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離開中央國術館的真實原因

2021-03-01 武學與武道

關於孫祿堂離開中央國術館的原因,多年前我在「再談高振東回憶錄中的不實之言」一文中依據充分的史料和史實早有揭露和論述。然而一些人頗不心甘,他們本著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為「共識」的信念,於是無視史料、不顧史實、前僕後繼地不斷重複這個謊言。對於他們這種變態的心理和行為,我本不想搭理。但為了那些想了解真相的人們的訴求,我認為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再談一談。

在目前可查證的史料中對於孫祿堂離開中央國術館的記載僅見於陳微明寫的「孫祿堂先生傳」,發表在1934年《國術統一月刊》上,而且只有一句話:

南京國術館成立,聘為武當門主任。以忌之者眾,不合辭去。

在其他史料上未見有關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的記載,更未見對此說有不同的說法。

按照陳微明的記載,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主任的原因是「以忌之者眾,不合辭去」。

這裡先要說明一點,陳微明為何沒有寫武當門門長而寫為武當門主任,很有可能是因為當年中央國術館聘請孫祿堂擔任該館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故將這兩者弄混,寫為武當門主任。

按照陳微明的記載孫祿堂辭職的原因是「以忌之者眾,不合辭去」。

那麼何謂忌之呢?

忌有四種意思,其一忌妒。其二忌憚,即害怕。其三忌諱,避免。其四忌了,戒除。

在陳微明這篇文章中「忌之」不存在忌諱、戒除之義,因此這裡的「忌之」之義只能是前兩種即忌妒和忌憚

所以,按照陳微明的記載,由於當時中央國術館中有很多人嫉妒、忌憚孫祿堂,造成不合,因此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的職務。——這是目前能找到的記載孫祿堂辭職原因的唯一可靠的史料——即當年公開出版的史料記載,並且當年沒有出現其他不同的說法,沒有後人編造的那些傳說。

那麼為什麼在中央國術館會有許多人忌妒、忌憚孫祿堂呢?

在當年的史料中對此沒有更具體記載,但從相關的其他史料中,可以發現一些事實,這些事實都有一個指向,即——因為在武藝、學識、地位、素養、氣質、境界等方面當時的人們與孫祿堂存在著巨大差距與差異,造成他們對孫祿堂的忌妒與忌憚,直接反映在工作上的不合,孫祿堂看到這裡的這種環境後,於是辭去中央國術館的職務。

此說有事實證據嗎?有!

事實1:

因境界不同,孫祿堂與張之江對國術的認識不一致,導致對中央國術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張之江產生分歧。孫劍雲講:「先父從上海到南京不久,李烈鈞、張之江、鈕永建、李景林等設宴歡迎先父,席間張之江講『都知道老先生是萬能手,我不敢讓您留下千手萬手,每期留下個百八十手就行了。』先父講『一年下來能把三手學明白就不錯啦。』張之江問『哪三手?』先父講『無極式、三體式和劈拳。』張之江聽先父這麼講,就不說話了。露出不滿之色。以後傳出先父保守國術秘密的說法。先父察人甚明,感覺與張之江不容易合作,就提出辭職。張之江多次挽留,請李烈鈞、李景林來做說客,但先父去意已決。後來鈕永建來,說要成立江蘇省國術館,請先父去,鈕永建說『教什麼怎麼教都聽您的』,這樣先父就答應去了江蘇省國術館。」

孫劍雲這個說法是否可靠呢?

我們從中央國術館與江蘇省國術館的課程安排上,可以清晰地發現二者在教學思想上的這種不同。

按照國民政府的要求,中央國術館及各省市國術分館的課程比例是術科(即國術)最多只能佔總課時的60%,學科佔40%,這個術科與學科的分配比例是不能變的。學科包括黨義、軍事訓練和文化三部分,其中黨義含(國恥課)佔20%也是硬性規定,軍事訓練與文化課比例可以自行安排,基本各佔10%。

所以,真正用來國術教學的課時只有總課時的60%,而且師範班要求一年一期畢業,民眾班半年一期畢業。那麼在一年總課時60%的時間裡教什麼、學什麼才合乎國術研究館這個名號,就反映主管者對國術的不同認識。

