,可配合文獻記載加以研究。唐琴造形渾圓,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圓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渾圓漸遜,圓則依然。

  唐代由於大量吸收外族文化,胡樂風行,詩人劉長卿的《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以及白居易的《廢琴》:"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這兩首詩有力的證明了胡樂的影響,使文人視為精神堡壘的古琴技藝式微了。古琴在唐代宮廷中漸遭冷落。從詩人的怨憤中,我們不難看出古琴的消沉,主因不在"器"而在"音"。遠古代代相傳惜守節奏舒緩的"楚、漢舊聲",與唐朝當時的生活步調很不協調,於是理所當然地古調、古琴逐漸被人擱置,甚至遺忘。

  雖然如此,但唐朝這種敞開胸懷、吸納外來文化的政策,融合了多樣民族的音樂特色,而造就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天朝盛世。如此一來,古琴的樣式隨著時代的變更而有所演變。相反,宋代是中國古琴發展的高峰時期,從趙詰《聽琴圖》中可見。作為文人音樂的古琴藝術和古琴演奏技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重要發展。

  到了明朝,《明史·樂志》記載,吳(江浙一帶,古稱"吳地")元年(西元1364年),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屬下有協律郎等官。聽說元朝末年,有個名叫冷謙的人,知曉音律,善長鼓瑟,以黃冠(道士叫"黃冠")身分隱居於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於是召他出任協律郎,令他協助整理樂章、聲譜,以備太學的樂生學習之。

  於是朝廷就考正四廟的現存雅樂,命冷謙校定音律及編鐘、編罄等樂器,如此就定下了"樂舞之制"。他是明代郊廟樂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遺音》琴譜一卷,大文豪宋濂為之作序,可惜現今此書已佚。如此看來,他對明初的音樂影響不小。相傳元末已滿百歲,卒於明永樂年間。又著有《琴聲十六法》,如今尚存。其法節錄簡介如下:一曰輕:不輕不重者,中和之音也;二曰松:松者吟猱妙處;三曰脆:脆者健也,於衝和大雅中;四曰滑:滑者溜也,又澀之反也;五曰高:高與古似,而實與高異;六曰潔: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潔始;七曰清:清者,音之主宰,必使群清鹹集;八曰虛:撫琴著實處,亦有何難,獨難於得虛;九曰幽:音有幽度,始稱琴品,品系乎人,幽繇於內;十曰奇:音有奇特處,乃在呤逗間;十一曰古:琴學祗有二途──非從古,則從時;十二曰澹:琴音本澹,而吾復調之以澹;十三曰中:樂有中聲,惟琴固然;十四曰和:和為五音之本,無過不及之謂也;十五曰疾:指法有徐則有疾,然徐為疾之綱,疾為徐之應,嘗相錯間;十六曰徐:古人以琴涵養性情,故名其聲曰希,嘗於徐徐得之。

  樂器與神話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傳說中樂器往往被固定與某些事物相連:例如古琴象徵道德,而編鐘象徵權威,木魚和鐘鼓代表佛教等等。事實上,古琴從來不在樂器的層次,而是直接成為禮器甚至神器。琴不是表演型的樂器,而是供懂得音樂的君子修身養性、表達志向、觀察世道的變遷、測度天時與災祥。

  古琴技藝的興衰,實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最早的"黃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隱而鼓琴自悲",當時稱為鼓琴;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朝朝代代的輪番上場、人類接觸面的拓寬、外族樂器與演奏技法的吸收融入……等等因素,而日漸失去中華傳統獨特的原貌和原汁。

  今為止,古琴這門藝術,歷經千百年的升華提煉,在華夏眾多樂器中,最大限度地承載了神傳的中華文化精華,但它也在慢慢的失傳,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與重視。

luxury.sohu.com true 搜狐奢侈品 http://luxury.sohu.com/20130922/n386835542.shtml report 2620 《周禮.春官》中把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稱「八音」,而絲音包括古琴、古瑟;所謂「琴瑟之屬、絲竹之音」即是指此。絲指的是用蠶絲製成弦,再製作

