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上海人口統計數據發布 人口規模:上海科學發展大考題

2020-12-12 上海政務

  最新統計,上海常住人口去年已達2380萬。一些專家指出,上海可承載的人口正在接近極限,並非危言聳聽。

  如何合理控制上海人口規模,成為一道考驗城市未來科學發展的大考題。

  「承載極限」有多少

  上海的人口最大承載量究竟有多少?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研究所所長鬱鴻勝說,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是個動態概念,包括兩方面:自然承載力,如土地、水、能源、處理汙染排放能力等;社會承載力,如公共服務能力、社會事業發展、教育醫療資源、安全體系等。

  學界通常以2015年上海人口達到2500萬人來開展預測研究。上海人口達到2500萬後,作為「水質型缺水」城市,供應城市飲用水的青草沙水庫必須進一步擴大;能源方面,在目前市外來電已佔2/3的基礎上還要增加,相應地,二氧化硫排放也會增加。

  土地是最大的瓶頸。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說,上海市域面積6340平方公裡,保留必需的綠地、林地和農業用地後,餘下2900平方公裡可用於城市及工業開發,目前已經開發使用了2800平方公裡。而且土地用途結構不盡合理,相比國際上其他超級大都市,工業用地太多,商業、公共設施、道路用地太少。

  社會承載力也已達到「臨界」。如軌道交通,按2500萬人測算,需從目前總裡程400多公裡增加到600—650公裡。學校、醫院、養老等設施的服務能力都已近極限。「公共服務能力會隨財政投入增長而增長,但相較於快速增長人口的巨大需求,增量速度會減緩,且並非沒有上限。」彭希哲說。

  那麼,上海到底可以容納多少人?不同研究方法有不同的預估,專家意見不一。通常區間是——在現有資源條件下2500萬—2800萬人。

  「城市病」已露端倪

  「如果上海人口超過極限,並不意味著無法生活。」彭希哲說,「但市民的幸福感會迅速稀釋,城市整體水準和宜居度急劇下降。」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公布的2011年數據,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東京,其次是新德裡、墨西哥城、紐約,上海位居第五。從國際經驗看,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超大城市由於人口流動無序,「城市病」已經積重難返:貧民窟遍布、犯罪率居高不下、生存環境惡化,同時背負巨大的人口包袱和公共服務壓力,城市布局失調,經濟發展止步不前。

  專家指出,毋庸諱言,上海已經顯露了「城市病」的些許症狀。近年來,市民反映集中的看病難、入託難、養老難,根源之一在於人口規模急劇增長,資源相對供應不足。如上海醫療服務總量近年來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億人次,而醫務人員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加,醫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

  作為「城市病」的典型體現,交通擁堵,空氣汙染都令人關注。

  華東師大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丁金宏說,市民感覺的這些「城市病」症狀,事實上提示著上海實際人口可能已經逼近了承載極限。如不加控制「順其自然」,「城市病」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大規模爆發。

  新「二元結構」需重視

  近10年上海戶籍人口平均每年增長7萬人左右,包括自然出生、遷入、就業落戶以及引入人才等。同時,外來常住人口每年增長50萬—70萬人,多的年份更達100萬人。「以外來人口流入為主的機械增長高於自然增長10倍。」鬱鴻勝說。

  顯然,合理控制上海人口規模,需要合理控制外來人口過快增長。但這是國際公認的兩難。

  農村人口、小城鎮人口選擇遷往上海等發達地區,是其基本權利。專家特別指出,上海本身就是個移民城市,城市文化海納百川。

  但大量外來人口流入,事實上很大部分並沒有享受到戶籍人口擁有教育、醫療、就業諸方面的公共福利,住房、養老條件與戶籍人口有較大差距。久而久之,新的「二元對立」將日益尖銳,在戶籍與非戶籍人口間形成鴻溝,可能引發大量社會問題。

  「以業控人」最有效

  專家共識: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必須採取行政手段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策略。首先是主動預期人口增長態勢和規模,實施前瞻性的城市規劃。如建設郊區新城,不能只考慮劃撥多少土地、引進多少企業、帶來多少產值,而需對人口與產業的比例有明確的預判。「動遷多少人、外來多少人,勞動、養老、教育人口佔比,再以人口基數為依據配套資源和公共服務設施。避免目前上海郊區一些新城一方面佔用大量資源,一方面又因為配套不足,入夜後就成為『死城』的現象重演。」鬱鴻勝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過去城市規劃中沒有減災防災內容,如今加上去了,發揮了重大作用。同理,人口調控在城市總體規劃中也不可或缺。」

  產業結構調整是人口調控的最佳手段,即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彭希哲介紹,目前上海產業工人中60%是外來人口。「外來務工人員跟著產業走。如富士康遷址,廣東深圳一下子減少了40萬人。」