江蘇省國術館師範班課程安排

中央國術館師範班課程安排

通過對比我們看到,江蘇國術館的術科內容只有3門課程,形意拳、太極拳和少林拳。而中央國術館 術科內容卻包括8門課程,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翻子拳、戳腳、搏擊(拳擊)、摔跤、長短兵等。而且在術科中摔跤所佔比例最大。

在同樣的教學時間內,江蘇國術館只開設3門課程,而中央國術館開設8門課程。由此就清晰的反映出孫劍雲所講的,他父親孫祿堂與張之江在國術的教學內容與科目安排上的分歧。張之江曾擔任西北軍的總司令,說一不二,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這一點在其他人的回憶中也有反映,孫祿堂也是一個極有自己原則的人。所以,儘管二人都提倡國術修身、術德並重這一大的方向,甚至張之江也提倡「練習國術在精不在多」(見張之江在中央國術館成立後第二次講演),但在如何落實上,在何謂多、何謂精的具體體現與取捨上,二人的觀點不同、意見相左。張之江為館長,館中教師不少人附和張之江,於是孫祿堂來館不久就提出了辭職。

這是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職務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導致「忌之者眾,不合辭去」的根子。

因為孫祿堂「極簡」的教學思想勢必要導致一批中央國術館的拳師下崗,必然會引起眾人之忌。但師範班一年一期畢業,不如此則不能保證教學效果,所以這又是孫祿堂所堅持的。顯然張之江那種「適度」的在精不在多的思路容易得到眾人擁護。故孫祿堂因不合而辭去。

事實2:

當時中央國術館的教師主要成分有三大系統,其一是張之江系統,其二是馬良系統,其三是李景林系統。很多人原本在軍隊或政府裡擔任中級以上職務,在武藝上也各有師承。這些人匯聚在中央國術館,一些人相互之間本來就互不服氣,而且心氣頗高,他們都想通過教務主任孫祿堂對他們武藝的認可,在國術館謀求更好的升遷機會和待遇。孫祿堂平日裡待人謙遜,但品評他們的武藝將涉及中央國術館的教學質量,因此在評價這些教師武藝時只能實話實說,故少有認可者。這也是造成「忌之者眾」的一個原因。根據臺灣武術史專家周劍南的記載「凡有新來之武術家表演武藝,必請其品評高下,祿堂因眼界太高,很少許可。故甚為人記恨。」——見臺灣《新生報(副刊)》1959年12月18日——19日連載的「武術大師孫祿堂」。周劍南與中央國術館的教師朱國福、張英振等一批人交往甚密,1959年時,臺灣一批中央國術館的教師及老學員尚在,更重要的是周劍南的文字一向謹慎。故周劍南這個記載是一個重要證據。

臺灣《新生報(副刊)》1959年12月18日——19日連載的「武術大師孫祿堂」

事實3:

由於孫祿堂的武藝遠在他人之上,因此雖然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的職務,但並沒有影響中央國術館對孫祿堂的尊崇。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舉行全國首屆國術國考,將數月前已經辭職的孫祿堂請回來參觀,位居尊位,居中而坐,造成也來參觀的梁漱溟誤以為孫祿堂是本次國術國考的裁判長。見《梁漱溟全集第七集》中「重印孫著《拳意述真》序言」一文——

「1928年10 月間,我同友人陳證如(銘樞)自粵旅遊京滬間;一日值中央國術館(所謂國術即拳術武藝,館長為張之江)舉行全國性考試比賽,即偕往一觀,且被邀登上主席臺。臺上孫祿堂氏為裁判長,位居中,其它裁判員數人列坐左右。孫氏身軀似不高,而長髯垂胸,氣象甚好。適杜先生(即杜心五,筆者注)及其友文素松(原國民革命軍總部軍械處長,曾在廣州相識)同在臺上,因得把晤。

不僅如此,中央國術館編篡的「國術史」中對孫祿堂給出極高的評價——

技擊因已爐火純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偽者所可同日而語,術與道通,若先生者,可謂合道術二字而一爐共冶者也,世有挾技凌人者,應以先生為千秋金鑑。」(中央國術館《國術周刊》152——153期合刊「國術史,孫祿堂」條目)

中央國術館《國術周刊》(152——153期合刊)「國術史,孫祿堂」條目

如果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的原因,是一些訛傳所說的那樣,因為躲避比武而嚇跑的,那麼孫祿堂能夠在離開中央國術館後贏得中央國術館如此高度的敬重和尊崇嗎?