相關焦點

  • 大年聊古琴 - 古琴在什麼情況下不能彈
    話說古人彈奏古琴時規矩大了,他們總結了幾種不便彈琴的狀況。下面聽我給大家解讀一下。1、疾風甚雨不彈。這話說的有道理,您說外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電閃雷鳴的,氛圍是不對啊,所以就不要彈琴了。2、於塵市不彈。您想啊,您要是在鬧市彈琴,剛彈兩聲,便傳來了「磨剪子呦,戧菜刀」的叫喊之聲,實在是大煞風景,所以不彈也罷。
  • 古琴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覓一靜夜,尋一靜室,推窗,賞明月如風,品一抹茶香,再為自己彈上一曲古琴。這是多少大雅之人,心之嚮往的畫面。但......你真的會古琴嗎???......-「我不知道去哪找古琴老師」-「哎,也不知道這老師靠不靠譜」-「我太忙了,只能自學」-「這古琴課怎麼這麼貴呀」......
  • 從高山流水到今人多不彈,看看古琴到底經歷了什麼!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古琴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列子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劍式等。古代的文人都愛彈奏古琴,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去彈奏,甚至有些人認為古琴很難聽,這是因為。古琴更加強調個人主義色彩。而且,因為古琴是文人最熟悉的樂器,平常得如同日常之書墨紙筆,那有什麼好寫的?
  • 彈古琴,左手更重要?
    初學古琴時,很多人會覺得右手的指法相對簡單,因為琴弦位置是固定的,即使眼睛不看右手,七根弦也容易找準,而左手就複雜多了。為什麼呢?因為左手負責音準。雖然古琴只有七根弦,但每根弦上都有十三個明徽(還有不少暗徽),而古琴的音準由左手的取音位置決定,位置相差半毫米,音準就有誤差,由於古琴琴弦又比較長,從右看向左,視覺會有偏差,這時初學者會發現,一味依賴眼睛找音準變得有點「不靠譜」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彈琴時眼、耳、手,協調配合。而右手的位置即使有較大的誤差,也不會影響音準。
  • 彈古琴之前的準備
    彈奏古琴需要一張合適桌子,古人多置於膝上彈奏,當然是攜琴外出,或高山松下,或流水濱湄。一般情況下,琴置於桌上彈最好,器離身使人自由伸展,舒適自然。人坐在凳子上,要保持雙臂自然下垂,雙手虛掌放置於琴面,查看肘與琴面角度,平著就合適了。萬不可雙肘呈上仰狀。一、潔手琴和桌面須整潔整齊,彈琴時有條件可在桌上放置一爐香,營造環境氛圍。古人彈琴要沐浴更衣,而我們只要潔手、整齊衣服即可。
  • 古琴好學嗎?古琴學習要領
    而今古琴之風盛行,古琴藝術再次復興也燃起了很多古琴愛好者沉寂已久的愛琴之火,很多古琴愛好者蠢蠢欲動,欲立馬學之而後快,但多數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觸古琴,苦於對古琴基礎一無所知而放棄學琴,認為零基礎學古琴會很難學,錯!大錯特錯!
  • 穿漢服彈古琴這些表面功夫,對國學的傳播真的有進步意義嗎?
    古琴的音域十分寬廣,音色也比較深沉,身著漢服,彈上一曲,餘音繞梁。古琴在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選為世界文化遺產,06年成為中國非遺名錄中的一員。而對於古琴的外圍文化,小編認為,大家也應當關注以及給予重視。古琴的外圍文化有衣冠琴禮等部分。其中,衣冠,是古琴禮儀以及琴德的外在表現,是對古琴的一種尊重。
  • 古琴挑選攻略|怎麼去挑選一張好的古琴?
    其中,古琴是八音中『絲』的代表樂器。古人云:八音為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千百年前,古琴就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到如今,在我們漢族的樂器中,古琴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琴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但是作為樂器,古琴也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 小蘭幽學古琴|怎樣彈好泛音
    古琴有三種音色:散音、按音、泛音。散音如大地般沉穩,按音如人在吟唱,泛音如天籟之音。散音即空弦音;按音即左手按弦得音;泛音即左手快速的點弦得音。拿古琴來說就是散音。那這個弦在振動的時候除了整體振動之外,振動體的部分也在振動。這些振動的音就是泛音。比如,弦的一半單獨振動,弦的三分之一單獨振動等等。這些單獨振動產生的音就是泛音。當我們用手指輕觸弦的二分之一的時候,弦的整體不振了,但二分之一還在振動這就是泛音奏法的由來。
  • 古琴有哪些大師級粉絲
    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生松樹枝。」我們知道,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素養的直接展現,其中琴居「四藝」之首。古琴又有「焦尾」「綠綺」等別稱,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藝術不斷得到繁榮發展,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元代古琴現身鄭州!古琴家王鵬:古琴不是附庸風雅的高大上
