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宋承良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西北軍將領張之江和北洋軍閥將領李景林曾兩度在戰場上對壘,堪稱昔日的仇敵。而時過境遷,1928年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推動下,一心振興中華武術的張之江與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在建立中央國術館的過程中,拋棄了昔日的恩怨,為中央國術館的建立與中華武術的大眾體育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將「武術」改稱「國術」
出生於1882年的張之江是西北軍著名將領,他曾任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但殊不知他本人也是武術高手。張之江主張博採眾長,反對門戶之見,並胸懷使中華武學大眾化的決心。新中國成立後,他也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1927年,張之江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但當時他卻毅然離開軍隊,只任國民政府委員,以全身心投入倡導國術運動,他表示:「國術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國粹,應將其由民間推向上層。」
隨後張之江開始著手籌辦國術研究館。當時國術研究館建館的宗旨是除行政管理和編審教材書刊外,另設學生武術訓練隊(班),培養武術師資,以便推廣武術教育。在當時學術教育機構要向教育部申請備案,可是教育部卻百般刁難,不予支持, 稱「武術早已經被淘汰,並聲稱如果一定要提倡這種『舊玩意兒』,只能屬於民間團體,不納入教育系統」。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張之江找到當年辛亥革命時雲南起義的老朋友、時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李烈鈞。李烈鈞當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認,那麼就由國民政府直接領導,經費由國庫開支。」最終,蔣介石同意建立中央國術館,由國民政府「第174號令」批准備案,並答應將武術改稱「國術」的申請,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因直奉戰爭引咎辭職,定居滬上的李景林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一直提倡「全民國術化」的概念,堅持「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李景林的口號堪稱史無前例。此後張之江三次懇請李景林在中央國術館中擔任要職,蔣介石更是特派專員到上海,邀請李景林擔任館長。但李景林謝絕了蔣介石的美意,最後建議張之江擔任館長。坊間有種說法,提倡國術的李景林最終拒絕擔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很大部分原因在於他不想擔任官方職務,受到政府掣肘。離開軍界的李景林希望以一種自由自在的方式提倡國術全民化。
1928年3月24日,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張之江任館長。
在中央國術館建立一年後,李景林又計劃舉辦了一個「全國打擂比賽」,但他面臨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資金短缺。當時中央國術館經費是由財政部每月補助5000元經費,另外由海外華僑捐款。經過一番思索後,李景林不得已找到了黃金榮、杜月笙,請兩人每人資助5萬大洋舉辦比賽。當時他拔出手槍輕輕地放在臺上,開玩笑地說:「你們是有名的『大流氓』,這次我暫當一回『大土匪』。」後來黃、杜兩人各出了2萬大洋,剩餘經費經過協商由浙江省政府解決。而藉助著本項比賽,「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正式成立。
1936年武術首次亮相奧運
因為對入館學員要求十分嚴格,中央國術館第一期只招收了一個班56名學員,並要求學員必須有一定的武術基礎。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舉行了第一次國術考試,考試內容相當全面,參賽者先要參加預考,內容是刀、槍、劍、棍、拳。通過預考後才能參加其後的對抗賽,對抗賽分摔跤、散打、長兵器和短兵器。此外還要求學員能夠通過口試說出各種器術的精要。創辦中央國術館後,張之江又在1933年創辦了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並任校長。
1936年,第10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張之江發起並在上海主持選拔國術界國手,組織國術代表隊前去參加表演。中央國術館的學生張文廣、劉玉華等人在德國的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西方世界開始向神秘而博大的中國武術投來注意的目光,當地報紙稱讚武術有三大價值: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中國國術具有藝術、舞蹈、奮鬥三大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及尚武精神。」為此,張之江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並被譽為讓「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
但中央國術館的輝煌只持續了20年,1948年在資金困窘下,中央國術館無法繼續維持只能正式解散,就此告別歷史舞臺。但就是這短短的20年,中央國術館的畢業生已遍布軍隊和社會機構,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貢獻。
本文參考文獻:《檔案天地》2004年第6期、《國術與體育》、《武當》雜誌、《東遊感想錄》、《精武》雜誌2006年第一期
◎ 中央國術館學科設置與考試內容
館訓:術德並重 文武兼修 強種救國 禦侮圖存
課程:學科方面,三民主義、國文、地理、歷史、算術、國術源流、國術學、生理學、軍事學、音樂。術科,主要課程分為七門:⑴腿法;⑵拳術;⑶器械科; ⑷競技科; ⑸選修科; ⑹特別科; ⑺軍事科。
在技術課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查拳、拳腳科、連步拳、雜拳、行拳、戳腳、劈掛拳等拳術;劍、刀、棍、槍、鞭等器械;氣功、鐵砂手、紅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長兵、短兵等格鬥項目。還開設了拳擊、日本劈刺術。
全國國術考試:簡稱為「國術國考」或「國考」,是正式的官方學術機構所舉辦的武術考試,前後只舉辦過兩次,地點均為南京公共體育場。第一次考試時間為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而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舉行了第二次全國國術考試。
考科分為預試、正試和口試。正試為雙人武術對打,不分級別與體重,採取三戰兩勝制,分為拳腳門、摔跤門、刀劍門、棍槍門與搏擊。口試內容為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