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天文詞典

12月4日,國外科學家公布了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DKIST)拍攝的第一張太陽黑子照片,太陽的細節正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一點點被揭開。

美麗的星空始終吸引著人類。從肉眼觀測到發射深空探測器,人類探測星空的手段在過去幾百年中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

望遠鏡:觀測天體電磁波輻射

一開始,人類用肉眼觀看天空,看到的只是太陽、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一些距離足夠近的天體,以及一些星團與少數銀河系外的星系。

1609年,伽利略將自己製造的望遠鏡對準星空,看到了木星的4顆衛星、土星的光環與銀河系內的更多恆星。天文學從此進入望遠鏡觀測時代。此後,人類不斷製造出更多用以觀測來自太空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藉助這些光學望遠鏡,人類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以及無數恆星、小行星和其他星系;此外,根據星系可見光的光譜特徵與測定出的星系距離,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宇宙膨脹的證據。

另一方面,物理學家在19世紀建立起電磁學,證明我們熟悉的可見光只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波。除了可見光之外,電磁波還包含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微波與射電波。光學望遠鏡只能觀測可見光,卻無法觀測其他電磁波。不過,人類製造出的伽馬射線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紫外線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微波探測器、射電望遠鏡等可以觀測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對應電磁波輻射,彌補了光學望遠鏡的不足。

這些望遠鏡一起構成了多波段天文觀測的有力工具,成為人類研究天體電磁波輻射的重要工具。比如,通過這些望遠鏡,科學家可以觀測一些恆星爆炸後發出的強烈伽馬射線與X射線,一些星雲在形成恆星過程中發出的大量紅外線,早期宇宙殘留的輻射(當前已經成為微波輻射),以及一些星系、恆星與粒子發出的強烈射電輻射。

中微子與引力波:了解天體「內心」活動

雖然電磁波攜帶著天體的重要信息,但它容易被天體內部物質吸收。比如,太陽發出的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是由太陽內部產生的伽馬射線轉變而來的,那些伽馬射線經過幾十萬年時間,才將能量從核心緩慢擴散到表面,這就使得科學家觀測到的那些光與太陽核心最初形成的伽馬射線完全不同。

因此,科學家很難通過觀測到的電磁波輻射,推測一些天體內部產生的信息。所以,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

中微子會在天體內部的核反應過程中產生。例如,太陽與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大質量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攜帶了這些天體核心的重要信息。由於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它們在從天體中心向外傳播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振蕩之外,特性幾乎不會變化。

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不僅探測到太陽發出的中微子與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還探測到宇宙中一些粒子碰撞產生的能量超級高的中微子。無數中微子經過巨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時,僅有極少數被探測器捕獲,根據得到的信號特徵,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可以計算出入射的中微子能量、方向等重要信息,從而獲得天體核心與宇宙中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的信息。由於中微子與物質的作用非常微弱,人類當前還只能探測比較近距離的天體或粒子發出的中微子。

引力波比中微子更難探測。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時間與空間構成一個整體——時空;物質使時空彎曲,時空的彎曲程度用「曲率」來表示;在一些現象中,物體會將時空的曲率向外傳播,產生時空的「漣漪」,它們就是引力波。

地球繞太陽運動,就會產生引力波,但是這樣的引力波非常微弱。如果是兩個黑洞繞著共同的中心旋轉,產生的引力波就會強得多。同理,黑洞—中子星系統與中子星—中子星系統在繞轉過程中也會發出引力波。這些系統發出的引力波的頻率與繞轉頻率有關。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系統不斷輻射引力波,損失能量,彼此不斷靠近,繞轉頻率不斷提高,發出引力波的頻率也不斷增高;最後,它們併合在一起,這個過程也會發出引力波,且併合之後的「整合」過程也會發出引力。以上三個過程分別被稱為「旋近」「併合」與「鈴宕」。

2015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一例引力波。後續的計算分析表明,這次引力波由一對黑洞「旋近」「併合」與「鈴宕」過程先後發出的引力波構成。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正式誕生。

除了上述的雙星系統之外,超新星爆發、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近和併合等過程也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時空自身曲率的傳播,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傳播,雖然其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變弱,但其攜帶的信息基本上不會在傳播過程中改變,因此它也是探測一些重要天體物理過程的有力工具。由於時空很難被「壓彎」,引力波的探測也很難,當前引力波探測器也只能探測相對較近的引力波源。

