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習慣?
太敗家了。
那麼蔣介石有錢嗎,沒錢,那他怎麼炫富呢?
起家的時候得到過黃金榮、杜月笙等人的幫助,後來又認識了虞洽卿等,這個資本就有點雄厚,從今而後,就可以大手大腳的過日子了。
怎麼個大手大腳法?
孫中山為什麼要提倡北伐,說簡單一點,就是歌裡唱的,打倒軍閥除列強而已。
蔣介石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作為孫中山的忠實信徒,自然要繼承他老人家的意志,除列強的事情咱們先不說,反正1949年毛主席進北平的時候,號稱中國百年恥辱的東郊民巷還在,長江上橫行霸道的外國軍艦還在,當然,這肯定有別的原因,一定不是蔣介石不努力的結果。
那麼國內的軍閥呢,很遺憾的是,蔣介石連這個任務也沒完成,當然,去臺灣以後是完成了的,毒死白崇禧,冷藏閻錫山,甚至連有可能當新軍閥的孫立人也判了刑,至此,國父孫中山的願望終於完成,蔣介石聲望前所未有的高漲,他大約也可成為島內第一人,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孫立人不說了,那是另一個概念,至於白崇禧,閻錫山,據我所知,白崇禧是林彪打沒的,閻錫山是徐向前消滅的,也就是說,兩個人去臺灣之前,已經成了落架的鳳凰,已經成了他蔣介石砧板上的肉,所以烹炒煎炸也就只能由著他了,同時也說明,蔣介石一生的一個重要任務——打倒軍閥,還是毛主席幫他完成的。
可他為什麼在大陸的時候沒完成呢,那時候軍權在手,政權在手,為什麼就讓軍閥禍害他一輩子,乃至於抗戰的時候,日本都打倒家門口了,他還在謀求軍令政令的統一,還希望全國軍隊能統一聽他使喚,還埋怨地方軍閥不服從政令,導致他的抗日大計無從實施。
近來也很有些人為他辯白,無非是當時那種情況放誰上去都未必比他做得好,是啊,當時情況是比較混亂,但問題是,這種情況是誰造成的。
說到這裡,答案就很令人吃驚了,造成這種局面真正的幕後元兇不是別人,正是他蔣介石自己啊,為什麼這麼說呢?
看看標題,炫富,不要命的花錢。
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北伐之前,大一點的軍閥就是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馮玉祥、閻錫山這些人了,蔣介石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不久,也就是1926年7月5日,即被國民黨中執委任命為軍人部長,有充分人事職權,這時候呢,有人、有槍、有權,手頭闊氣的不得了,敗家子的脾氣就暴露無遺了。
不利用很好的北伐形勢,而是為了迅速擴大自己的權力,多採用重金收買,封官許願的方式收買人心,瓦解軍閥部隊。
打孫傳芳的時候收買孫傳芳麾下方本仁、賴世璜,打吳佩孚的時候收買吳佩孚麾下任應騏、樊鍾秀、劉佐龍等,北伐開始不過3個月,他的部隊即由6個軍擴編為40個軍,可是這些人聽他的嗎。
四川的劉湘、楊森等,雖然也在他的麾下,但可是只佔名號,根本不離開四川,反而因為歸順他名正言順的得到軍政財經大權,這樣一來,舊軍閥打倒了。
新軍閥又產生了,過去呢,是只有直奉魯幾棵大樹,現在呢,北伐軍所到之處,也不知有多少軍閥佔山為王了,什麼湘軍、黔軍、粵軍、桂軍、滇軍到處都是,舊軍閥還沒打完,新軍閥又起來了,蔣介石這麼一看,局面有點糟糕。
1928年東北易幟後全國形勢上已經統一,於是便迫不及待的開始削藩,要求各地方裁人、交槍,可是,你許的權利還沒捂熱,軍閥們能輕易交出去嗎,於是,中原大戰就爆發了。
舊軍閥有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新軍閥有李濟深、李宗仁,而且這個李宗仁還糾纏了他一輩子。
按說通過封官許願的方式吃了虧,蔣介石該收斂點吧,可他呢 ,還是喜歡炫富,還是喜歡敗家。
大戰伊始,即收買白崇禧麾下5萬人馬,隨後又收買馮玉祥麾下韓復榘、石友三,繼之以鹿鍾麟、宋哲元等,其後呢又為了拉攏張學良幫助他,非但給張學良錢,還把平津地區一併兒交給了他。
當然,中原大戰他是打贏了,但韓復榘、石友三、鹿鍾麟這些人又冒了出來,韓復榘得到山東,石友三得到河南,鹿鍾麟控制西北,張學良的勢力也有關外進入關內,這次大戰,除了倒黴個馮玉祥,李濟深之外,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只傷了點皮毛,而蔣介石呢,眼睜睜的看著新軍閥又雄立而起。
導致又在抗戰的時候哀嘆,地方阻礙他的抗戰大計。
比如1937年在盧溝橋抵死抗日的宋哲元,蔣介石便認為:該部行動未經中央請示。
為什麼會這樣,宋哲元是河北省主席,軍政財經大權一手抓,人家說不聽就能不聽。
可這是誰造成的。
盧溝橋
還用問嗎。
軍閥就這樣層出不窮,蔣介石沒有辦法,只好借抗戰和內戰之機消滅,他的做法是,以雜牌為第一線部隊,中央軍集中機動,什麼意思?
說白了,讓地方軍閥先衝上去,待拼個兩敗俱傷之後中央軍再收拾殘局,地方軍閥不傻,他知道沒軍隊自己會什麼下場。
於是呢,韓復榘跑了,石友三投降了,高樹勳起義了等等等等,地方軍閥居然是這種態度,讓蔣介石大嘆:國人精神,萎靡至此。
然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打倒軍閥,難道除了封官許願之外,真的沒一點其他的辦法了嗎。李世民說過:君子之道在於不欺。
什麼意思呢,王道是善於造勢,而不是善於欺詐,蔣介石的失敗就在於他太喜歡旁門左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