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本類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地理小驛。公眾號每天將會更新內容,您的關注將是小驛成長的最大支持。
淺析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的區別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人口合理容量》一節中出現了內涵不同但又關係密切的三個概念: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在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試題中還經常看到環境人口容量一詞。對於這四個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簡單的分析。
教材中環境承載力的定義是: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從承載的內容看,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這個人類活動包含三層意思:1.人口數量,2.在該數量下的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3.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
單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包含各種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很顯然各種資源承載力所能供養的人口不盡相同,就像是木桶的許多木板,有長有短,但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是最短那塊木板,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所以從概念包含的內容的角度,環境承載力涉及廣於環境人口容量,它不僅包含環境人口容量(人口數量),還包括在該數量下的經濟活動的規模和該人口數量及經濟規模下產生的汙染這兩方面的內容。但只從人口數量的角度,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
教材對人口容量的定義是: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簡單的說某一地區的人口容量不僅受到環境的制約(環境承載力),還受到社會經濟(生產力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文化消費水平等)的影響。從狹義的角度,一般認為人口容量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簡稱。所以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人口容量是在綜合考慮環境承載力(最主要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地區開放程度、人口文化和消費水平等基礎上得出的某地區在滿足健康而不奢侈的生活條件下的最大人口數量。以水杯作一個簡單的比喻,人口容量是指整個水杯的容量,再多就會溢出,而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水杯三分之二的容量,這樣水不容易濺出。所以,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綜上所述,從可供養的人口數量的角度,它們存在這樣的關係:
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