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搞科研要大器晚成?盤點國內8位30歲以下名校正教授!

2021-02-08 科獎在線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在別人博士剛畢業的年紀,就已經拿下了國內知名大學正教授的職位。

劉明偵,出生於1990年。2011年以全系第一名畢業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專業,2012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工程院的榮譽碩士學位,2015年拿下牛津大學博士、博士後,被讚美貌與智慧並存。

2013年9月,美國《科學》雜誌社、澳大利亞國家廣播公司都以大篇幅報導重慶女孩劉明偵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學術論文,論文是她就讀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的研究。

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製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經成為了新能源開發的新寵,即將正式邁向市場。

僅三年時間,Google 學術目前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當時年僅23歲的劉明偵博士也成為在Nature上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2015年10月,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26歲入選第十二批「青年QR」,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楊樹,1990年出生。16歲考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專業,2014年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2015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Ph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每年僅三位獲獎者),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訪問助理教授。入選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被聘為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樹教授是首批香港博士獎學金獲得者,在 TED、EDL 等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 60 餘篇 ,被領域內著名學者以及 Infineon、TSMC、NXP 等國際領先半導體公司多次引用和正面評價,是 IEEE EDL、IEEE T-ED、APL、PSS 等國際期刊審稿人,被 IEEE EDL(2015-2017 年)和 IEEET-ED(2014-2017 年)評為金牌審稿人。

楊樹非常低調,面對90後教授的光鮮頭銜,無數記者想要採訪她,她都委婉地拒絕了,給出的理由是,「希望能夠給我一些空間專注於工作。」

顧實,1990年出生。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物理學和數學雙學士學位,2016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數學與計算科學博士學位,並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薩特思韋特神經影像實驗室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複雜系統小組進行博士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發表於PNAS,NatureCommunications等國際頂尖期刊;曾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美國科學基金委、美國自然基金委的多個項目;受邀擔任Cell等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顧實大學期間的成績就非常亮眼,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他都拿了一等獎,大四那年他與同學組隊參加首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拿下了全國第一(唯一的一個團隊金獎)。隨後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獎直博,師從DanielleS. Bassett教授和JamesC. Gee教授,主研神經網絡科學。

1989年出生,第十三批「青年QR計劃」入選者, 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獲得本科學士學位。2015年在美國萊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6-2017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師從Yi Cui教授。

最近5年,在材料學相關領域以第一作者、並列一作或通訊作者發表頂級期刊20篇、以共同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共60篇左右。引用次數超過4000次,H因子28,申請美國專利2項,並多次受邀為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Advanced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雜誌審稿。

劉路,1989年出生,2012年被中南大學破格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他是「中國最年輕的教授」,也是最特別的教授 —— 本科畢業僅一年後,就以碩博連讀在讀生的身份成為教授。

劉路在讀大三時僅用一晚就解決了英國數理邏輯學家西塔潘(Seetapun)於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困擾國際數學界多年的難題「西塔潘猜想」, 震驚國際數理邏輯界。

2011年9月16日,作為亞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他應邀出席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邏輯學術會議,並作了40分鐘報告。2012年,年僅23歲的劉路與發現人類迄今為止所知最大黑洞的美籍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華人王贛駿教授、羽毛球世界冠軍林丹等11人一起摘取了鳳凰衛視授予的「影響世界華人」獎盃。

李東雖然沒有出國留學經歷,但這位「土產」博士畢業即獲聘為教授。

李東,男,1990 年出生。據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介紹,李東2009 年進入同濟大學就讀,2013 年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以直博生的方式繼續留校攻讀,並於 2018 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李東的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博士期間總計發表SCI論文17篇(總計影響因子147.247),其中一作論文8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李東曾獲得校級獎項四項,被評為同濟大學學術先鋒。

陳陽康,1990 年出生,2012 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015 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奧斯汀分校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對,你沒有看錯,直博三年獲得博士學位。

陳陽康教授主攻地震反演和地震波場傳播信號處理方向,主要研究成果是開發了一套基於整形正則化約束的多源地震數據分離、成像和反演的理論和技術流程 ,通過多震源地震勘探技術可以成倍提升野外地震勘探數據採集效率,相當於對整個地球做 CT,極大節約成本,從而帶來數以億美元計的經濟價值。

