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談個成語,諱疾忌醫!
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含義,也能講出它是跟誰相關的故事,甚至可以說出它的出處;當然,也有一部分,只是知道一個大概,所以,在步入正題之前那,我們先做個回顧!
認識扁鵲:
扁鵲這個名字,指兩個人:一是上古神話黃帝時期的名醫扁鵲;二是指戰國時期的名醫,渤海郡鄭人,秦緩,今滄州任丘人氏。從黃帝時期到戰國前期,扁鵲這個名字是神醫、醫聖的「代名詞」;戰國中期以後,扁鵲這個名字成了秦緩的「專有名詞」,為我們大家所熟知。想必這個不難理解,例如,李白之前人人皆可為「詩仙」,李白之後詩仙被李白獨自霸佔。
認識蔡桓公:
我們都知道田氏代齊的故事,田氏取代姜氏後的第三位國君,叫田齊桓公,這裡區分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戰國時期。這位田齊桓公將國都遷到上蔡,因此也叫蔡桓公,如同魏惠王將國都遷去大梁,因此也叫梁惠王一樣,所以也不要把他當成是春秋蔡國的國君。
了解了兩位主人公,一個是國力蒸蒸日上的大國國君,一個是當世名醫,我們就可以回顧故事了。「諱疾忌醫」出自法家韓非《韓非子 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發現桓公身上有一些小問題,勸桓公醫治,桓公不聽;第二次見桓公的時候,發現問題已經比較嚴重,勸桓公用藥,桓公依舊不從。結果沒過多久,桓公病情愈演愈烈,已經病入膏肓,這時才想到去請扁鵲,而扁鵲知道桓公已經無藥可救,因此提前逃到秦國去了。
韓非意在告誡世人,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故事看完了,作者的本意大家也已經知曉,但是,每個人對「諱疾忌醫」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人淡然一笑,嘲諷桓公迂腐;有人不置一詞,暗想原來如此;還有人聯想自己,若有所思!
成語之所以能成為成語,是因為它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這也就上升到的哲學的層面。就好比,表現看諱疾忌醫講述的是醫生和病患之間的關係,但其實,沒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學習!也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小學的時候,老師苦口婆心勸學生多學一些東西,孩子不以為然;初中時候,老師道理天天講,學習有多麼重要,孩子依舊自以為是;高中之初,老師進行最後的努力,如果學生依舊不為所動,那麼就真正成了無藥可救的桓公了。
人與危機通常有以下幾種關係:
一、不知危機將至,至則承受。
二、有人告訴他危機來了,但是不以為然,抱有僥倖心理。
三、在別人的提醒下發現危機,減少損失。
四、能夠自己感知到危機,做到未雨綢繆。
上述第一種的人,應該會有不少,但是比例應該不大;第四種,一定是稀有動物,可以說鳳毛麟角;大多數人應該是第二種和第三種,但是二三的差距也是有天然之別。我們或許成不了第一種人,但是也決不能做第一和第二種。
想想那些事,該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