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江、李景林和他們的中央國術館

2020-12-18 網易體育
  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國民政府的推動下開館招生。
  中央國術館第一任館長張之江。
  中央國術館第二期國考紀念章。
  第一任副館長李景林。

早報記者 宋承良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西北軍將領張之江和北洋軍閥將領李景林曾兩度在戰場上對壘,堪稱昔日的仇敵。而時過境遷,1928年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推動下,一心振興中華武術的張之江與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在建立中央國術館的過程中,拋棄了昔日的恩怨,為中央國術館的建立與中華武術的大眾體育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將「武術」改稱「國術」

出生於1882年的張之江是西北軍著名將領,他曾任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但殊不知他本人也是武術高手。張之江主張博採眾長,反對門戶之見,並胸懷使中華武學大眾化的決心。新中國成立後,他也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1927年,張之江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但當時他卻毅然離開軍隊,只任國民政府委員,以全身心投入倡導國術運動,他表示:「國術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國粹,應將其由民間推向上層。」

隨後張之江開始著手籌辦國術研究館。當時國術研究館建館的宗旨是除行政管理和編審教材書刊外,另設學生武術訓練隊(班),培養武術師資,以便推廣武術教育。在當時學術教育機構要向教育部申請備案,可是教育部卻百般刁難,不予支持, 稱「武術早已經被淘汰,並聲稱如果一定要提倡這種 舊玩意兒 ,只能屬於民間團體,不納入教育系統」。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張之江找到當年辛亥革命時雲南起義的老朋友、時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李烈鈞。李烈鈞當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認,那麼就由國民政府直接領導,經費由國庫開支。」最終,蔣介石同意建立中央國術館,由國民政府「第174號令」批准備案,並答應將武術改稱「國術」的申請,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因直奉戰爭引咎辭職,定居滬上的李景林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一直提倡「全民國術化」的概念,堅持「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李景林的口號堪稱史無前例。此後張之江三次懇請李景林在中央國術館中擔任要職,蔣介石更是特派專員到上海,邀請李景林擔任館長。但李景林謝絕了蔣介石的美意,最後建議張之江擔任館長。坊間有種說法,提倡國術的李景林最終拒絕擔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很大部分原因在於他不想擔任官方職務,受到政府掣肘。離開軍界的李景林希望以一種自由自在的方式提倡國術全民化。

1928年3月24日,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張之江任館長。

在中央國術館建立一年後,李景林又計劃舉辦了一個「全國打擂比賽」,但他面臨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資金短缺。當時中央國術館經費是由財政部每月補助5000元經費,另外由海外華僑捐款。經過一番思索後,李景林不得已找到了黃金榮、杜月笙,請兩人每人資助5萬大洋舉辦比賽。當時他拔出手槍輕輕地放在臺上,開玩笑地說:「你們是有名的 大流氓 ,這次我暫當一回 大土匪 。」後來黃、杜兩人各出了2萬大洋,剩餘經費經過協商由浙江省政府解決。而藉助著本項比賽,「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正式成立。

1936年武術首次亮相奧運

因為對入館學員要求十分嚴格,中央國術館第一期只招收了一個班56名學員,並要求學員必須有一定的武術基礎。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舉行了第一次國術考試,考試內容相當全面,參賽者先要參加預考,內容是刀、槍、劍、棍、拳。通過預考後才能參加其後的對抗賽,對抗賽分摔跤、散打、長兵器和短兵器。此外還要求學員能夠通過口試說出各種器術的精要。創辦中央國術館後,張之江又在1933年創辦了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並任校長。

1936年,第10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張之江發起並在上海主持選拔國術界國手,組織國術代表隊前去參加表演。中央國術館的學生張文廣、劉玉華等人在德國的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西方世界開始向神秘而博大的中國武術投來注意的目光,當地報紙稱讚武術有三大價值: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中國國術具有藝術、舞蹈、奮鬥三大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及尚武精神。」為此,張之江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並被譽為讓「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

但中央國術館的輝煌只持續了20年,1948年在資金困窘下,中央國術館無法繼續維持只能正式解散,就此告別歷史舞臺。但就是這短短的20年,中央國術館的畢業生已遍布軍隊和社會機構,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貢獻。