陳陽康教授在 lEEE 、Geophysics 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100 餘篇,總引用次數超過 1100 次,於 2016 年擔任 SEG 國際會議分會主席,並擔任著名 SCI 期刊 Computer&Geoscience 副主編,Journ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編委,且常年擔任多個國際頂尖期刊和國際重要會議的審稿人,先後受邀在國際合作學術報告 40 餘次,並發表會議論文 90 餘篇。

王虹,女,1991年出生,Applied Materials Today期刊編委。201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藥物化學系,獲學士學位。2017年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2017年11月至今任職於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納馬達的設計和應用、活性膠體基礎研究、多功能納米材料的製備和性質研究等。

相關焦點

  • 觀點||教授搞科研,青年教師排課多,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有些教授們都願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項目的老師卻安排上很多的課,你覺得科研和教學誰重要?下面是來自多位網友討論……關於大學裡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兩者都是大學的基本職能,缺一不可,但誰更重要呢?
  •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賣出5.2億元!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轉讓費達5.2億元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研發的「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20年的獨佔許可使用權賣出5.2億元「天價」,刷新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
  • 湖南大學十大學術教授數據對比,凸顯國內女性科研人員發展的弊端
    然而在2019年的國家三大獎表現中,湖南大學以優異的表現讓人們感到這所高校科研實力的雄厚,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湖南大學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主持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以及參與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牽頭項目數位列「雙一流建設」高校並列第4位。
  • 何江入選福布斯2017年30位30歲以下創新者
    原標題:何江入選福布斯2017年30位30歲以下創新者 北京時間1月3日晚11時,福布斯雜誌在其官網上公布了2017年福布斯30 under 30(30 歲以下30位俊傑榜單)的名單,目前就讀於麻省理工大學的中國學子何江成功入圍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名單。
  • 中國數學家大器晚成,58歲當上美國教授,獲獎後聲稱還好不在中國
    正如我國詩人王勃的詩句中所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年少有為,還有不少人都是大器晚成,直到五六十歲甚至不惑之年才獲得成就。數學家張益唐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五十八歲才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美國當上了教授,五十九歲才斬獲世界大獎被大家熟知,然而他的說話方式卻讓無數國人感到憤怒,對他的成就並不認可。
  • 35歲,多少人的科研生涯「被結束」了
    很多博士為了進心儀的高校,還要進站從事博士後工作,爭取產出高水平的論文數量和科研成果。近年來,我國博士後申請有了新的規定,年齡必須在35周歲以下,部分院校要求更嚴,年齡必須在32周歲以下。而那些選擇直接應聘高校教職的博士,同樣面臨著年齡限制,目前本科二本以上高校講師普遍只招35歲以下的博士、博後,甚至有些學校引進副教授,都要求不超過35歲。
  • 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國內十大高校,博士生培養能力誰更強?
    天才少年遠赴海外深造前幾天,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學霸曹原再次完成一期雙刊世界頂尖科技期刊《nature》的壯舉,然而這名14歲參加高考,理科高考總分669分,被中科大少年班招募到的天才少年,曹原在中科大的本科階段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當時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凝聚態物理學家都知道當時還是本科生的曹原
  • 高校職稱擁堵晉升難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然而,比起生活壓力,他們更怕的是沒有寬鬆公平的學術環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期盼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教學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30名副教授爭一個教授名額 「職稱擁堵」嚴峻  從過去的「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即是副教授」到如今的「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高校青年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正面臨嚴峻的「職稱擁堵」問題。
  • 這些廣州青年進入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