  「以業控人」,在產生人口增速趨緩效應同時,也能進一步優化上海的人口素質結構。「上海加快發展9大高新產業,吸引高端人才來滬,可改變目前城市整體人口受教育年限偏低的狀況。」

  但專家也提醒,調整產業結構不能操之過急,在低端產業仍有發展空間、就業壓力仍然巨大的背景下,不宜「疾風驟雨」。「產業結構調整是個緩慢的變化過程,政府管理部門當堅定不移,妥善推進。」丁金宏說。

  不妨探索「大進大出」

  專家強調,上海要適當控制人口規模,同時也要保有一定人口規模。根據市計生委發布的研究報告,本市戶籍勞動適齡人口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將以每10年約減少100萬人的速度下降,到2018年降為770萬人,2028年為650萬人。保持人口適度規模和較高質量的人口集聚,是上海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

  「解決人口問題,不能就上海而言上海。」彭希哲說。一方面,「全國一盤棋」,在發展中縮小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引導流動人口回流。據了解,目前長三角地區已有人口回流跡象,上海的外來人口流入速度也在減慢。

  另一方面,應讓流動成為「雙向」,探索建立「大進大出」的格局。如紐約,每年有30%的人口處於流動狀態。年輕人從各地(包括國外)擁來,滿懷對成功的希望,同時又有大量老人或認為已經足夠成功的人,為了更舒適的生活離開。這使得紐約多年來始終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可有條件地探索發展異地養老。彭希哲建議,由上海政府投入,在周邊地區建設若干大型養老基地,配套優質醫療資源,解決醫保異地結算問題,開通定期班車方便探望。可一舉兩得,老人能獲得良好的養老質量,還能帶動外來人口流出。「上海目前60萬外來鐘點工,有40萬專門照顧老人。如果老人異地養老,配套人員連帶隨遷子女也會相應流動。」

  專家坦言,異地養老執行不易。但如果囿於傳統觀念,認為上海的財政收入只能用於上海,上海人只能在上海生活,將會陷入惡性循環。而如果探索成功,大批老人願意到周邊養老,老齡化壓力將大大減輕,城市變得「重新年輕起來」。社會充滿活力,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有更多財政收入可投入養老基地,形成最佳的良性循環。

  (來源:解放日報 選稿:楊洋)

