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宰相制到四輔官制,細細品,領悟朱元璋的三大本性

2021-01-09 四木讀史

前言

古人云,人心莫測,這是考慮到了人的複雜性。但是,如果不測則更加不識人心,也就看不清這個具體人物的真正面目。在四木看來,要想了解某個人就必須得測,而這個測量工具就是其一生中相對重要的一些所作所為。

朱元璋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位毀譽參半的帝王,主要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他的認識依舊不夠清晰也不夠充分。因此,仍然需要後來人予以分析和探索。這就是四木作就本文的契機,也是本文存在的一些意義。

古代社會宰相制的產生及其發展

宰相制是古代社會的一項重要體制。提到宰相,不少目不識丁的老漢也能說出一二,甚至很多人都能對不少宰相耳熟能詳。每當有人提到李斯、蕭何、房玄齡、魏徵、王安石、寇準等名相的時候,似乎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

其實,宰相制度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它最初是由商、周時期的家臣來擔任的。

戰國之後各國才普遍建立「宰相」制度,只不過當時每個國家對宰相這一名稱叫法各異。例如楚國稱「令尹」,宋國稱「大尹」,吳國稱「太宰」,齊國稱「相」,秦國的商鞅先被稱為左庶長,後又升為大良造。

大良造商鞅

秦統一六國之後分設左中右丞相,鞏固了統一的同時也加強了皇權。漢承秦制,設立左右丞相。

隋至唐初期,三省制仍為定製,但是到了中唐之後宰相的權力受到節度使、館職(翰林學士)、宦官等的制約。

宋代宰相制度雖然受到牽制,但是總體上看還是得以保存下來。元代以中書省總理政務,統轄六部,以中書令,左右丞相、平章事為宰相,處理機務。

宰相制的廢除與四輔官制度的建立

其實,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是也是按照元制也建立了左右丞相制度。當時的宰相有李善長、徐達、胡惟庸、汪廣洋和楊憲。但是,這五位宰相只有徐達得以善終。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謀反為由,將其伏誅,並永久性地廢除了宰相一職。自此,從秦王朝(公元前221年)統一開始算起到朱元璋廢除為止,持續了一千六百餘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告終。

宰相胡惟庸

關於胡惟庸案,很多學者都已經做過相關論證:朱元璋殺胡惟庸是假,而他的真正意圖是廢除威脅皇權的相權是真。

宰相制廢除之後,所有工作只能靠朱元璋一人承擔。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記載了朱元璋的工作狀態:

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計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換算下來,也就是說,他每天需要看二百多份奏章,處理四百多件政事。夏燮也曾在其《明通鑑》裡記載了朱元璋自己工作狀態的原話:

朕代天理物,日總萬幾,豈能一一周偏。苟政事有失宜,豈唯一民之害,將為天下人之害;豈唯一身之憂,將為四海之憂。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四輔官制度的建立被提上了日程。朱元璋在廢相半年之後,就告太廟,諭示全國,設置了四輔官。

從宰相制到四輔官制度的轉變,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制度轉變,也是朱元璋個人政治生涯的一次重要決定。

在四木看來,任何人所作出的重大決定都是其人性的投射與聚焦。正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為人本性。這得從宰相制與四輔官制度的區別說起。

宰相制與四輔官制度的不同

從宰相與四輔官的品級來看,眾所周知,宰相位居百官之首,而四輔官只是正三品頭銜。顯然,宰相的品級遠遠高於四輔官。

我們可以猜想,朱元璋之所以放棄丞相選擇四輔官,肯定是考慮到了位於百官之首的丞相,手握重權,稍有不慎,就可能對自己的君主之位造成威脅,而身居三品官的四輔官絕對沒有可以與君權相抗衡的權力。

劉基劇照

從宰相與四輔官的選拔來看,因為宰相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所以歷朝各代君主們對宰相的選拔都是慎之又慎的。明初亦然,誠如謀臣劉基所言易相「是如易木,須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朱元璋肯定明白,所以才先後與劉基密議過李善長、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以及劉基本人的任相問題。

四輔官就不一樣了,雖然朱元璋也曾告太廟,諭示全國,但是四輔官僅僅是他在全國挑選的一些學問賅博,德行敦厚、善屬文,勤謹好學、精通經籍的老儒。國家要事,這樣選拔官員,他可能只是對他自己負責,而沒有對全國老百姓負責。以致四輔官制不久就因為行不通而遭到廢除。