本文參考文獻:《檔案天地》2004年第6期、《國術與體育》、《武當》雜誌、《東遊感想錄》、《精武》雜誌2006年第一期

中央國術館學科設置與考試內容

館訓:術德並重 文武兼修 強種救國 禦侮圖存

課程:學科方面,三民主義、國文、地理、歷史、算術、國術源流、國術學、生理學、軍事學、音樂。術科,主要課程分為七門: 腿法; 拳術; 器械科; 競技科; 選修科; 特別科; 軍事科。

在技術課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查拳、拳腳科、連步拳、雜拳、行拳、戳腳、劈掛拳等拳術;劍、刀、棍、槍、鞭等器械;氣功、鐵砂手、紅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長兵、短兵等格鬥項目。還開設了拳擊、日本劈刺術。

全國國術考試:簡稱為「國術國考」或「國考」,是正式的官方學術機構所舉辦的武術考試,前後只舉辦過兩次,地點均為南京公共體育場。第一次考試時間為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而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舉行了第二次全國國術考試。

考科分為預試、正試和口試。正試為雙人武術對打,不分級別與體重,採取三戰兩勝制,分為拳腳門、摔跤門、刀劍門、棍槍門與搏擊。口試內容為三民主義。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國術館之父」張之江
    張之江大力倡導把傳統武術轉為「國術」,創辦了「國術研究館」,被稱為「國術館之父」。張之江是中國的驕傲,也是滄州的驕傲。張之江(1881-1966年),鹽山縣(今黃驊市)劉老人莊人。受「體育救國」思潮的影響,張之江主張「強種禦侮,明恥教戰」,倡導以武強身,救國為民,為改武術為「國術」奔走呼號。
  • 孫祿堂離開中央國術館的真實原因
    然而一些人頗不心甘,他們本著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為「共識」的信念,於是無視史料、不顧史實、前僕後繼地不斷重複這個謊言。對於他們這種變態的心理和行為,我本不想搭理。但為了那些想了解真相的人們的訴求,我認為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再談一談。
  • 民國時期的國術館與擂臺賽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西北軍將領張之江和北洋軍閥將領李景林曾兩度在戰場上對壘,堪稱昔日的仇敵。最終,蔣介石同意建立中央國術館,由國民政府「第174號令」批准備案,並答應將武術改稱「國術」的申請,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因直奉戰爭引咎辭職,定居滬上的李景林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一直提倡「全民國術化」的概念,堅持「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李景林的口號堪稱史無前例。此後張之江三次懇請李景林在中央國術館中擔任要職,蔣介石更是特派專員到上海,邀請李景林擔任館長。
  • 兩軍閥辦國術館與擂臺賽 蔣介石支持杜月笙出錢
    早報記者 宋承良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西北軍將領張之江和北洋軍閥將領李景林曾兩度在戰場上對壘,堪稱昔日的仇敵。而時過境遷,1928年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推動下,一心振興中華武術的張之江與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在建立中央國術館的過程中,拋棄了昔日的恩怨,為中央國術館的建立與中華武術的大眾體育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 他創立國術館,把武術帶到奧運會中,更是被譽為「第二個林則徐」
    他就是張之江。張之江有很多的稱呼,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是五虎之首,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會想到五虎將。當然這不是同一個,在1922年4月直奉戰爭爆發,張之江率領部隊跟隨馮玉祥前往河南!同年五月趙軍襲擊鄭州,而張之江軍力單薄,但仍沒後退,奮力迎戰,在增援部隊到達後,互相配合擊潰趙軍!就此,驅逐了盤踞河南多年的軍閥。而也就是這一戰讓他成為了五虎之首。
  • 青萍劍,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官範之孝演練
    季考擠進前十,搬入老師家中重點培養   中央國術館為培養全國頂尖國術人才,特別擴大招生,廣召全國各省、市、縣國術愛好人士前往應試。由於中央國術館是當時最高國術學府,師資、設備均為全國一流,凡有志於國術發展的青年,莫不以進入中央國術館為第一志願。
