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財閥指的是由家族企業發展起來,後形成的大集團和跨國公司。他們上可影響國家經濟甚至政治的走向,下也可對國民日常生活帶來方方面面的改變。不可否認的是,財閥已經成為韓國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年總產值可佔到國民經濟至少7成以上。
▲在大熱韓劇《愛的迫降》中,財閥千金的突然失蹤,一時間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強烈關注
後二戰時期,特別是經歷了韓戰之後的韓國,經濟社會受到重創,發展水平相當滯後;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韓國開始走上了經濟騰飛之路,從一個滿目瘡痍的殖民受害國,躍升至「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1996年,韓國以其強勢的經濟表現,加入了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9年最新數據顯示,韓國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11位,人均GDP更是突破了3萬美元大關,位居發達國家之列。
▲韓國從20世紀開始的經濟走勢圖
在這個國家實現蛻變的過程中,財閥的貢獻,可謂是難以忽略的。他們涉及的產業包括重工業、電子、航空、造船以及日用品等,可以說整個國家的產業體系中,無不存在著財閥資本的身影。久而久之,在這樣全覆蓋式的「經濟觸手」作用下,財閥成為了韓國經濟的「頂梁柱」。
▲2012年是韓國財閥經濟的一個鼎盛期,十大財團資產佔比可達到全國GDP的85%
幾十年的時間,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韓國的「進階之路」,是如何走得又快又好的?財閥在這其中,扮演著怎樣重要的角色?輿論對財閥褒貶不一的評價,辨證去看,他們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呢?
▲韓國「樂天世界」主題公園。美輪美奐的背後,是財閥資本運作的產物
一、嗷嗷待哺
雖然說財閥的壯大,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近數十年來國家發展的需求。但韓國歷史最悠久的企業、也是目前財閥之一的鬥山集團,在189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的半島正處於朝鮮王朝統治末期,因跟不上先進生產力的水平,大多數企業都遭遇了資金斷裂、技術落後和管理經驗不足等問題而倒閉。鬥山集團可以稱得上是動蕩時期的唯一「倖存者」。
▲鬥山集團是由最早的「樸承稷商店」不斷演化而來的,目前已經成為了涉及生活文化、重工業機械、情報流通等領域的大型集團
而在這個時期,朝鮮半島的命運,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1897年,在清朝敗北甲午戰爭之後,朝鮮王朝受到了日本方面的脅迫,要求解除與大清的藩屬關係,並更名為大韓帝國。之後,親日派成為了半島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不斷推動著「日韓合併」這一所謂具有雙贏意義的龐大計劃。
1910年8月,雙方最高領導人籤署了《日韓合併條約》,此舉象徵著朝鮮半島獨立國家的歷史中斷,正式進入到殖民統治的「日治時期」。
▲日據時期朝鮮半島的行政規劃圖。朝鮮總督府,是當時日本設置在半島的最高權力機關
日據時期,又是半島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在日本的統治之下,大量技術和資金瘋狂湧入,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原先發展的短板;但另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如此大力度扶持的背後,是資本力量無形的壓榨和操縱。朝鮮半島的本土企業,於是乎便陷入到這種增長與控制並存的兩難境地。他們在經營中始終保有自己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但在企業大方向的選擇上,總是受到日本資本力量的影響。
▲與日資有著親密關係的和信百貨,在日據時期被號稱是唯一一家能與三菱、立山黑部、三中井和平田等日本品牌競爭的本土百貨公司
時間來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標誌著朝鮮半島長達數十年的日韓合併時期結束;但即便這樣,也並不意味著這個民族的苦難將徹底解脫。因為東西方陣營分化、意識形態對立等原因,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以三八線為界,北邊是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南邊則是大韓民國。
▲同文同種,卻避免不了被分裂的命運
分裂的狀態,讓本來就經歷著黃金時期的產業發展,再次遭受重創:兩個國家的存在,導致資源協作整合能力大大降低,對重工業等支柱產業受挫巨大;而對立的情形,則使得國內市場內需水平快速下滑,貿易工商業停滯不前。這些對朝鮮或韓國來說,都是實際存在的痛點。
1950年,由於朝鮮方面以反擊的理由越過三八線,韓國隨即與朝鮮應戰。自此,前後歷時長達三年多的韓戰,正式爆發了。戰爭的進行,使得朝韓雙方的工業及工商業等產業發展再度面臨浩劫。
▲韓戰無論是給朝鮮還是韓國,都帶來了相當沉重的打擊
韓戰後籤署的停戰協議,暫時穩固了兩邊和平的社會環境。而此時的韓國,經濟成長活力呈現出了一個相當匱乏的狀態,GDP總量少得可憐,和當時的朝鮮稱得上是「難兄難弟」,不相伯仲。
▲韓國朝鮮近60年來的GDP變化趨勢。和我們現在一貫「韓強朝弱」的固有印象不同,兩國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間有過旗鼓相當的局面
當時的李承晚政府深刻意識到,若想改變這個窘迫的局面,首先必須重振工業,繼而進一步推動工商業等多產業的復興。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日本撤離半島之後,設備、技術和物資等生產必需品仍有大量留存,共計可佔到整個國家財富的30%左右。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寶貴的「殖民遺產」,政府決定與民間資本合作,發揮效益最大化。
相關部門對有意向承接「遺產」的私人部門進行統計,篩選出具有實力運作且願意支持政府的企業。之後,向他們提供政府專門的進口許可證、低息貸款等優惠措施,盡全力地化解他們的後顧之憂……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迅速崛起,這也是後來財閥最早的雛形。這樣特別的成長經歷,也使得他們與政府存在著十分緊密的合作關係。