宇宙線粒子:接近光速的「使者」

除了電磁波、中微子與引力波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天體發出的宇宙線來研究對應的天體。宇宙線是宇宙中的帶電粒子,大部分為質子。這些帶電粒子在某些情況下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其中一小部分進入地球大氣,碰撞大氣中的粒子,產生眾多新的粒子,科學家根據接收到的粒子來反推原始的宇宙線粒子。由於帶電粒子會在宇宙中的磁場偏轉,科學家很難判斷發出宇宙線的天體位置,除非是來自太陽和其他很近的天體的宇宙線。

電磁波、中微子、引力波與宇宙線都攜帶了天體的信息,因此都是天體派出的「信使」。如果某次研究中同時使用到它們中的2種、3種甚至4種,就是「多信使」研究。

過去幾十年,人類對太陽的研究就是多信使研究。1987年,人類同時探測到一顆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與電磁波,是多信使天文學的一個重大進展。2017年,人類首次探測到一對中子星併合發出的引力波與電磁波,這是首次有引力波參與的多信使研究。

在過去的幾百年,人類先是從肉眼觀測模式轉化為望遠鏡觀測模式,然後從可見光觀測模式擴展到電磁波的多波段觀測模式;幾乎與此同時,人類開始先後將電磁波觀測擴展到宇宙線與中微子,最後在2015年將引力波這個「多信使天文學」的最後一塊拼圖拼出。

現在,人類正在建設更多更強大的各類望遠鏡與探測器,探測各種電磁波、引力波、中微子與宇宙線,它們將在不遠的將來大大推進人類的多信使天文學。(王善欽)