相關焦點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美國從1910年開始逐漸形成基於都市區(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的人口統計(最小規模為5萬人以上)。1910-2015年,美國都市區人口比重從28.4%增至85.6%;其中,100萬人以上都市區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1950年的29.4%增至2015年的56.0%,500萬人以上都市區的人口比重從12.2%增至25.1%,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的趨勢明顯。
  • 人口普查:上海16區常住人口一覽!
    2019年上海GDP總量達到38155.32億元,人均GDP達到15.73萬元,區域經濟發達,社會發展水平堪比發達國家。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常住人口規模在市一級中僅次於重慶,高於北京,是一個面積小市、經濟大市、人口大市。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2.3 北京上海未來人口增長仍有較大潛力2.4 人口密度比較:北京上海人口增長仍有較大空間3 交通擁堵、環境汙染、資源約束與人口規模3.1 交通擁堵與人口規模3.2 環境汙染與人口規模3.3 水資源約束與人口規模4 北京上海人口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4.1 人口老齡化嚴重4.2
  • 2018人口公布:最新全國31省市人口數量統計排行榜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庫的最新數據顯示(近期公布人口數據),我國2018年全國人口數量為13億9008萬人,具體各省市的一個人口分布和排名情況如下:  表中不僅僅列出了2018年我國各省市最新統計的人口數量的一個分布排行,還列出了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作為參考。
  • 你能找到人口數據嗎?(數據開放之紐約vs倫敦vs上海)
    而從數據角度,我們也會從蕭何對於秦王朝所記錄的社會資料的興趣做多一層的解讀。因為這些基本的人口、地理、經濟資料其實就是最早意義上的大數據。為什麼掌握這些數據對於蕭何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大數據即可量化的信息,而掌握重要且全面的信息即掌握權力。
  • 深圳到底有多少人口?深圳市人口統計研究報告
    人口統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戶籍人口還好說,流動人口基本上靠估算。即便是10年一次的普查,也只能勾勒出「常住人口」的輪廓。廣東、北京、上海是人口統計最困難的地方,因為人口變動太過頻繁,而且北上廣深擁有巨量的、經常性的「訪客人口」,讓統計變得更為複雜。
  • 塞發布2019年人口統計數據
    根據塞新聞辦公室11月30日發布公報,公布2019年有關人口統計數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塞政府控制區人口總數估計為88.8萬,較2018年底增長1.4%。塞2019年出生率為10.8‰,死亡率為7.1‰,嬰兒死亡率為2.6‰。人均壽命男性為80.1,女性為84.2歲。
  • 31省份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中西部人口大省普遍較低
    以安徽為例,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此後連年回流。 ][ 類似武漢、成都這樣的大城市,當前與東部沿海大城市的差距比較小,整體發展層次比較高,就業機會也多,對人才比較有吸引力,甚至吸引了不少在北上廣深工作的人回流。
  • 「人口爭奪戰」風起雲湧 膠東一體化發展或為青島破局
    隨著人口進入存量時代且特徵越來越明顯,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城市未來的競爭力將不再體現為做大經濟規模、招商引資,而是體現在人口吸附力上。各個城市 「搶人口」,搶的其實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為了最大消除人口因素未來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各城市間未雨綢繆「搶人口」,顯然比「搶人才」具有了更多的戰略意義。
  • 最新中國單身人口統計:中國面臨第4次單身潮
    《2014 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鑑》和《2014 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20 歲至59歲年齡段單身人口總數為 1.7 億人,其中男性為 1.04 億人,佔比 59.6%,女性為 0.7 億人,佔比 40.4%。男性比女性多近3500萬人,未來此差異將不會改變。
  • 「人口爭奪戰」風起雲湧!膠東一體化發展或為青島破局
    隨著人口進入存量時代且特徵越來越明顯,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城市未來的競爭力將不再體現為做大經濟規模、招商引資,而是體現在人口吸附力上。各個城市 「搶人口」,搶的其實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為了最大消除人口因素未來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各城市間未雨綢繆「搶人口」,顯然比「搶人才」具有了更多的戰略意義。
  • 要撐起青島的雄心與未來,必須快速擴大人口規模!
    人口問題始終是一個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口的競爭。在討論一個城市時,提到最多的是GDP,其次就是人口。人口大市,也是經濟強市。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有16個人口過千萬的城市,其中有11個GDP萬億之城——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廣州、深圳、武漢、蘇州、杭州、鄭州,一個準萬億城市——西安。
  • 要撐起青島的雄心與未來,必須快速擴大人口規模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有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正是因為「大」,讓我們有條件實現規模效應。這其中既有重慶、北京、上海這樣老牌人口大市,而更多的是像鄭州、西安這樣的後起之秀。有三個指標可以衡量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第一個是戶籍人口。戶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已在其經常居住地的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第二個指標是常住人口。
  • 2000-2020年100米解析度中國人口統計數據分享丨城市數據派
    對於人口的數量、特徵和位置的了解,是政策分析和科學發展的基礎。但是,傳統的人口數據源通常已經過時,並且粒度較低。現在由 Worldpop 項目提供新的數據來源和最新的分析方法,最終提供了高解析度的數據。
  • 每6個人就有1個流動人口 如何減少人口「候鳥式」遷徙?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20個省份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數據發現,長江中遊、西南、河南等地人口密集,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廣東、浙江、上海、京津則是主要的人口流入地。需要說明的是,這20個省份涵蓋了中西部一些主要的人口大省和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其中,山東與遼寧均為2017年數據,河北為2015年數據。
  • 解讀丨2019年常住人口數據出爐 人口流動與房企布局「步伐一致」
    來源:和訊房產近日,31省份均公布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常住人口數據出爐。數據顯示,廣東、山東兩省2019年常住人口均過億。廣東以1.1521億常住人口位居全國首位,山東1.007億常住人口緊隨其後,河南以9640萬常住人口名列第三。
  • 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 促進新時代人口均衡發展(光輝的歷程 深刻的...
    當年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十一位,但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GDP在有統計數據的13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倒數第四位,人口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鄧小平同志把控制人口增長與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目標緊緊聯繫在一起。他指出:「我們的人口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大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儘快把經濟增長搞上去,把人口增長降下來,成為全黨全國的共識。「計劃生育」有關內容先後寫入1978年、1982年憲法。
  • 華山醫院西院一半以上出院病人為非上海本地人口,這一數據意味著...
    原標題: 華山醫院西院一半以上出院病人為非上海本地人口,這一數據意味著什麼?  背靠長三角地區3億人口的龐大需求和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兩大產業板塊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上海市印發的《關於加快虹橋商務區建設 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是他們做大做強的「定星盤」,為今後的快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 2020十大人口淨流入城市排行榜公布!_中國網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相關數據以及部分城市的統計公報,對42個重點城市的人口淨流入情況進行了梳理,當前人口淨流入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和杭州,全部來自三個經濟圈
  • 《上海科技報》華東理工大學發布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2020)
    11月16日,上海高校智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何雪松教授和吳開澤副教授領銜的智庫重點研究項目「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在華東理工大學發布「新時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暨百強榜(2020)」,這是華東理工大學第三次公開發布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課題組後續還將推出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專題報告等系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