    6月22日下午,臻器·鈞天坊古琴展在鄭州不隱臺文化生活館開幕,著名古琴家王鵬為百餘名鄭州古琴愛好者們,開啟了一場融古今琴事、文化生活和美學藝術於一爐的古琴盛宴。王鵬是當代斫琴與演奏兼善的古琴藝術家、美學空間設計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當天,在輕撫琴弦的餘音中,王鵬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專訪。
  • 曲有意而境無窮,說說古琴的意境之美
    但更有曲有盡意無窮的無窮之味與不言之韻。是超越物化層面之上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空中生妙有,故能長養萬物。古琴作為文人雅士之器樂,所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幽玄意境。意之表達在琴學中的運用大約始於漢代。《淮南子》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風俗通》亦說: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
  • 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20首關於古琴的唯美古詩
    古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其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弦外,深受歷代文人喜愛,因此留下了許多關於古琴的詩。這些古詩或感嘆知音難遇,或讚頌古琴的清雅深遠。下面選取關於古琴的20首經典古詩與大家一起欣賞。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聽軒轅先生琴(唐·虛中) 訣妙與功精,通宵膝上橫。一堂風冷淡,千古意分明。
  • 盤點演藝圈那些個會彈古琴的明星大咖們
    友霖在這裡整理出了一批綜藝圈的古琴愛好者,這裡的演員或藝術家至少都學過古琴而且在影視作品裡都做出了正確的示範,不像個別劇集裡的演員,把琴頭放反或者琴箏不分。2、葛優葛優是在拍攝秦頌時接觸到古琴的,後來拍攝結束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愛上古琴,定期學習。現在也是演藝圈裡一位資深的古琴愛好者。3、陳曉旭陳曉旭在紅樓夢裡扮演的林黛玉這一角色,至今讓人難忘。
  • 古琴是小眾藝術的觀念或許需要改變
    古琴的發展歷史悠久,真正走進現代社會的人群中,融入生活中,或許並不深廣。在過去,古琴並不算是一種很受關注的樂器。但值得欣喜的是,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影視劇中不斷出現古琴的身影讓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古老的樂器。而今,古琴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越來越多。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到他這一代,嶺南琴派基本是一脈相承,如今,謝導秀已經有不下三百個徒弟,學習嶺南派古琴的已過千人。  古琴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七弦琴彈撥演奏藝術,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在古代,古琴除了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的雅樂演奏外,還與「詩、書、畫」一起作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工具,且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居於「棋、書、畫」之前。
  • 隱士孫登為何喜歡彈只有一根弦的古琴?
    而這裡所說的孫登,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在當時,赫赫有名的孫登有兩個,一個是東吳孫權的長子,以德行著稱,可惜英年早逝,壯志未酬。還有一個是字公和,號蘇門先生的隱士孫登,史料記載他的事跡不多,他比阮籍小,比嵇康年長,且和這兩位「竹林七賢」裡的頭號大名士都有過交往。
  • 古琴指法和符號
    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各調齊備、指法豐富並有簡單和聲表現力極強的優秀民族樂器.古琴音樂的特點有:(一)古琴音色優美:音色的優劣是根據泛音的多少和強弱來決定的.古琴本身有十三個徽,每個徽位是一個泛音的位置,即每根弦上都可以實際演奏出13個泛音,這是世界上任何樂器所不具備的,所以古琴本身的琴音就具備 這個先決條件,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的變化也較一般樂器為多。
  • 古琴大師龔一論「琴道」一半在彈奏之功 一半在琴聲之外
    近日,在紹舉辦的首屆「越地琴學普及論壇」中,我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先生的現身,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200多位古琴愛好者來到紹興,聆聽大師琴學理念,與大師面對面交流。
  • 古琴背譜難?不存在的!
    風往北吹:琴譜怎麼背呀,不會背,我是先記旋律再一個多彈自然就記住了。不過老一輩琴家有唱減字譜的,像老先生唱書一樣,那個應該可以像背書一樣背。不吃胡蘿蔔two:我是一句一句的練,一句一句的記譜。蘿莉rz控:全靠肌肉記憶,手自己會彈。不過長時間不彈的話就忘了,但在看譜很容易就能找回來。找磚拍半仙:不知不覺的就記下來了,就是懶。清秋無際:我從來沒背過譜,練著練著就記住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