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除夕不放假說起
閻小嫻
2014節假放假安排公布了,除夕不放假,成了眾人吐槽之焦點。網上一片嘈雜:「年三十還要上班,相約火車上過年吧!」「除夕那天歡迎去假期辦,看工作人員上不上班」「這樣的安排不妨再調查一次,看支持率有多少」……
想一想,假日辦還真難辦,都說眾口難調,在放假日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想要拿出一套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安排表,本身就不可能。所以,方案一出,大家有議論,也很正常,不過突然之間讓「除夕出局」,實為最大敗筆。
此前,假日辦曾發民意調查問卷;之後又針對公眾意見出臺三套方案,再度徵求民意,但三套方案中,原春節放假安排均未作調整,且在方案引發的全民討論當中,延長春節假期的呼聲頗高。結果呢,沒延長不說,還剔除了除夕,為何假日辦當初徵求意見時就沒能把這個方案曬一曬、聽一聽呢?
查了一下,當年,之所以將除夕列入法定假期,本身也是順應民意的結果,旨在「尊重傳統」,中國人一向看重全家團圓、辭舊迎新的除夕夜,讓天南海北的人有充裕時間趕回家團聚,除夕放假,有其合理性,再說了,假也放了多年了,人們早習慣了,現在突然取消,實在沒必要。
一種解釋是:之前很多單位已將除夕默認為「準假期」了。有專家聲稱:「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日,符合公眾過年的感受,如果從除夕放假會讓『隱形福利』消失。」這種解讀,已經不僅是可笑,而是可悲了——國定的節假日,竟然可以如此不嚴謹、不嚴肅,既然如此,大動幹戈大做調研,意義又何在?
有人調侃了:哪家單位的領導不按「潛規則」給手下除夕放假,不被罵死才怪呢。得勒,放個假,難道還得放著國定規則不執行,來個什麼「約定俗成」,搞個什麼「隱性福利」?
規則,要麼不定,既然定了,就該遵守。幾經調研、傾聽民意,自然都是好事,但不只是為了圖個熱鬧、做做樣子,最終還要看效果。否則改來改去,默許的,反倒是投機取巧;提倡的,反倒是不按規定辦事,這樣的導向,怎麼看,怎麼不健康啊。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