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佳
通過對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的探討,可得出如下結論。
1、人口密度必須符合國情民意。
人口密度過低不僅會增加城市開發成本,造成土地資源高消費、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閒置與缺乏並存、市民出行距離遠、上下班途中疲於奔命以及學、購、醫、娛不便,更會引發社會效率低、商務成本高、人才流失、百業凋零、經濟發展後勁衰竭、綜合競爭力滑坡、市民幸福指數下降等新城市病。
人口密度過高則會超越城市生態和經濟資源的承載力,導致土地和住房供需失衡、交通擁堵和生態環境惡化。
2、中國城市應保持合理的人口高密度。
住建部《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布的該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總面積是56225.4平方公裡。
到2035年,我國人口有可能增長至15億,全國城市建成區人口佔比若能達到70%,其總量將是10.5億人。
如果建成區平均人口密度能遞增至2萬人/平方公裡,全國城市建成區總用地52500平方公裡,城鎮化開發面臨的土地資源短缺難題就會煙消雲散。
3、創新是打造人口高密度城市的唯一利器。
要想實現全國城市建成區平均人口密度2萬人/平方公裡的奮鬥目標,就必須大力推行和全面落實「確保城市建成區藍綠空間50%高佔比」,開發「路房合一、建築物底層架空、暢行路網新工藝」,創建「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三分離』道路新格局」,構築「有償停車、有序停車以及高效節地型入庫停車新模式」等創新舉措。
上述新舉措和新設想在開發、建設以及管理層面,已無任何技術障礙。
一旦城市人、房、路、藍、綠爭地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剩下的困惑就是2萬人/平方公裡的城市建成區究竟能有多大的車容量?
對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論證。
一看車輛擁有量。
城市機動車是市民出行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城市今後應推行「公交車+自行車+步行」或「軌交+公交車+自行車+步行」的交通出行模式。
我認為,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智能汽車全面顛覆和替代傳統汽車運行模式的趨勢已不可阻擋。除了少數城市可推行「軌交+智能車+自行車+步行」外,絕大多數城市應推行「智能車+自行車+步行」模式。其中,智能車除大型客車外,還應包括中客和佔比最高的小汽車。
小汽車具有門到門服務的獨特優勢,更是拉動內需和促進經濟上行的重要引擎,中國只要能通盤破解新能源汽車標準化、智能技術商業化以及道路交通暢行化等難題,強力提升和徹底解放城市路網的通行能力,小汽車的發展就不應遭捆綁和受壓制。
當然,智能化汽車的崛起,將意味著高使用成本、低利用率以及維護保養「費時+費力+低效」的私家車的全面退卻,取而代之的將是運行成本更低、便捷度更高以及人性化服務功能更強的共享智能車。屆時,城市汽車擁有量只需保持在20輛/百人的水平線上,也就是建成區平均擁有4000輛/平方公裡汽車,就能滿足市民安全、舒適、快捷出行的需要。
二看道路承載力。
任何機動車都不可能24小時緊運行。如果每輛車平均每天在該城市道路上行駛6小時,那麼建成區運行車輛將達1000輛/平方公裡。
當然,城市車輛運行客觀上會存在著一個峰谷差,此外建成區車流「進大於出」也是一種多發現象。在這裡,不妨將城市建成區道路運行車輛設定為2000輛/平方公裡,然後再評估其是否超出了建成區道路的承載力?
中國城市道路面積率如果能達到20%(理想的是20-30%)的正常水平,按照每輛車平均行駛面積80平方米來測算,每平方公裡建成區可行駛2500輛。顯然,這是在建成區道路的承載範圍之內。
再退一步說,假設是4000輛汽車全部都湧上了馬路,每輛車仍有50平方米的行駛面積。如果城市建成區構築的是無擁堵源的暢行路網,那麼車輛依然能保持緩行,道路也不會擁堵。一旦一部分車輛入庫或駛離車流密集路段,瞬間的交通高峰即可平息。
三看車輛停留方式。
建成區車流量的特徵往往是進大於出,故可按1:1.5比例配置停車位,建成區車位數為6000輛/平方公裡。若按平均每輛車需佔庫容25平方米測算,車庫總面積為150000平方米/平方公裡。
如果建成區是清一色的地下車庫。那麼,大規模開發深部地下空間不僅會造成地下生態環境的失衡,更會因造價過高、投資回收周期過長以及車主經濟負擔過重,而導致城市財政難以承受和民間投資望而卻步。
其實,城市建築的2-4層是最為理想的車庫載體。若能轉變思路,讓城市適度向上發展,困擾我們多年的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一般來說,2萬人/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至少應擁有200-250萬平方米的建築,車庫面積佔比6-7.5%,其建安成本為2000元/平方米,僅僅是深部地下車庫的一個零頭。同時,更可省去大量照明、通風和維護費用。
當然,建築物的淺層地下空間仍可作為城市停車庫的候選地,底層架空建築的地面空間更是大型車輛的最佳棲息場所。此外,城市地面空間還應規劃開發一批可隨時根據車流需要快速組裝和拆卸的立體停車場。
這樣建成區車位數就可擴充至8000輛/平方公裡,從而更能展現出中國城市「有償停車」「有序停車」和「低成本入庫停車」的新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