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受害者挑刺

2021-02-1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似乎每次有人遭罪,總會有聰明人或有德之人出場。

前者以受害者為反面教材,教授處世之法,大概按他們的意思:受害者遭罪,都是不夠聰明之故。

後者以受害者為挑刺對象,指點世道人心:大概他們覺得,受害者一定是自己有問題,「蒼蠅不叮無縫蛋!」「為什麼倒黴的不是別人,而是你呢?」

這兩類人比較招人煩,不止因為落井下石,還因為他們越對受害者挑刺,越是在合理化施害方。

他們的挑刺中,往往隱含著這樣的邏輯:

「加害者比較強,是無法去挑戰、無法去改變的;所以你該改變自己,遷就之,屈從之。沒做到,那就是你的錯。」

似乎全不考慮到,受害者本身比較弱,本身已無迴旋餘地了。

當然,有一部分旁觀者對受害者積極挑刺,不無自我暗示自我說服的心態。

通過給弱者挑刺一二三四五六七,他們能獲得類似快感:

「弱者遭罪,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我要顯得自己很聰明,不會做錯→只要不做錯,壞事就追不上我。」 

比較煩人的是,這種對弱者的挑刺,還能找到個藉口,美其名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然而不是這樣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魯迅先生《摩羅詩力說》的句子。用來說拜倫的:

重獨立而愛自繇,苟奴隸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視,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此詩人所為援希臘之獨立,而終死於其軍中者也。」

大概魯迅先生所謂,拜倫看到不幸的奴隸,是為之悲哀,同時疾視之——後者就算是「怒其不爭」了。

所以「怒其不爭」,根本也不是在旁挑刺。

拜倫最後,也沒有置身事外說風涼話,而是親身參與了希臘之戰,而且戰死了。

這是魯迅先生27歲時寫的文。且他說的是拜倫,還不是他自己的態度。

到44歲時,他說過了這段更著名的句子,那就是他自己的態度了: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孩子們在瞪眼中長大了,又向別的孩子們瞪眼,並且想:他們一生都過在憤怒中。因為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們要憤怒一生,──而且還要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這就說得更直白了。

敢向強者抽刃,那是強者;向弱者與孩子們瞪眼,那是孱頭

而世世代代的以上凌下作風,都是這麼向弱者挑刺,挑出來的。

《故事新編》裡著名的《鑄劍》,那代表魯迅先生的黑衣人要為眉間尺報仇。

當眉間尺問「你同情於我們孤兒寡婦? ……」

黑衣人回答: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這些受了汙辱的名稱。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

這是魯迅先生的態度:

他沒有因為眉間尺弱、眉間尺報不了仇,去跟他擺聰明:

「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你爹死了一定是他自己的錯,大王是得罪不了的你還是算了吧,一開始就不該給大王鑄劍啊巴拉巴拉……」

他也不玩弄各類玄虛的道德名詞,仗義啦,同情啦,因為這些早被弄噁心了。

就是直白地:

「我要給你報仇。」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拜倫或黑衣人那樣殞身不恤,向更強者抽刃。如果這樣要求每個人,也算一種道德綁架。

但我覺得,至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當有人受害時,克制住自己精通世務的聰明勁,別去對更弱者抽刃,別再絮絮叨叨朝弱者挑刺「還不都是你自己有問題」,並轉身把這種挑刺弱者的行為,美其名曰「怒其不爭」。