    近日,福布斯中國公布了2018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來自零售與電商、旅遊、媒體、能源環保、企業科技、社會企業、市場營銷和廣告、食品飲料與農業等20個領域共600位30歲以下的中國青年上榜。
  • 說「大器晚成」與「厚積薄發」
    《漢語大詞典》解釋道:「大器晚成,謂貴重物器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第二卷1394)該詞典同時列舉了「大器晚成」的本義和比喻義。    就本義而言,歷來多位學者和各種辭書的解釋儘管字句有所不同,但意思跟上面的說法沒有區別。
  • 福布斯首度推出中美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
    中國的年輕人與美國的年輕人,在創業、實現夢想、改造世界方面,誰擁有更好的未來?財經訊 2月19日消息,《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並且與《福布斯》雜誌美國版選出的「美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30Under 30 )進行對比。年輕的創業家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30名副教授爭一個教授名額,「職稱擁堵」嚴峻               從過去的「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即是副教授」到如今的「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高校青年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正面臨嚴峻的「職稱擁堵」問題。               清華大學某院系副教授王老師今年39歲,2010年評上副教授。
  • 北大培養出來的四位數學天才,如今全在美國搞科研,實在讓人心酸
    北大培養的四位數學天才,如今全在美國搞科研,實在讓人心酸。 在我國有這樣四位天才數學家,他們智商超群,貢獻也很大,但是卻紛紛留在了美國搞科研,那麼這四位天才的數學家為什麼不回到國內發展事業卻要留在美國呢?一直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都引以為傲,但是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回國卻留在美國搞科研呢?答案也是讓我們感到無奈。
  • 阿里巴巴達摩院成就10名百萬青年科學家,80後8位,90後2位
    其中,有5名獲獎者來自人工智慧領域,2名專注於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其餘領域還有晶片、工控軟體、基礎數學等。AI科技評論整理發現,「硬核10人」中有8位來自中國東南部地區,80後8位,90後2位,年齡最大35歲,最小28歲:何向南,28歲趙保丹,江蘇徐州人,今年29歲姜宇,江西南昌人,今年31歲杜子東,河南南陽人,今年31歲冷靜文,江西宜昌人,今年32
  • 現身說法:為什麼日本學者要來中國搞科研
    「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員『投奔』中國的動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體報導稱,中國正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員因在本國難以就職流向海外,而在華開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續增加。《環球時報》記者最近聯繫數位在中國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學者,聽他們講述來中國搞科研的故事。
  • 最年輕正教授系復旦畢業 80後頻現教授、博導
    「1985年出生的名校正教授,這才是真正的『高富帥』! 」連日來,武漢大學「85後」正教授鄧鶴翔引起網友關注。與「80後」官員們飽受質疑不同,這位最年輕的正教授得到了眾多網友的一致「膜拜」。無論是鄧鶴翔還是田博之,在復旦求學期間均已經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們兩人都從本科低年級開始師從趙東元院士這樣的著名學者從事學術研究,接受了嚴格的科研訓練,並已經展露出良好的學術潛質。他們後來在學術上的發展,離不開國內求學時的長期積累以及國內老師對他們的精心培養,「拿吃飯打比方,你總不能說,只是最後一個包子才讓你吃飽了,你前面吃的包子都不起作用!」
  • 出名要趁早?80歲才成名的畫家黃賓虹:大器晚成,終必遠至
    大多畫家要麼年少成名,要麼壯年著名,黃賓虹在80歲時才成名,被眾人所知,這個年齡成名的畫家鮮少見得。出名要趁早嗎?黃賓虹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大家:大器晚成,終必遠至。黃賓虹於1865年1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1955 年3月25日逝於杭州,享年92歲高齡。
  • 世界頂級11校正教授國內本科校友數排名,清華僅排第4!
    能夠成為這些大學的正教授,其地位已經不亞於國內的院士了。那麼,在過去的50年時間裡,有多少國內大學的本科生達到了這一成就呢?小編對國內高校本科畢業最終成為世界頂級11校正教授的人數進行了統計,得到的高校排名如下:通過這份排名來看,能夠達到這一成就的人數還真的不多。排名榜首的是北京大學,有42位成為了這些世界名校的正教授。
  • 繆思國際教育創始人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
    8月2日,福布斯中國正式公布2018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以下簡稱「福布斯中國 30 Under 30」),繆思國際教育創始人芝麻老師
  • 精彩人生,輝煌一課,84歲老教授與你聊科研、說育人
    江蘇大學「輝煌一課」是由黨委宣傳部、圖書館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傾情打造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邀請我校退休或即將退休的教學名師、科研大家,為師生講述人生精華,傳播治學為師心得,讓廣大年輕教師和莘莘學子學有標杆,行有示範,薪火相傳。 此次「輝煌一課」活動邀請了我國內燃機燃燒領域領軍人物,我校退休教師,已84歲高齡的博士生導師李德桃教授擔任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