又根據費隱濤自述,他13歲拜王子平為師習武,3年後王子平帶他去鎮江向孫祿堂學習形意拳。由該自述亦可旁證當年不可能發生王子平挑戰孫祿堂,由此造成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職務一事①。

因此史實表明,所謂孫祿堂因為王子平提出挑戰比武而被「嚇走」(辭職)一說,與史實及當年的歷史情境完全不符,純屬是一些人捏造的謊言。只不過一些人本著謊言說上千遍就會成為共識的信念,他們利用網絡不斷地重複這個謊言而已。

綜上,根據當年眾多史料記載的史實以及相關事件之間呈現的邏輯關係,結論如下:

第一,孫祿堂離開中央國術館的原因並非是因有拳師挑戰或挑釁,為了躲避比武而辭職。

依據:由梁漱溟的記載和中央國術館編寫的「國術史」中的記載都已清晰表明,孫祿堂辭職後,中央國術館對孫祿堂的武藝和道德始終極為推崇,以「技擊爐火純青」、「道德高尚」、「千秋金鑑」來評價孫祿堂的國術成就。由此足以證明孫祿堂不可能是因有拳師挑戰或挑釁,為了逃避比武而辭去中央國術館的職務。

第二,孫祿堂離開中央國術館的原因就是當年陳微明所記載的:「因忌之者眾,不合辭去。」而造成「忌之者眾」的原因,其一是孫祿堂感到與張之江不容易合作,尤其在國術教學的內容與科目安排上存在很大分歧。

依據,孫劍雲的回憶以及通過對比江蘇省國術館和中央國術館的國術課內容都證明了這一點。

其二是孫祿堂對當時中央國術館師資的武藝水平少有許可者。

依據,臺灣《新生報(副刊)》1959年12月18日——19日連載的周劍南撰寫的「武術大師孫祿堂」。

所以本來很清楚的史實,被一些人通過不斷捏造謊言、散布訛傳搞的面目皆非。

近來有人提到一個所謂的「少林門武當門的風波」,通過對上述這些史料的分析可知,這個「少林門武當門的風波」與孫祿堂辭去中央國術館職務一事沒有關係。

另外根據楊松山回憶,這個風波開始興起是在1928年8月,而這時孫祿堂早已離開中央國術館2個多月了。既然當今又有人提到這個「風波」,並把這個「風波」一定要與孫祿堂辭職一事聯繫在一起,那麼,就有必要談一談孫祿堂對武術與武當、少林關係的認識。

1929年孫祿堂在其「論拳術內外家之別」一文中寫道:

「今之談拳術者,每雲有內外家之分。或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或以在釋為外家,在道為內家;其實質皆皮相之見也。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少林,寺也;武當,山也;拳以地名,並無軒輊。

所以,在孫祿堂的境界裡並沒有少林、武當孰優孰劣的思想,他的境界遠高於此,他怎麼可能去參與那個「少林門與武當門孰高孰低的風波」?!事實上如前所述,當中央國術館這個「風波」開始醞釀的時候,孫祿堂早已不在中央國術館任職了。一些人翻來覆去地總熱衷利用這個謊言來說事,真是煞費苦心,既可憐更可鄙。

