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在外,和同學、室友發生點爭執,這種事可能誰都碰到過。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爭執帶來的後果會是什麼?和同學幾天不說話?還是和室友經歷一段「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沉默尷尬期?
最近發生在留學生身上的一件事,卻告訴我們,爭執演變到最後,可能會把你送進精神病院。
因為爭執
留學生被送進精神病院
最近,美國就發生了一起中國留學生被「莫名其妙」送往精神病院的事件。
根據中國領事服務網的報導,一名在紐約州上學的張同學,因為瑣事與同學發生了爭執。
大概是感覺到爭執過程的激烈,周圍的同學察覺到了不對勁,便叫來了校醫。
沒想到,校醫與張同學進行簡短的交流後,竟叫來了救護車,強制把TA送到了精神病院檢查。
據張同學回憶:當時自己在與校醫對話時,情緒比較激動。而問題的根源可能是,自己對校醫所提出的「是否想報復他人」 「是否有過自殺想法」等問題,表現出了極度的反感。
但是,張同學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因為情緒激動而被送往精神病院。
最終,張同學不得不接受長達48小時的留院觀察,一場「同學之間的爭執」竟然引發出這樣的「連鎖反應」,這大概是張同學始料未及的結果。
駐紐約總領館也在公告中表示:類似張同學這樣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發生過這一次兩次。
他們在近期就接到多起投訴和幫助請求,都是有關中國公民因自身行為不當或者溝通有誤,而被強制送往精神病院的事件。
無心行為為何後果如此嚴重?
事件被報導後,可能不少小夥伴不禁想問:
「和同學發生爭執而情緒激動,這不是挺正常的嘛?學校有必要把人送進精神病院關起來嗎?」
其實,根據中國領事網提供的信息,這一行為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紐約州的《心理健康法》明確授權:疑似精神病人的親屬、共同居住者、醫生、社區服務機構等有關方,在判斷當事人的狀況需到精神病院就診時,均可提出申請,經專科醫生鑑定,符合標準的可將當事人收治入院,期間警察和救護車可應申請者要求,轉送病人入院。」
由此看來,被校醫院認定有住院觀察必要的張同學,除了住進精神病院接受觀察,再沒有別的選擇了。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也是因為美國對「精神病人」或者」疑似精神病患」是十分嚴肅的,尤其噹噹事人表現出要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傾向時,即使當事人被判定沒有精神問題,沒有醫生的許可就無法離開醫院。
之前就有留學生向媒體分享過自己因被認為有自殺傾向,而被關在精神病院的故事。
這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同學有一個地道的美國男朋友——Jack,事發當時,兩人是因為Jack玩遊戲的事情而發生了爭吵。
當時的她,本來就在爆發的邊緣,犯了錯的Jack居然還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並說生氣的她簡直是「crazy!」.
這句「crazy!」讓她無法再控制自己,並在盛怒之下摔了一個杯子,並拿起碎掉的玻璃碴往自己的手臂上狠狠劃了三道。
當時劃痕的傷疤
出乎意料的是,男友沒有衝過來查看傷勢,而是直接打了911報警,說有人自殘。
警察很快達到了現場,並帶來了醫護人員。在了解情況後,警察將這位同學送去了急診,確認沒有大礙後將她移交給了精神病院。
警察移交當事人的確認單
在那裡,她接受了問詢,而同時被問詢的,居然還有無故襲擊路人的暴力分子和毆打自己後媽的兒子。這時她才明白,在美國故意傷害自己是多麼嚴重的問題。
儘管這位同學極力表現出了自己的後悔,以及一再保證今後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但是面談官還是告訴她必須等到明天男友來接她才能走,並且表示這已經是網開一面了。按照法律規定,她這種情形是可以要求監控72小時。
的確,根據《心理健康法》規定,根據送醫的不同情形,專科醫生有權在一定留院觀察期內,來評估病人精神狀況,以決定其是否需要繼續留院治療。
看到這裡,不難看出警察和醫院對精神病相關問題十分謹慎,對疑似有危險的精神病患更是倍加關注。
而在美國的校園裡,對類似精神問題的謹慎和關注會加倍。
校醫院如此謹慎,究竟是不是壞事?
