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錦和園小區,居民將垃圾倒在了小區外的麓雲路上,出入的車輛只能從垃圾堆 中經過。 圖/瀟湘晨報記者謝長貴
紅網長沙4月25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吳和健)「小區沒地方倒垃圾了,再不解決,又只能往大馬路上倒了。」4月22日,長沙錦和園小區居民向瀟湘幫幫團反映,他們安置小區一直沒有明確的歸屬社區,包括垃圾清運等社會事務一直不知該找哪個部門解決,事情拖了很多年,很希望有個「媽」來管管。
4月22日中午,記者在小區大門口看到,裝滿垃圾的7輛鬥車一溜排在路旁,小區物業保潔員還在不停清理各處垃圾。
「昨天倒在路上的垃圾被環衛清走了,今天又沒(環衛)來了。」保安王師傅介紹,由於小區垃圾長期得不到拖運處理,21日上午居民將垃圾倒在小區外的麓雲路上。王師傅稱,小區夾在嶽麓區和高新區之間,一直沒有明確的歸屬社區管理。
「原來小區有個垃圾中轉池,多年日曬雨淋,已沒辦法用了。」王師傅稱,3月份完全無法使用後,小區的垃圾突然就堆成了山。
家住15棟的張女士將手機拍的照片拿出來給記者看,稱15棟後原本有個堆建築垃圾的平地,垃圾池壞了,小區垃圾就像小山堆在他們樓棟後面。「前幾天才清走,拖了47車。」
22日中午,小區物業負責人唐女士說,他們已為小區服務近6年,由於一直找不到主管的環衛部門,垃圾清運一直是通過私人關係找車輛拖運,但垃圾池報廢后,已沒有車願意再進場了。一車光運費就要200多元,拖到別的垃圾中轉站後再拖至收納場,還要另交錢。
昨天下午記者再次來到現場,問題還沒得到解決,部分居民將垃圾倒在了麓雲路上。
據相關資料顯示,錦和園小區屬於安置小區,匯集了長沙內五區的拆遷安置人員,同時低保戶、困難戶及廉租戶也佔了一定比例。2004年以行政劃撥的方式取得位於嶽麓區天頂鄉川塘村地塊的土地使用權。2008年小區交房,但社會事務歸屬問題一直沒明確。
不少居民證實,他們「來自長沙的各個地方」,有東風二村的、二馬路的、濚灣鎮的,也有坡子街、五一廣場及九尾衝等地的拆遷戶,陸續入住後,他們成了同一小區居民。但困惑的是,他們的戶口還在各自原拆遷地。
「我們都是空掛戶。」張女士說,她在小區住了6年,但女兒產檢、孫女打疫苗及她辦醫保,都要返回東風二村辦理。小區旁邊就有一所小學,但自己孫女卻要回到原戶口所在地讀書。「要轉三趟公交車,花一個半小時。」
「我們『嫁』了過來,但沒『媽』管,辦什麼事都不方便。」張女士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
媒體曾多次對錦和園小區社會事務歸屬問題進行關注,嶽麓區與高新區也曾就此多次協商,且已將情況反映至市政府,但至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