①  《人物春秋》「我的武術生涯」,費隱濤口述,褚靜濤整理。

相關焦點

  • 孫祿堂剛做國術館門長,為何掛冠而去?原來來了一厲害人物
    這樣的武技和聲望,在當時武術界可以說是無出其右了,可是在一次擔任門長之後不久,孫祿堂就掛冠而去。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得從民國時期一件大事說起。在眾多武俠小說中,江湖上很常見的一件事情就是武林大會以及武林盟主之類了,由此也引出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武俠橋段。
  • 張之江、李景林和他們的中央國術館
    最終,蔣介石同意建立中央國術館,由國民政府「第174號令」批准備案,並答應將武術改稱「國術」的申請,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因直奉戰爭引咎辭職,定居滬上的李景林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一直提倡「全民國術化」的概念,堅持「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李景林的口號堪稱史無前例。此後張之江三次懇請李景林在中央國術館中擔任要職,蔣介石更是特派專員到上海,邀請李景林擔任館長。
  • 國術的最後一座高峰,武神孫祿堂先生的無敵人生
    當時郭雲深常常走南闖北,孫祿堂為了練功,手攬馬尾而行,奔逸絕塵,竟然能和駿馬同步,曾有一次,清廷軍機大臣鹿傳霖的兒子請孫祿堂傳授自己武藝,他新得到了一匹寶馬良駒,邀請孫祿堂一同到郊外試馬,他自己先首先騎騁一圈,馬蹄如風,快如閃電,於是就讓孫祿堂也策馬一試。 孫祿堂說:『我勉強試試,你先上馬,我隨後再上。』
  • 青萍劍,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官範之孝演練
    季考擠進前十,搬入老師家中重點培養   中央國術館為培養全國頂尖國術人才,特別擴大招生,廣召全國各省、市、縣國術愛好人士前往應試。由於中央國術館是當時最高國術學府,師資、設備均為全國一流,凡有志於國術發展的青年,莫不以進入中央國術館為第一志願。
  • 民國時期的國術館與擂臺賽
    ,堪稱昔日的仇敵。與此同時,因直奉戰爭引咎辭職,定居滬上的李景林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一直提倡「全民國術化」的概念,堅持「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李景林的口號堪稱史無前例。此後張之江三次懇請李景林在中央國術館中擔任要職,蔣介石更是特派專員到上海,邀請李景林擔任館長。但李景林謝絕了蔣介石的美意,最後建議張之江擔任館長。
  • 著八卦、形意、太極三書,一代宗師孫祿堂技服日本柔道名家
    拳大王孫祿堂民國《力報》(1938.5)孫祿堂先生小影近來有人自四川轉道香港來滬,為述四川民間動態,多以拳術為救國之不二法門,平日國術館之設立,固已「數見不鮮」,近來興起,更加雨後春筍。孫祿堂原是專練八卦掌的,後來改變趨向,專練太極拳,研究得十分精妙,在民國十三四年間,就著了《八卦》、《形意》、《太極》三部書,自從著了這三部書,其名便漸漸的揚溢了。那時日本著名柔道家坂原,聞了孫先生的名氣,就由日本乘輪到了北京,立刻拜訪孫先生。
  • 曾任南京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的太極拳傳人吳志青
    1928年,吳志青任職於南京中央國術館,曾任南京中央國術館董事兼上海市國術館籌備處主任委員、全國國術考試籌備處副主任、中央國術館教務處副主任、全國運輸會國術裁判、中國國術館編審處處長。抗戰爆發後,吳志青皈依佛教,仍出任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視察,在廣東、香港、江西、湖南等地組織軍運。
  • 兩軍閥辦國術館與擂臺賽 蔣介石支持杜月笙出錢
    而時過境遷,1928年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推動下,一心振興中華武術的張之江與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在建立中央國術館的過程中,拋棄了昔日的恩怨,為中央國術館的建立與中華武術的大眾體育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國術館之父」張之江
    張之江大力倡導把傳統武術轉為「國術」,創辦了「國術研究館」,被稱為「國術館之父」。張之江是中國的驕傲,也是滄州的驕傲。張之江(1881-1966年),鹽山縣(今黃驊市)劉老人莊人。受「體育救國」思潮的影響,張之江主張「強種禦侮,明恥教戰」,倡導以武強身,救國為民,為改武術為「國術」奔走呼號。
  • 青島國術館的興衰
