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平常心」是一直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尤其,到了老年社會,這種說法尤其流行。與它對立的詞是功利心,而我今天想說的是僭越之心,對於僭越有很多說法,有雄心之說,有進取心之說,有「不能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說;有「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之說。也有一說:到了努力接近權勢的情況下,不甘寄人籬下的越界行為。
詞典上說:僭越的解釋是超出本份做事。這個詞是皇家專用詞,還有一說,就是低級冒用高級叫僭越,我更看重前一種解釋,實際上是指過界。
為什麼不叫過界而稱僭越之心,原因就是我喜歡他上面的那個權力。
比如:心比天高,比如:莫使金樽空對月;比如: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僭越之心來自哪裡?它來自人的本能和欲望。連被稱為庶人的老百姓都有一顆金碧輝煌的夢,只是這個夢的影子藏在養了幾條金魚的魚缸裡。
人的心本身具有貪婪,欲望的特徵,但是有人懷疑這種特徵,讓你修身,讓你做好本份的工作,不越雷池一步。
小學時,如果有人本份,就會有人說你沒有上進心,上進心就是僭越之心,就是鼓勵越界之心。在古代的詩詞裡,這種比喻比比皆是。比如:王勃的《滕王閣》裡:「閣中帝子今何在?欄外長江空自流。」王之渙《登鸛雀樓》裡:「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暗喻)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都通過明喻或暗喻隱藏著他們的僭越之心。
現在沒有了皇家,但是僭越之心仍然存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過界,突破,突出重圍,如果不過界,就沒有進步,突破心理防線,向著更遠更廣闊的空間突進,這就是僭越之心。
中國一直存在著文化的巧妙僭越,更替,發展。我們鼓勵這種不滿足現狀不故步自封的僭越,呼喚帶來創造的僭越之心。
我們記得李煜向宋朝皇帝跪拜時,李煜是飽讀詩書的詩人,而王者是趙匡胤,書讀的不多,這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