在開頭說到的張同學的事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不能忽視,那就是——校醫院。
有人可能認為校醫院過于謹慎,當時張同學情緒激動,回答問題不恰當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
但是,美國的校醫院如此謹慎是有原因的,或者說有不得不這麼做的原因。
因為每一次的疏忽或者是「放過」,都有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2016年,就讀於賓大沃頓商學院的亞裔學生Olivia Kong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原因是擔心自己的一門課會被掛。
她在選擇自殺之前曾向學校的心理醫生求助,表達了自己的壓力,也透露了自殺傾向。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醫生當時給的答覆是「到急診室的花費很可能比辦喪禮的花費還低。」
她的父母表示,他們在她自殺前的周末去宿舍看過她,還給她送了餃子,但是萬萬沒想到,那會是最後一次見面。
Olivia Kong的父母
見過面的第二天,Olivia穿過了地鐵的黃線,在黑暗的隧道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得不說,在Olivia Kong事件中,校醫院的不作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如果校醫能夠正確看待她的問題,也許事件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什麼其他校醫院會如此嚴格地對待學生的精神問題。
尤其是在當下,壓力和焦慮在校園中比比皆是、隨處可見的情況下,學校和校醫院的稍不作為,就有可能放任學生滑向深淵。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Center for Collegiate Mental Health at Penn State)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了全美的10萬多名大學生,發現:一半以上的學生到校園診所就診時提到了焦慮問題,並視其為健康隱患。
這樣的數字,不得不引起校方的重視。
而對於留學生來說,這樣的精神壓力可能會翻倍。畢竟,除了學業和交際的壓力,留學生還要面對文化衝突,背井離鄉等額外壓力。
可想而知,留學生是多麼容易成為校園壓力與焦慮的高危人群。
耶魯大學(Yale)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發布了一項調查,顯示:45%的中國留學生報告稱自己有抑鬱症狀,29%的人表示自己有焦慮症狀。
所以,你身邊穿著人字拖短褲,成天一起嘻嘻哈哈的留學小夥伴們,也許正在面臨著巨大的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即使是那些前途金光閃閃的頂級名校生,也有他們自己的壓力。
留學生該如何正確面對負面情緒?
留學於哈佛的高雨莘就曾以中國留學生壓力的問題,向《紐約時報》說出心聲。
TA坦言,儘管留學八年,研究生的壓力還是讓TA在夜裡失眠。
因文化差異而感受到的孤立,用第二語言閱讀的沉重負荷,以及和遠在北京家人的距離都會突然讓TA喘不過氣。
除此之外,高額的學費也讓TA時常在焦慮:自己的成績是否配得上家長的付出。
相信高雨莘說到的壓力和焦慮,多多少少都在留學生的腦海裡出現過。很多時候,留學生情緒失控或者過於激動,也許都只是由於平時的負面情緒積攢到了一定程度。
然而,這並不能成為我們言行不當、甚至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藉口。
如何正確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從根源上避免「因情緒問題被送進精神病院」或是演變成更嚴重的後果,才是留學生小夥伴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Quora上一位從業32年的心理醫生,就在如何面對負面情緒方面給出了專業的建議。
他認為,難以控制的負面情緒一般包括憤怒,感到威脅,恐懼和焦慮。
應對憤怒時,要首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立馬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感興趣的方面。比如去看本書,聽音樂甚至是看向窗外的草地。任何能夠轉移注意力的行為都是有用的。
如果你感受到了威脅,首先要做的是要看清威脅的對象是什麼。如果受威脅的是你的重要目標、重要財產或者價值觀,立刻採取行動才是解決的唯一辦法。拖延或者逃避,只會延長負面情緒存在的時間,在最後關頭帶來無法解決的威脅感。
如果受威脅的只是你的觀點或者是次要目標,那就說明沒有實質性的威脅。最佳的方法就是逃出產生威脅的情景,或者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至於焦慮和恐懼,二者是很難區分的。「恐懼」更多的是一種原始反應,比如說背上有蟲或者對電梯這類密閉空間的恐懼。
而這類原始恐懼面對的最好方法就是「逃離」,因為原始恐懼很難在短時間內克服。
而焦慮的感覺是,「這裡可能有威脅,而這個威脅可能會讓我完蛋」。很大程度上,焦慮都產生於猜測。
面對焦慮時,首先要問自己,讓我產生焦慮的事情是否要求我採取行動,比如,想要老闆的加薪,準備面試這類情況。然後,問自己是否能承受最壞的結果。如果答案是「能」,就立馬去採取行動。
如果通過分析,產生焦慮的事件超過了自己的可控範圍,或者並不至關重要。那自己就要明白,焦慮是沒有任何用的,只有let it go才是最有利的決定。
其實總結一下,最重要的是要冷靜下來分析自己所面臨的處境與其重要性,再結合自己的能力來做最優化的選擇。其次,就是要培養關鍵時刻可以讓自己快樂的愛好,或者能夠適當地轉移注意力的目標。
最後,主頁君想說留學不易,留學生的「表面風光,背地心酸」往往是不為人知。
自己是保護自己不受負面情緒侵襲的最強武器,同時多與身邊的人溝通,構建自己可信任的人際圈以及清楚的知道自己該如何尋求專業幫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希望小夥伴們在外都可以度過一段充實而愉悅的留學時光。
Ref
https://mp.weixin.qq.com/s/meiw2xFMGW9sbha4lAQdtQ
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best-approach-to-dealing-with-negative-emotions
http://cs.mfa.gov.cn/gyls/lsgz/fwxx/t1654165.shtml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80523/wod-despair/
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50605/t05anxious/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71213/chinese-students-mental-health/
本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