從宰相與四輔官的職責來看,宰相負責的是全國重要的政治事務,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榮辱興衰。而四輔官所做的工作在《明太祖實錄》這樣記載:

命吏部,凡郡縣所舉諸科賢才至京者,日引至端門廡下,令四輔官、諫院官與之論議,以觀其才能。命刑官聽兩造之辭,果有罪驗,正以五刑。議定,然後入奏。既奏,錄其所被之旨,送四輔官、諫院官,給事中覆核,無異,然後覆奏行之。有疑漱,則四輔官封駁之。

很明顯,四輔官其實並未擔任一些要職,只是用來協助皇帝覆核人事、司法之類的工作。這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的品級和職權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的本性推斷

經過上文分析,我們可以推斷朱元璋的以下本性。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膽識過人、不畏傳統。挑戰傳統是很多人怯於行事的,傳統越悠久,威嚴越大,越顯得不可動搖。自秦以來延續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根基不可謂不厚,影響不可謂不深,但是,朱元璋卻敢於進行廢除,足見其膽識過人。

朱元璋劇照

其次,我們還得承認,朱元璋的心思甚密、老謀深算。建明之初,朱元璋考慮到國家尚未安定,繼承元代丞相制度,但是國家一步步穩定之後,便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因為,廢除宰相制其實並非他的臨時起意,而是一步步完成的。

1376年,他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1378年他令六部及所屬各司嗣後「奏事毋關白中書省。」1379年他以「佔城入貢,胡惟庸不以聞」為由,點燃了廢除宰相制的導火線。

另外,在廢相之後,對於四輔官的選拔、品級劃分與職責劃分都考慮得恰到好處,使得四輔官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內。這是多麼心思甚密而又老謀深算呢?

再次,我們還得承認朱元璋的唯利是圖與自私自利。朱元璋之所以廢除宰相制,並非為了整個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不然在這之後的內閣制也就不可能登上歷史舞臺。他考慮的也並非天下百姓的幸福安康,他考慮的僅僅是想要死死地攥住自己的權力。

他推行四輔官制度,也並非讓這些官員們掌握重權,分擔要任,而是做自己的下手,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勝任輔政的職責,重要的是他們不能威脅到自己的君權,重要的是一切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真是的朱元璋是一個膽識過人,敢於挑戰傳統的人;也是一個心思甚密,能深謀有遠慮的人,還是一個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人。

(本為一家之言,四木拋磚,無他,只為引玉耳!)

