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人口成長率與土地承載力的二律背反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臺「經建會」日前通過《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告,由於百年結婚潮及龍年生育率提高,人口負成長由預估的2023年延至2025年。臺「內政部長」李鴻源稍早指出大臺北地區人口快速增長,已超越土地承載力的極限。兩相對照,顯示臺灣地區出現人口成長率與土地承載力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年─1804年),在其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所提出的哲學概念,意指同一個現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雖各自成立卻又相互矛盾。《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肯定又否定,即為二律背反範例。俗話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則為二律背反最通俗的例子。

   在社會學上和人口學上,人口與社會結構形成的互連關係,衍生人口成長率與土地承載力(又稱人口承載力)之間微妙關係。人口成長率只是人口學的指標之一,其他指標還包括人口移動、人口分布、人口老化、性別比等等。土地承載力則為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某地區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亦即某地區的資源最多能供養多少人口。

   臺灣地區人口長期處於低度成長狀態;相對的,都會因人口自然成長與外來人口移入,致使人口不斷增長。就人口成長率而言,「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迄至今年6月底,全臺人口計23261747人,成長率拉高為0.4%,與5月比較增長0.08%,但自去年6月以來,成長率即徘徊於0.2%-0.3%。

   再觀諸總生育率,今年以來總生育率已跌破一人,降至0.94人,創下歷年來新低,更成為全球最低。人口一旦負成長,馬上激化人口老化問題,亦即65歲以上人口,佔全臺總人口比率增為14%,臺灣地區將邁入國際慣稱的高齡社會。

   高齡社會所呈現的嚴峻現象,就是生產力降低、受撫養人口增加,積累出老人醫療、照護與福利問題,形成財政難以負擔之重。然而,在人口成長趨緩乃至逼近零之際,都會人口總數卻持續增加,迄至6月底,北市、新北、臺中、臺南、高雄「五都」人口總計13918087人,佔全臺人口總數的59.83%。

   就此以觀,臺灣地區人口成長率雖已止跌回升,畢竟只是階段性的可喜現象,整體人口成長走勢仍處於令人憂心的下滑狀態。相對的,都會區人口的成長率卻遠高於非都會區,李鴻遠因而直指都會尤其是臺北市、新北市的土地承載力已然超越極限,除了失業率居高不下之外,勢將對應出現交通阻塞、水源短缺、遇雨則淹及高房價等嚴肅問題。

   所謂「臺北居大不易」,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實則隱含著全臺人口成長率低蕩與都會土地承載力超限的二律背反。全球已開發國家也難以提出精確統計,都會土地承載力究竟如何?但大多超載則為不爭的事實。臺灣地區人口政策與時俱進,獎助生育早已列為政策綱領,又將如何走出二律背反魔咒?

 