這時候的財閥集團,大多是發展輕工業及初級化工業等技術要求較低的產業。後來,受限於國內市場的狹小,他們開始轉向探索外向型經濟的可能性,港口之於財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三星商會,是三星集團多元化布局前最早主打的品牌之一
著眼於亞太戰略的長遠目光,美國在二戰之後,對韓國經濟給予了強有力的馳援。針對出口到韓國的商品,美國曾採取了自動發放許可證、數量不加限制等鉅惠舉措,對關稅的徵收上也做出了十分友好的讓步。據統計,在20世紀60年代,因與政府間密切的關係,韓國資產前10名的財閥中,有9個都積極參與到進口貿易中,美國是當時最主要的貿易對象。
▲韓國如今的主要財閥大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成立的
自19世紀封建王朝末期開始,受到外來資本入侵以及反覆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韓國企業的發展歷程一直跌宕起伏;韓戰之後,和平的國內環境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讓部分企業的實力在同行業中迅速獨佔鰲頭。財閥的擴張之路,也才剛剛開始。
二、羽翼豐滿
韓國崛起進程中成長起來的財閥集團,有著自己相當鮮明的特色。在這種企業集團中,一般來說有一位權勢最大的領導者,全局統籌著各個子集團的業務。而在每個子集團中,核心部門大多由家族成員進行管理,選賢舉能。家族控制和多元化經營是財閥最主要的兩個特徵。
▲家大業大,LG集團各個部門對家族成員都有明確分工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是各大財閥迅速擴張和確立地位的時期。當時的韓國,在承接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轉型基礎;立足於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的目的,政府提出了發展重化工業、通信電子及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目標。不出預料的是,各大財閥集團基於與政府密切的關係和強大的財力,再一次獲得了這些「新風向」的投資良機。
▲韓國的造船業在馳名全球。訂單量前幾名的公司都是由財閥把控,這與當初政府下放權力給他們經營不無關係
政府與財閥的關係,貼切地形容,就像是「彼此互相成全」。財閥通過政府層面的政治權力,獲得各大領域的經營權;而政府又依託著財閥雄厚的實力,進一步做大做全更多的經濟部門。就是在這樣一種默契之下,韓國的經濟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蛻變,成為了20世紀後期名揚世界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據美國《財富》雜誌20世紀90年代初的統計數據,當時韓國進入全球500強的公司多達13家;而在全韓排名前30名的財閥中,平均每一個財閥旗下就有至少20個子公司,最大的5個財閥平均子公司數量更是達到42家。
▲三星帝國龐大的業務結構。曾有人如此調侃,韓國人一生逃不過三件事情,就是死亡、稅收和三星
20世紀90年代末爆發罕見性的亞洲金融危機,東亞、東南亞地區成為重災區,韓國更是成為受到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之一。這一輪的衝擊,讓韓國將發展的重心逐漸延伸向文化、旅遊以及影視音樂等第三產業,財閥資本家們這一次也當仁不讓地參與進來分一杯羹。
金融機構、主題樂園、星級酒店、免稅商店、娛樂公司等服務業主要商業形態,背後無不存在著財閥集團的大面積控股。財閥自此幾乎掌握了韓國第二、第三產業兩脈支柱,真正成為了決定國家未來走向的晴雨表。
▲還是以三星為例,它的業務範圍除了我們熟知的電子產業外,還囊括著證券、酒店、醫療、遊樂園等第三產業
三、是天使,也是魔鬼
在財閥力量的強力推動下,韓國在手機、造船、半導體等領域成就斐然,服務範圍遍布全球,具有世界性的權威地位。國內市場狹小的國情,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企業必須擁有政府背景,才能在行業內成為翹楚。
▲各國網速排名,韓國常年佔據頭把交椅
雖然財閥對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功勳卓著,但他們與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親近關係,時常對國家宏觀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尤其是壓榨著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以及無形地影響著一些政策制定的走向。
面對這樣的情況,韓國政府曾出臺過具有反壟斷性質的《公平競爭法》,並減少對市場的幹預,將關注重點轉向中小企業,以達到對財閥勢力一種相對制衡。但遺憾的是,由於國內市場已經趨於形成被財閥瓜分的形態,政府的這些措施並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壓製作用,財閥在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依然成色十足。
▲扶持中小企業也沒轍,十大財閥在近60個集團中的總資產佔比多達70%
9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財閥集團資產重組,也成為了政府十分擔憂的一點。當時的韓國在陷入到絕境之地時,無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緊急貸款,同時放寬外國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條件。
這致使當時很多財閥集團賣掉核心企業,股權被大量稀釋,家族不再是決定集團未來走向的第一「發言人」;而就國家層面而言,外資的大量進入意味著韓國經濟乃至政治的脆弱性將大大增強。
▲危機衝擊下的韓國只能以出賣「經濟主權」的形式放開外資的進入,這也為之後政治話語權的減弱埋下了隱患
商界和政界的頻繁來往,也導致了不少政商勾結的醜聞發生。樸正熙總統任內的軍人治國方針,法律千瘡百孔,利益交換問題嚴重;樸槿惠總統任內的親信幹政,賄賂傳聞致使政府公信力下滑……這些都還只是「政商曖昧」的冰山一角。而近些年來娛樂圈謎一樣頻發的自殺案件,更是將民眾對司法和財閥的輿論推上風口浪尖。
▲YG娛樂旗下藝人醜聞不斷,民眾向青瓦臺發起停止該公司藝人活動的請願書
韓國利用數十年的短暫光陰,成長為今日在多產業都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發達國家,背後財閥所起的推動作用,絕對不能夠忽視;雖然權力的膨脹讓他們時常不慎「越界」,但政府為了經濟社會的健康運轉,也不得不默認這樣的現狀。財閥之於韓國,是天使,亦是魔鬼。
▲財閥倒臺,國家堪憂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