    當時青島是中國的特別市(相當於現在直轄市),加之又有較好的武術淵源,匯集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因而成為各省市國術館中的佼佼者。「國術」一詞來源於1928年3月成立的南京中央國術研究會,6月份易名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開始設少林、武當兩個門派:少林門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彈腿、八極拳、劈掛拳等,門長是王子平;武當門主要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長是高振東。
  • 孫祿堂和杜心五的民國武林第一人之爭如此激烈的三大原因!
    近代武道高手極多,內家拳宗師孫祿堂和自然門宗師杜心五更是出類拔萃,功夫超神入化,為武人所敬重。但是兩人的後學者們由於種種原因,吵成了一團,就是為了說明自己的祖師爺才是民國武林第一人。現在來看幾年前的紛爭,有三大原因促成了這場激烈的爭吵。
  • 民國武林大會結果:「高手」被國術館學生痛擊
    有一江西老僧上臺比試,被打塌頭骨,抬上救護車;最後比賽的最優勝者都是中央國術館的學生,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隊,且多來自河北山東,民間未見高手。武術世界網文章稱,1929年深秋杭州「國術遊藝大會」,可稱為千古一會,它總攬神州精武,武藝兼長,是為後人仰慕的盛事。1929年初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致信各國術館,發起全國武術各門派的實質較量。以辯中國武術之精華。
  • 歌曲雙截棍中的「國術館」是什麼
    周杰倫的歌曲「雙截棍」中有句歌詞「巖燒店的煙味瀰漫,隔壁是國術館」,筆者當初聽到這句歌詞時很疑惑,啥是國術館?國術又是啥?名字倒是感覺挺厲害的。中央國術館,全稱是「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由張之江先生等創辦,建於1927年,地點在南京中央體育場(現南京體育學院)以南。中央國術館以「泛學博通」為教學原則,廣設武術技術課,所培養造就的一批技術全面的武術人才,成為後來發展武術的骨幹。中央國術館最初名為「國術研究館」。
  • 山東國術館的那些人和事
    其後,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1929年,山東國術館成立,今天我們將為您講述山東武術史上的一段輝煌舊事——  文/魏敬群  【山東國術館首任館長李景林】  「武當劍仙」弟子多,著書立說傳佳話  1929年4月,山東成立國術館,原奉軍五虎上將之一、曾任直隸督辦的李景林應邀任館長。
  • 近代「武聖」孫祿堂,曾痛打日本高手,一個人打五個,大獲全勝
    這個年齡的孫祿堂非常不適合上臺比武,可是他很自信,不但精神奕奕,雙眼也是炯炯有神,更是從來沒有過敗績,面對日本人的囂張跋扈,孫祿堂忍受不了他們的羞辱,日本人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殺死孫祿堂的機會。可是孫祿堂不知道這是陰謀,日本人想要借著這次機會置孫祿堂於死地,第一個上場的是一個柔道大師,孫祿堂鎮定的等著對手發起攻擊,柔道大師簡單的直接衝了上去,孫祿堂很輕鬆的就把這個柔道大師給制服了。他不僅出手快,而且腿腳特別的靈活,日本人認識到這是一個勁敵,不敢掉以輕心,於是決定用車輪戰的方式消耗孫祿堂的體力。
  • 回憶原山東國術館成員劉維中先生
    其父劉培貞,是濟南「武術傳習所」第五期畢業生,與「山東國術館」副館長竇來庚(烈士)是同所校友。1928年「南京國術館」成立以後,各省紛紛成立省、縣國術館。劉維中上小學即師從國術啟蒙師張殿英習武。劉老介紹說,當年大陸國術界一些人才輾轉來臺灣,其中不乏當代各門的代表人物:如孫臏拳名家孫紹棠,中央國術館韓慶堂、李元智、範之孝、傅淑雲(1936年到德國第十一屆奧運會表演武術的中國武術隊成員之一),螳螂拳名家李崑山(南京二屆國考山東長兵甲等第一名獲得者)、王松亭等等,他們都成為臺灣武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 他是孫祿堂的次子,被稱為拳聖,兒子因抗日犧牲:不辱家風
    他被稱為拳聖,第一技擊手,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他則被聘為國術評委—— 他叫孫存周,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老先生的次子,今天就隨閒趣侃歷史走近孫存周:
  • 合肥廬州忠義國術館暑期少年武術培訓班結業
    新學期已開學了,暑期合肥廬州忠義國術館少年武術培訓班已在開學前進行了考核結業典禮。今年五月廬州忠義國術館隆重開業,在暑假就開班招收新學員,武館配備了頂級武術教練執教,由安徽武術界名家、合肥八極拳研究會會長、全國傳統武術運動錦標賽八極拳金牌獲得者薛文貴老師親自教學,在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的培訓,完成了武術基本功的習練,進行了五步拳和八極拳的初級套路的培訓,這些只有5--9歲的孩童,在教練的指導和教誨下首先學習了弟子規和武術的禮儀,習武先要有武德,要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再習練武術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