相關焦點

  • 全世界望遠鏡共同見證雙子星合併 多信使天文學時代正式開啟
    2016年初,大衛·萊茲曾站在這同一個地方,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那時候我們說,多信使天文學新紀元即將開啟。在這一次GW170817的探測中,人類首次同時探測到了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這可以被視作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紀元真正意義上的開端,在天文學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 學科前沿.2020 |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在10個熱點前沿中,4個熱點前沿涉及引力波觀測與理論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黑洞和中子星性質研究,分別是:原始黑洞觀測及其與暗物質的關係、雙黑洞系統及併合機制、對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以及基於 GW170817 事件觀測約束中子星性質
  • 《宇宙之美》:通過天文照片和藝術作品,帶你了解天文學知識
    前幾天的月全食,讓不少天文愛好者大呼過癮,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天文學愛好者,基礎的天文學知識可不能少。這本《宇宙之美》,堪稱是人類已知宇宙知識的大合集,這本書由雅克保羅,還有讓-呂克羅貝爾-艾斯爾兩位作者共同完成。
  • 宇宙中存在多個空間緯度:尺度過小、難以觀察
    有許多物理理論預測,宇宙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四個維度(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之外,還有更多維度。如果有了這些額外維度,宇宙中一些最複雜艱深的謎團就很容易解釋了。例如,一些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就以宇宙中存在多個「額外」維度為前提,認為這些維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尺度過小、難以觀察而已。
  • 天文學中的難題,簡析宇宙十大奧秘
    儘管1967年就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但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弄清楚是什麼導致恆星發出脈衝信號,以及是什麼導致脈衝星偶爾中斷發射脈衝信號。不過在2008年,當一顆脈衝星突然關閉脈衝580天時,科學家的觀測結果使他們能夠確定「開啟」和「關閉」周期在某種程度上與減緩恆星自轉的磁流有關。天文學家仍在努力探究為什麼這些磁流一開始會有波動。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當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的時候,心中不禁有了一個疑問,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和地球有關,地球的位置恰好處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區域,從地球到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地帶的距離是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自然就是930億光年。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宇宙一直在膨脹。
  • 「鵲橋」又有新動作 三根天線探秘宇宙黑暗時代
    「聆聽」宇宙深處的聲音  傳回的圖片顯示,在不同角度豎起三根天線的「鵲橋」號仿佛變身成「天線寶寶」,豎起了「耳朵」。可別小瞧這三根天線,它們將「聆聽」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幫助科學家破解宇宙黑暗時代的一些謎團。  宇宙大爆炸後,溫度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幾乎處處在發光。緊接著,宇宙進入了一個不發光的時期,即黑暗時代。
  • 7個天文學冷知識:我們人類還沒有解開,宇宙中存在的秘密
    學習知識總是很枯燥的,但是有的知識還是比較有趣的,像天文學方面的內容,就讓很多人特別的喜歡,畢竟我們人類都存在好奇心,而在浩瀚的宇宙裡,也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些什麼呢?我們的宇宙有沒有邊界?這些有趣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找到準確的答案?今天小編來聊聊,7個天文學冷知識:我們人類還沒有解開,宇宙中存在的秘密!
  • 多元宇宙的簡要解釋,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宇宙一直是神秘莫測的,我們的宇宙如何誕生又將走向何方科學家對此有萬千猜想。大爆炸學說、弦理論就是目前科學界的精華。關於是否存在另一個宇宙,多元宇宙這個話題可謂爭執千年,有人認為神話故事可以很好的解決多元宇宙,老祖先將人分為天界、人界、魔界、妖界、獸界、鬼界!
  • 天文學:天文學起源及天文年表
    天體的知識一直沒有停止自十八世紀以來,直到最近的物體,如類星體黑洞的發現越來越多的複雜性和尺寸將是不可想像的是誰安放的從研發了科學研究的基礎天文學家宇宙工具和方法論- 在用於闡述天文理論的儀器中,天體地圖集自17世紀以來一直被廣泛使用。
  • [科技]帶著'武器''信使'啟程赴約水星
    「信使」號的旅程為期6年半、行程長達79億公裡,預計於2011年3月進入環水星軌道,對水星展開至少為期1年的科學探測。科學家們說,研究水星將有助於理解地球等類地行星的形成及演化過程。「信使」號探測計劃耗資4.27億美元。重1.2噸的飛船攜有7種科學儀器,其中包括成像系統、測量地形用的雷射測高儀、探測水星磁場用的磁強計以及能研究水星外殼、磁場、磁層和大氣層的光譜儀。
  •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新聞—科學網
  • 奧秘的學科:什麼是天文學?
    天文學通常被看作是最古老的科學,它源於我們對天空的好奇。數字影像呈現的米黃色行星,其周圍圍繞著米黃色和黑色的光環,鑲嵌在漆黑的背景上。研究地球大氣層之上空間的科學,稱之為天文學。它的名字起源於一位希臘天文學家,它的研究範圍包括:恆星,行星,彗星,星系以及宇宙中較大規模的物體。
  • 人物|馮少輝:守候宇宙「信使」 像青楊紮根在高原
    在這裡,有一個如青楊一般的青年科學家,幾年如一日紮根高原,與其他年輕科學家和建設者們,用奮鬥的青春守護著宇宙的「信使」,用嚴謹的工作展現著當代青年的時代擔當,他就是河北工業大學2008級校友、青年科學家馮少輝。「這麼複雜的設備,能弄得懂嗎?」「跟不上,就學唄!」
  • 大學天文學學科專業簡介:關於宇宙和星星的科學
    天文學是六大自然科學基礎之一,是研究天體和宇宙的科學。當今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比如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大爆炸等,都與天體物理學緊密相關。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更是風行一個時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喜歡天文學的學子。下面簡單介紹一個國內天文學領域內著名的幾所高校的天文學學科情況。
  •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翩翩起舞 科學家在宇宙金礦挖論文金礦
    宣示雙信使天文學時代的正式來臨。這樣,天文學家們就初步確認了「短伽馬射線暴」的物理起源,初步確認了中子星的存在並且了解了它的成分,而且對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有了新的實驗證據。通過對引力波強度的測量,我們獨立測量了NGC4993這個星系和地球距離,對宇宙膨脹的速率,以及宇宙的年齡又多了一個獨立的測量方法。通過對引力波和電磁波到達時間,我們對引力波的速度也有了新的測量。
  • 為1.3億光年外的那次震蕩:7位科學家點評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
    藝術家對於雙中子星併合,同時產生「巨新星」現象的想像圖。未來引力波天文學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就是所謂的「多信使」天文學,也就是不但要「聽到」天體發出的美妙的引力波,還要「看到」這些天體的倩影。張冰(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天文學家們習慣於用眼睛(或更強大的眼睛,即望遠鏡)來看世界,即所謂「眼見為實」。
  • 看見宇宙邊緣:「中國天眼」讓全球科學家大開眼界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榮譽天文學家迪特裡希·巴德(DietrichBaade)教授早在去年就關注了FAST向全球科研人員開放的消息。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將接受外國研究人員的請求,這無疑對全球天文學領域的發展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阿雷西博望遠鏡退役後,FAST的意義就更為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