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養女」事件近期引發軒然大波,受害者李星星(化名)的遭遇,令許多人深感同情和惋惜。有媒體調查發現,網絡「送養」從事收養、送養的中介組織打著「營養費」「感謝費」的旗號收取錢財,甚至未出生的嬰兒就被預定,一個新生兒的價格從幾萬元到十數萬元不等,並且包辦出生證明並落戶……網絡送養灰色產業鏈逐漸浮出水面。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標上價格在網絡出售,這一幕幕場景令人驚駭。據媒體報導,李星星母親稱,她在網上看到網友轉發的有關收養女寶寶的帖子,便通過QQ跟網站中間人取得聯繫,從而約定和鮑毓明見面,談妥將女兒「送養」給鮑。
許多收養行為,或許比較單純。但無論是出於什麼動機,大多網上收養,都無法擺脫違法的嫌疑,也不符合一個文明社會的倫理,對於那些被收養的孩子,更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其實,類似非法「送養」的灰色鏈條,已非第一次曝光,各地曾進行過多次打擊。然而,為何這樣的地下產業鏈條至今仍然存在?
其中或許存在一些客觀因素。比如,非法「送養」交易比較隱蔽,查處難度較大。相關報導披露,一些收養、送養群裡的監控非常嚴格,經常不說話或身份可疑的,會被馬上踢出群。為了躲避追查,每個群不會使用太長時間,需要經常更換「馬甲」,每次轉移,群主會在群裡發布新的群號。而且,在群裡的聊天,往往使用暗語,送養者和收養者尋找合適的對象,交易成功後,便自動退群。這給網絡收養的追蹤和打擊帶來很大難度。
但即便如此,相關的查處和打擊,仍然大有可為。媒體記者介入調查,就發現了大量非法收養線索。一些志願者,也通過潛伏在收養、送養群中,為媒體和執法部門提供了相關信息。執法部門鐵腕打擊,相信將能更有力遏制網絡收養產業的猖獗。
▲偽裝成買家的打拐志願者正在和賣家溝通。圖據新京報
媒體報導中還提到,一些違法團夥還代辦出生證明,人、證分開賣。那麼,這些出生證明是通過什麼渠道辦理的,背後又是怎樣的利益鏈?相關部門可以更加嚴格出生證明的管理,和警方信息共享,協同合作,杜絕出生證明造假,這對於網上「送養」灰色鏈條,同樣是一記重擊。
網絡非法收養的存在,還暴露出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一些人非法送養孩子,往往是因為經濟陷入困境,不得已而為之,比如媒體報導中提到的一位送養者,她欠下了20萬元的債務,撫養壓力太大;有的送養者是年輕女孩,生下孩子後無力撫養,加之未婚生子影響到個人聲譽,唯有選擇把孩子送人……如果能完善對這些困難群體的幫助救濟渠道,或許也能從源頭減少非法送養的行為。
需得承認,為了打擊人口販賣,保障未成年人權益,收養制度確實應當設置門檻,但亦可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以免部分合理合法的收養,走向地下渠道。
李星星指控養父性侵,這一事件拖了幾年還沒有結果,她經歷了外人難以想像的煎熬和折磨。對於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固然需要嚴厲打擊,明快處理。但更好的辦法顯然不是如此,而是通過斬斷「送養」灰色鏈條,避免更多「李星星們」跌入人生的陷阱。而這,無疑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於平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