相關焦點

  • 古代宰相制度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朱元璋真的廢除了宰相制度嗎
    戰國時,中央集權官僚體系逐漸形成,各大國普遍建立宰相制,例如魏、韓、趙的「相邦」,楚國的「令尹」,秦國的「大庶長、大良造」。 漢承秦制,延續了丞相的設置,不過在漢初時丞相只是作為相國的助手出現的,而到漢武帝時期,於內廷設尚書臺,此後政務逐漸轉為內廷。這一時期,相國、丞相、尚書令其實都是宰相。 隋朝時期的三省製成為定製,三省的最高長官,即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只是這個級別的?比宰相更高級別的官是什麼官?
    歡迎來到小天講古今,有人問,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唐朝的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都是官位的合稱。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本來是宮裡的職位,隋朝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開始由官職轉為和尚書一樣的行政職務,成了朝官。
  • 宰相說:皇上英明神武推翻了元朝!來看明太祖朱元璋對此怎麼說?
    明太祖朱元璋君臣接到如此激動人心的戰報,當然都非常高興。中書省(行政院)將這個戰報添油加醋、無限拔高后,發到全國各地,以示普天同慶,也算是為洪武皇帝朱元璋歌功頌德。朱元璋看了中書省修改的戰報後,相當生氣,認為這份文誇大其詞,自我吹噓,很是不妥,於是把宰相叫來訓話:「你作為宰相,應當效法古代名臣,輔助皇帝成為聖賢之君,怎麼反而學習那些不上檔次的刀筆小吏誇誇其談,不辨是非,並且惡意詆毀元朝?你這不是給我抹黑嗎?你這樣寫讓我這張英俊威武的臉往哪擱?我跟你說,元朝雖然是夷狄,但它畢竟真真切切地主政中國將近百年,我們的父母都是元朝人。
  •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演變軌述跡是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初朱元璋廢除為止。(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機構採用三公九卿制。三公為示相、太時、御史大夫。承相是百官之長,」拿示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承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察。
  • 部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材「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啟發式教學
    本單元共包括八課內容,其中《明朝的統治》一課內容主要由「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四個子目組成,這四子目內容之間是有內在聯繫的。想一想,到隋唐時期,又實行什麼制度解決這一問題的?學生:三省六部制。
  • 朱元璋造就了飲茶方式巨變——從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一、宋代貴氣十足的吃茶宋代茶制為團茶,也就是將茶壓成餅狀,團茶中最名貴的是龍團鳳餅。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載:「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宋徽宗也說:「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茶餅是當時文人士大夫之間相互贈送的文雅之禮。
  • 劉伯溫的悲催人生:表面看,似在意料之外,細細品,自在情理之中
    引言說到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臣,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諸葛亮,第二時間想到的可能要數劉伯溫了。朱元璋統一江南期間,劉伯溫曾經給他指明了先進攻陳友諒後進攻張士誠的作戰路線,而且曾在鄱陽湖大戰的時候搭救過朱元璋的性命,即使到了北伐中原的時候也是「帷幄奇謀,中原大大計,往往屬基。」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從爵位上劉伯溫只是被封為了「誠意」伯。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
    狄仁傑在唐代武則天在任時期,是唐朝的宰相,大家一定以為在一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但是按照唐代的規矩來看,只是一個三品的官,那既然宰相都是三品的官職,那一品官職和二品官職都是什麼職位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探究唐代官職的分類。小編先是給大家做一個科普。以唐代為例,官職一共分為九個品級,一共30個級,那麼最小的就是九品芝麻官,而最大的官則是一品。
  •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
    而得益於古裝影視劇的熱播,「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  曹丞相  何為 丞相?丞相,作為中國古代的官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
  • 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誰呢?
    因為宰相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所以問題來了,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誰是一品、二品呢?一首先,在唐朝這一歷史階段,官職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就九品官職來說,自然是最小的官職的,而一品大員,則官職品級上力壓眾人。
  • 劉伯溫為何不能做宰相?朱元璋為何只封他誠意伯?李善長笑得太早
    導語:劉伯溫堪稱幫助朱元璋建國的第一軍師,也是公認的聰明人,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可是為什麼劉伯溫偏偏做不成大明王朝的宰相呢?不管宰相做不成,就連爵位,劉伯溫都是比較低的,連個侯爵都混不到,朱元璋只給了他一個誠意伯。
  • 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從兩漢開始,皇帝們就發現,宰相們擁有的權力太大了,嚴重影響到了皇帝的權威。於是漢武帝設置了中朝以分權,讓大將軍大司馬成為實際的決策者;到了東漢,光武帝將實際政務權力改到尚書臺,而將三公設置成為虛銜。所以,皇權削弱相權的方式就是,高位者虛職化,而低階官職實權化。
  • 劉羅鍋為啥是宰相不是丞相?宰相與丞相,我們不少人都想錯了
    到秦漢時期,丞相就變成了一種官職,相國是對其的尊稱。我們討論古代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提到君權與相權間的爭鬥,相權的「相」指的是宰相而非丞相。手握相權便是宰相。也就是說宰相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西周時期,「宰」處理國君政務,「相」輔佐天子,後來就把宰相放到一起稱呼。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清朝沒有宰相制度,劉墉為什麼叫「宰相劉羅鍋」?
    那麼,「宰相劉羅鍋」未任過宰相,這一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提到宰相,我們就不得不簡單了解一下古代的宰相制度了。在封建社會裡,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朝廷中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官員中職位最高的。西漢宰相陳平曾說過:「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 唐朝宰相才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什麼官職?
    我們知道宰相通常指朝廷裡面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朝廷裡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按著這個思維去看唐代的官職,宰相才是區區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官職是什麼呢?今天芒果菌就來細說一下唐代宰相為什麼才三品唐代官職在唐朝,官員是分成九品三十級的,最低的官員就是九品官,因此會有九品芝麻官的說法,而且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極大程度的分權,避免有某個人的權勢過大,威脅到皇帝的地位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對後來: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專制與集權;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角度與方法(3)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郡國並行制(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下設六部,負責執行政令三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沿革: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宰相)等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執掌中央最高行政權,下設六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後不久廢除中書省
  • 唐代宰相是三品官,一品、二品是什麼官?明清時期就沒有一品官?
    其長官為中書令與侍中,行宰相職。尚書省統領六部,為執行機構,不屬於宰相。唐朝的宰相職務的一般都是二品,一品的都給予功勞很大,地位很高的大臣,但他們的職位都已經有職無權了。宋朝的官制承襲唐朝,但宰相職務上的官員很少有正職的,多為副職,級別為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