【中華日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疫情時代的二律背反
    文/李光鬥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十八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提出的哲學概念。二律背反主要是指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衝突。簡單來說二律背反是指兩個命題都以真命題為前提,使用正確的邏輯得出的「定律」卻彼此矛盾。
  • 疫後經濟學|疫情引發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的哲學概念。二律背反主要是指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衝突。簡單來說,二律背反是指兩個命題都以真命題為前提,使用正確的邏輯得出的「定律」卻彼此矛盾。
  • 微專題(二十七)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
    教材中環境承載力的定義是: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從承載的內容看,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這個人類活動包含三層意思:1.人口數量,2.在該數量下的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3.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
  • 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爾的邏輯學的建立之間的關係
    康德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指對同一個事物所形成的兩種學說,雖然邏輯上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康德的二律背反,特指下面四對命題:正命題一:宇宙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中有限。反命題一:宇宙在時間上沒有起點,在時間與空間中都是無限的。正命題二:宇宙是由獨立零散的單子組成的。反命題二:宇宙是一個整體,任何東西都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
  • 【備考乾貨】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都是什麼重要概念?
    單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包含各種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很顯然各種資源承載力所能供養的人口不盡相同,就像是木桶的許多木板,有長有短,但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是最短那塊木板,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
  • 知識點|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本知識點總結出自高中地理2019中圖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遷移與合理容量第三節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區域在資源環境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規模下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
  • 世界人口接近76億,它的承載力有上限嗎?最多能容納多少人?
    人多是個問題,人少同樣也是個問題,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正是由於人口太少、增長緩慢,甚至是處於負增長之中,所以導致發展乏力。人多了不行,人少了也不行,看來還得要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根據2020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現在世界人口已經達到了7585204179人,正在向76億衝刺,顯然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人口是處於不斷增加之中的。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相對於其他規模的城市,大城市受制於自然資源的影響相對較小,但自然資源仍是大城市承載力的一塊短板,尤其是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等。隨著大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生產消費的膨脹,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相應增加,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比重卻在逐漸降低。
  • 【探討】土地公有制終結了「歷史周期律」
    到了歷朝歷代的末期,常常是不到人口10%的地主卻掌握著90%的土地,廣大百姓不堪忍受衣食無著、流離失所,最後揭竿而起從而導致朝代的更替。因此,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重複著土地兼併—農民起義—改朝換代—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再兼併—農民再起義—朝廷再更替這樣一個「歷史周期律」。
  • 劉守英:我國臺灣地區土地徵收的做法與借鑑
    由於土地徵收牽涉面甚廣,臺灣地區其他一些重要法律法規,如《土地法》、《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都市計劃法》、《獎勵投資條例》及《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等均作為專門內容予以規範。由此也造成土地徵收的辦理程序與補償項目標準不一,紛爭不斷,既不利於用地取得,也不利於權利保護。為此,臺灣地區於2002年2月專門制定並施行《土地徵收條例》,以此作為土地徵收的基本法。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主要是研究我國西部西北地區)。這就是,當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積容不下這隻巨腳時,其上的城市、工廠就會失去平衡; 如果巨腳始終得不到一塊允許其發展的立足之地,那麼它所承載的人類文明將最終墜落、崩毀> 生態足跡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態足跡,二是生態承載力。
  • 臺灣地區人口分布
    臺灣地區人口分布 時間:2005-11-09 12:58   來源:   臺灣在 17 世紀中葉 (1650) ,漢人主要散布在港口,如安平一帶,廣大西部平原是平埔族人活動的原野。
  • 臺灣地區人口構成
    臺灣地區人口構成 2008年12月17日 20:59 來源:中國網 發表評論   臺灣也是個多民族地區
  • 臺灣地區反滲透法(一)
    ,對 2020 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及「立法委員」二合一選舉形成最後的助攻,民進黨黨團在「立法院」會期最後時刻,提請「反滲透法草案」的審議,並於 2019 年 11 月 29 日利用「立法院」多數席次的優勢,強行推動其徑付二讀。
  • 安介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胡兆量借鑑拉文斯坦法則,提出了適應於中國國情的新的移民法則,其中有經濟律——改善生活是遷移的主要原因;城鄉律——城市化過程中鄉村遷移率較高;性別率——整體男性多,局部女性多;年齡律——獨身青年多,舉家遷移少;距離率——遷移數量與距離成反比;遞補律——人口遷移圈層遞補現象;雙向律——正向遷移帶動軟弱的反向遷移;大城市律——大城市遷入人口比重大,吸引遷移距離遠。
  • 政策全文 |《畜禽糞汙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
    北極星固廢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近日,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畜禽糞汙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以更好地指導各地加快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優化調整畜牧業區域布局,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畜禽糞汙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
  • 我國臺灣地區土地徵收制度丨靜昇研析
    從臺灣地區歷來的土地徵收實踐來看,但凡只要涉及地區經濟的事業,皆可視為「國家」經濟政策。具體而言包括經濟開發區的設置,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等。除此之外,法律規定的一些徵收例外情形也可以歸為「國家」經濟政策範圍。
  • 中心城市引領發展正當時 如何提高承載力?
    省會城市經濟和人口的首位度在一個時期內逐步提高到15%左右,往往會較好地提高中心城市的實力,但如果首位度持續提高,對周邊小城市的帶動作用就比較小,省域經濟發展也會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比較好的模式是培育一個副中心城市。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表示,一個特定區域,城市比較密集,有一到幾個大都市,每個大都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一個都市圈。當都市圈和其他城市圈耦合,城市群就形成了。
  •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2020年10月16日 16: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北美智權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部事務管理部門統計,截至9月底,臺灣地區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數為負11250人。因此,如果在今年剩下的3個月中,臺灣的出生人口不能比死亡人口多出至少1萬人以上,2020年將是近70年以來,臺灣地區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
  • 中國「面積最大」的小鎮,堪比臺灣地區,人口不到幾千人
    作為民族種類多的一個國家,我國在人口實力方面也位於世界前端,整個國家的領土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無論哪個國家的領土面積都比較大,但由於生活的差異,我國歷來被分為許多大小地區,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 今天我們想知道的是中國美女多的新疆這個地區的城鎮,這個地區的整體面積可以說是中國「面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