相關焦點

  • 行政書士張建紅:對日華人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作為第一位在日本獨立開業的中國人行政書士,張建紅在接手並處理華人求助案例時,深深感受到華人在日本生活、學習和工作,難免會有許多不幸的遭遇和無奈。維護華人的基本權益,要有相應的法律知識,更要有一批熱心的專家。張建紅說,日本社會把行政書士稱為「街道裡的法律家」,他們除了製作各種文件書類以外,更擁有不少法律方面的職能。
  • 剩鬥士們: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父母匆匆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未能延遲心理學上的滿足感,卻責怪孩子不會經營家庭,使其用整段人生來承擔錯誤的後果。每當我看到身邊的「剩鬥士」們苦苦尋求物質與精神上的門當戶對時,我都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 哀其不幸卻又無能為力的蕭紅
    哀其不幸,無能為力。蕭紅描述童年的見聞,完全沒有摻雜已經成人的觀點,讓我感到就是一個小孩在懵懵懂懂地敘述她的見聞,她的四鄰,她的童年。蕭紅就像鑽進了童年的自己身體裡,思想好像也回到了那時候,細節很抓人。有一個地方,讓我想起了魯迅,魯迅說自己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 大明最令人無語的皇帝朱常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朱常洛,是大明:最沉默的皇帝,他哀嘆自己的不幸並激怒了自己的對手朱常洛,是大明:最沉默的皇帝,他哀嘆自己的不幸並激怒了自己的對手這十五年有多悲慘?正因為如此,萬曆的內閣和首輔換了四個人,內閣大臣一批又一批地更換,300多名中央和地方官員受到牽連,數百名大臣被起訴。整個法庭處於無政府狀態。03經過多次磨難,結果還是不錯的。
  • 說文解字:漢字「哀」「衷」「衰」,教你口訣快速記憶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哀」「衷」「衰」這哥三。先來認識一下讀音,哀[āi]、衷[zhōng]、衰[shuāi]。「哀」[āi]字。主要含義分析表示哀傷悲痛。咱們常見的詞語有悲傷,哀鳴。而常見的成語是【哀鴻遍野】。哀鴻就是哀鳴的鴻雁。
  • 包容是撫慰邪教受害者心靈的良方
    「門徒會」、「全能神」、「門徒會」「華藏宗門」等邪教雖然鬼鬼祟祟地下傳播,受害者難以準確估量,但數量也不在少數。幸運的是,在政府和民眾的鼓勵和幫助下,這些受害者絕大多數都已擺脫邪教控制,但當他們重回社會時,我們應該用怎樣的一種心態來接納和對待他們呢?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白鹿原》中比田小娥可憐的,是孝文媳婦
    可是孝文媳婦不同,她嫁入白家的時候絕對是體體面面,風風光光的。婚後,白孝文有一陣也曾經「痴迷」過她,算起來她應該還是白孝文的「啟蒙老師」。估計很多人都會記得,白孝文奶奶教育她的那段好笑的場景,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也被孝文「痴迷」過女子,最後竟然在族長家裡活活被餓死,多麼的令人唏噓。
  • 村人老杜--總有些人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可是後來他又回來了,除了衣服穿的體面,人蒼老了很多。年末的時候,他又端著筆墨到集市上寫對聯賣對聯去了。年三十那晚,他大概又醉了,沿著村裡的大街小巷不停的穿梭遊走,一邊還唱著誰也聽不清的歌謠,沉鬱感傷,婉轉悲涼。原來他還有這樣一副好腔調。升騰的酒氣與飄落的歌聲在空中相遇,碰撞,最後忽然間被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淹沒,聽不見了……
  • 被租客帶走女童遇難:比獵奇更重要的是「哀其不幸」
    你接受或不接受,女童的不幸就擺在那。「不幸」二字,重若千鈞。涉事女童的不幸是清晰而絕對的。無辜的她,本可生如夏花般燦爛,本可不踏上那條不歸路,可她沒能避開這一劫。她的厄運也意味著,雖然這起懸疑劇仍有很多「懸而未知」之處,卻註定了是以悲劇收尾。
  • 再讀魯迅先生的《藥》,才明白他當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可是很奇怪,雖然那時的我覺得先生的文字晦澀難懂,卻又莫名地十分喜歡。我常常流連其中,一遍又一遍地獨自咂摸,細細品味其中深意。對我而言,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口古井,深不可測,又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劃得人胸口生痛。
  • 對阿Q我們「怒其不爭」,試問他的境遇如若換了我們,還能活嗎?
    二、「怒其不爭」與「不許爭」一提到阿Q,我們腦海中浮現的立馬是那個破衣爛衫、頭頂生瘡、腳下流膿、自輕自賤、自慰自欺、畏強凌弱的形象,他是個小人物,是個微不足道又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小人物。哀其不幸好理解,同理心便是,怒其不爭,這其中隱含了更多的內容,怒其不爭的主體是各位看官們,是我們民族當中除了阿Q以外的所有人,但這「怒」裡面僅僅是怒嗎?有沒有感同身受的無奈?有沒有寄托在阿Q身上的希望?我以為都有。
  • 回頭再看馬加爵案,連殺四名舍友的馬加爵,為何都說他是受害者?
    從未停止的討論:是犯人還是受害者?第二天14日晚上,馬加爵在邵瑞傑回宿舍時將其殺害,完成了報復。隨後在15日,馬加爵通過邀請過來打牌的辦法相繼將楊開紅和龔博殺死,隨後乘火車潛逃,直到半個月後被公安抓獲。 《長恨歌》:虛構的起源 「彈指一笑光陰度,轉眼已是判刑時。」
  • 名偵探柯南:灰原哀每次變成大人,柯南卻總關心人家衣服問題
    在柯南的821集中,灰原哀在買菜回家的路上看到鄰居家的貓被圍巾卡在了門上,可誰曾想這是個陷阱,於是老熟人小黑就出場了,直接從房間內竄出將灰原哀捂暈。等她再醒過來看到牆上的表才發現已經過了五個小時,四處打量下來還看到了一隻小王八扒魚缸,這才意識到是在檜垣充小姐的家裡,真的,你就憑一個王八就能知道在哪也是沒誰了,那房子的主人檜垣充呢?
  • 挑刺」的心理學解讀
    老實說,「挑刺」這個詞似乎有一些模稜兩可。實際上,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找茬」。無論如何,這種行為都很讓人不爽。如果你認識一些喜歡挑刺的人,那麼你會意識到這種行為究竟多麼讓人不爽。這些人可能是一位朋友、老闆、家人等。也或者, 更糟糕的是,是你自己。
  • 老話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明白其含義嗎?經典的上半句卻鮮為人知
    在農村裡有很多流傳甚廣的老話,其多半是從一些很經典的詩句中演變而來的,比如明朝作家馮夢龍在其著作《警世通言》中就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巴到天明各自飛。但是在傳播過程中,卻被改寫成為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簡單幾個字的改寫,卻讓其更加的通俗易懂,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更接地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