  • 歌曲雙截棍中的「國術館」是什麼
    周杰倫的歌曲「雙截棍」中有句歌詞「巖燒店的煙味瀰漫,隔壁是國術館」,筆者當初聽到這句歌詞時很疑惑,啥是國術館?國術又是啥?名字倒是感覺挺厲害的。中央國術館,全稱是「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由張之江先生等創辦,建於1927年,地點在南京中央體育場(現南京體育學院)以南。中央國術館以「泛學博通」為教學原則,廣設武術技術課,所培養造就的一批技術全面的武術人才,成為後來發展武術的骨幹。中央國術館最初名為「國術研究館」。
  • 山東國術館的那些人和事
    其後,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1929年,山東國術館成立,今天我們將為您講述山東武術史上的一段輝煌舊事——  文/魏敬群  【山東國術館首任館長李景林】  「武當劍仙」弟子多,著書立說傳佳話  1929年4月,山東成立國術館,原奉軍五虎上將之一、曾任直隸督辦的李景林應邀任館長。
  • 抗戰烽火中 南京「國術館」學員成重機槍手上陣殺日寇
    「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中央國術館」徽章河北省黃驊市滕莊子鄉朱裡口村百歲老人宋茂田,曾跟隨其舅舅、南京「中央國術館」的創辦人張之江在國術館學習。這期間,正是日軍佔領上海、即將攻破南京之時。我的舅舅、中國現代武術奠基人、南京「中央國術館」創始人、陸軍上將張之江,1934年回家探親,把我帶到了位於南京頭條巷的「中央國術館」學習。那一年,我剛17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華北戰場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日軍氣勢洶洶,步步緊逼。消息傳來,我和同學們義憤填膺,要求參軍抗戰。
  • 孫祿堂剛做國術館門長,為何掛冠而去?原來來了一厲害人物
    這樣的武技和聲望,在當時武術界可以說是無出其右了,可是在一次擔任門長之後不久,孫祿堂就掛冠而去。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得從民國時期一件大事說起。在眾多武俠小說中,江湖上很常見的一件事情就是武林大會以及武林盟主之類了,由此也引出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武俠橋段。
  • 回憶原山東國術館成員劉維中先生
    劉老介紹說,當年大陸國術界一些人才輾轉來臺灣,其中不乏當代各門的代表人物:如孫臏拳名家孫紹棠,中央國術館韓慶堂、李元智、範之孝、傅淑雲(1936年到德國第十一屆奧運會表演武術的中國武術隊成員之一),螳螂拳名家李崑山(南京二屆國考山東長兵甲等第一名獲得者)、王松亭等等,他們都成為臺灣武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 合肥廬州忠義國術館暑期少年武術培訓班結業
    新學期已開學了,暑期合肥廬州忠義國術館少年武術培訓班已在開學前進行了考核結業典禮。今年五月廬州忠義國術館隆重開業,在暑假就開班招收新學員,武館配備了頂級武術教練執教,由安徽武術界名家、合肥八極拳研究會會長、全國傳統武術運動錦標賽八極拳金牌獲得者薛文貴老師親自教學,在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的培訓,完成了武術基本功的習練,進行了五步拳和八極拳的初級套路的培訓,這些只有5--9歲的孩童,在教練的指導和教誨下首先學習了弟子規和武術的禮儀,習武先要有武德,要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再習練武術基本功
  • 民國武林大會結果:「高手」被國術館學生痛擊
    有一江西老僧上臺比試,被打塌頭骨,抬上救護車;最後比賽的最優勝者都是中央國術館的學生,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隊,且多來自河北山東,民間未見高手。武術世界網文章稱,1929年深秋杭州「國術遊藝大會」,可稱為千古一會,它總攬神州精武,武藝兼長,是為後人仰慕的盛事。1929年初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致信各國術館,發起全國武術各門派的實質較量。以辯中國武術之精華。
  • 曾勒索杜月笙,傳聞能在15米內秒殺對手的李景林,有多厲害
    宋唯一發現李景林這個三歲小孩竟然懂得一些武學基礎,並且還十分機靈。於是便將他收為弟子,開始秘密教授他武當劍術。庚子事變之後,育字軍被就地解散,李景林只得離開軍隊返回家鄉。在回家途中,李景林聽說永年縣有太極高手,便打算前去拜會學習。在永年縣,李景林拜在了太極宗師楊露禪第三子楊健侯的門下,開始學習楊氏太極拳。
  • 1929年成立的許昌縣國術館是河南省最早的武術組織
    1929年成立的許昌縣國術館是河南省最早的武術組織 許昌素有尚武之風,武術活動內容豐富、門類廣泛,群眾基礎雄厚。早在1929年,河南省最早的武術組織——許昌縣國術館就已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