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冷潮溼的巴蜀大地,川渝人民最愛的是火鍋。
傳說火鍋可以涮天下。
在北國都市哈爾濱,冰城人民鍾情燉菜,燉菜中的佼佼者是大鍋燉。
如果說火鍋可以涮天下,哈爾濱的大鍋燉裡,就能燉下整個人間——當然要排除《羞羞的鐵拳》中的馬麗,鐵鍋燉自己這事兒,哈爾濱的大鐵鍋還是不夠大,哈爾濱人也沒法那麼飆,所以整不了。
得莫利燉魚、鐵鍋靠大鵝、魚羊一鍋鮮、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鯰魚燉茄子……每一道名聲在外的燉菜,既是外地人為哈爾濱美食貼的標籤,也是也哈爾濱人賊愛的硬菜。
燉菜之神奇與美妙,在於看似簡單與隨意,實際上卻暗藏玄機,藏著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小細膩,也正是這份細膩,才使鐵鍋燉的味道如此美好,美好到吃遍了山珍海味的康熙皇帝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清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玄燁抗擊沙俄入侵中國東北,率軍抵達黑龍江,在黑龍江,康熙吃到了百姓現場燒鍋壘灶燉的江魚,康熙吃完,連連拍手叫好,康熙吃遍了山珍海味,還會對鐵鍋燉江魚豎起大拇指,可見黑龍江的鐵鍋燉得是多好吃。
一道美味的鐵鍋燉江魚,絕不是看上去的隨意亂燉亂煮,從選材到火候,每一步都要細緻、到位。
魚,最好是江魚,大自然裡自然長成的江魚,同時必須是鮮活的。
冰凍的、隔夜的,都不配下鍋。
食客親自挑選鍾意的一尾,確認魚的活潑與倔強,才會拿到後廚,由快手快腳的師傅收拾停當。
大塊的豆腐、白菜、粉條也直接扔進去,蓋上木製大鍋蓋。只消二三十分鐘,哈爾濱的大鐵鍋,就能讓那條活蹦亂跳的江魚涅槃重生。
服務員掀開鍋蓋那刻,就是食客品嘗美味之時。
時間和火候,也很重要。
所以食客圍坐在鐵鍋邊等待時,服務員總是時不時地過來瞄兩眼,瞄灶臺裡的柴禾夠不夠勁,火苗是否恰到好處。
鐵鍋燉最能反應東北人在天寒地凍的生存智慧。
大鐵鍋連著大火炕,鐵鍋下的柴禾既能燒熟美味的食物,還能跟火炕一起,把溫暖帶給整個房屋,使人可以在溫暖的房間裡,看著窗外雪花飄落,享受美味大餐。
鐵鍋裡不僅能整出燉菜,還能同時整出主食。
大餅子,是大米普及前東北人常吃的主食之一。
把發好的玉米面團揉搓成球,雙手合十輕輕壓扁,看似隨意其實技巧嫻熟地往鐵鍋沿兒下一拍,啪的一聲,玉米糰就定在了鐵鍋內,啪啪啪數聲,鐵鍋邊就滿滿一圈的玉米糰,再次打開大鍋蓋時,玉米糰就成了大餅子。
在服務員掀開大鍋蓋的那一刻,不懂行的外地人往往會急不可耐地下筷子,而吃慣了燉江魚的哈爾濱人,則會拿起碗,舀上一碗湯。
這時候的魚湯,最鮮美,鹹淡也正好。長時間的燜、燉,讓湯汁內充分吸納了魚身上的種種特質,絕無寡淡,輕輕一口,便是十分的滿足。
過一段時間,鐵鍋下的柴禾將湯汁燒得快要幹了,魚湯就鹹了,不能喝了,但如果胃內還有空間,拿來拌飯,也是極好的下飯材料。
喝完湯,再咬上一口緊緻彈滑魚肉,每一口都是松花江的味道。
哈爾濱人對待鐵鍋燉是虔誠的,食材雖廣雖大,卻加工到位;柴禾燒火燉煮,必須精準掌控;佐料搭配運用,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
真要是隨便亂燉,絕對燉不出這麼鮮美的菜。粗材精製,大鐵鍋裡藏著小細膩,才是哈爾濱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理解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