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 3.能力

2021-02-19 吃小貓的咖啡

我們在第一講說明了,辯論是運用批判性思維主張特定立場的說理活動;在第二講中講述了需要怎樣的態度——包容精神與協商理性;在這一講中我們要清楚擁有什麼樣的能力,以什麼樣的能力為核心

那麼我們先來思考一下,一個辯手或一個辯論的愛好者,要去說明一個道理(觀點)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需要非常綜合的能力


演說的能力(能夠不怯場、流利去表達)——這是辯手的基本能力;


能夠寫出好的文案(廣告);


記者(當然不是那種民生事件性記者;而是那種思考、思辯性,會綜合各種資料,去對不同的當事人觀點,去權衡比對,最後寫出深度調查報導的那種記者);


段子手,幽默感;


包括分析師、科學家、哲學家、各類的速成專家。

特別是最後一個,什麼是各類的速成專家?

因為你知道辯論是涉及到無數的辯題。

有時候你要去辯論——

年輕人應該更多去大城市呢?還是更應該去中小城市創業呢?

這時你是個社會學家

轉基因是不是應該推廣呢?

你變成一個科學家

安樂死是不是應該合法化呢?

你變成一個醫學家或者是一個倫理學家

那麼無論準備什麼樣的辯題,都必須在一周內,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因為一般給你一個辯題的準備時間不過如此而已。

幾天的時間之內,你怎麼做呢?

 ——具備使用搜尋引擎高級搜索功能,大致知道哪些論壇、微博、其他社交媒體上能夠找到相應資料,要知道這樣的資料某些資料庫裡邊可能會有,或者某些學者他有相應的論點,你事先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先期儲備,

然後才能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迅速地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這件事情很難。

但是呢,非常重要;我們在工作時,除非你是做那些非常非常技術性的東西,一輩子就只做那麼一件事情——工匠性的工作;

否則的話,絕大多數職業都需要你迅速成為某一類專家。

而這是辯手一種搜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當然這些涉及太深太廣以及專業性原因,只說明兩個最核心最基本的能力——思維和感悟

一個是概念性的思維,我們一般把它稱為「理智」;還有一種是非概念性的思維,我們一般把它們稱為「感悟」。

狹義上的思維我們把它稱為「理智」的思維,我們基本上可以用思維與感悟來形容它。

那麼,學辯論它的正確途徑應該是從能力到口才,從思維能力到口才的表現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有這麼一句話——「在學術上:我有話要說,我要寫篇論文(have something to say);但是大多數學者、學生寫論文是——have to say something(我得說點啥) 


老師:」你寫一寫你辯論的心得。「

學生內心:have to say something!!!


使勁寫使勁寫,好不容易寫完,交差,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真正的學術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它是I have something to say!我必須要把這個話說出來,我必須在心裡邊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這個觀點很重要,我必須要讓別人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學術的研究。


辯論也是一樣,當我們在思維上能夠做到—— have something to say, 有一些真的東西能夠想通,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我們口才鍛鍊好。


而不是先說我們要怎麼樣怎麼樣去誇誇其談,慷慨陳詞。

例:在英國有個政客的訓練營,此中有專門訓練政客的方式,就是任意給你一個題目,比如說:你覺得我們到底應該增加我們的稅收還是減少我們的稅收?在任何一個題目給定的情況下,你可以滔滔不絕講五分鐘廢話,這是訓練口才的能力。

你講五分鐘——

1、沒有任何把柄被人抓到;

2、沒有特別明確的立場使得選民會對你產生不認可或反感;3、顯得很有內容;

4、但是什麼都沒有說。

當然這種訓練純粹是政客那種花俏、技術性的口才性的訓練;把車軲轆話翻過來復過去反覆地說」這種事情我們首先要辯證地看,世界上事情沒有絕對的等等「;

這是很沒趣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要學的東西,正確途徑是把事情先想清楚,然後再把它們說清楚。

我們剛才說:一個是概念性的思維,一種是非概念性的感悟;對於前者而言,要求各位頭腦清晰;對於後者而言要各位善解人意

這是我們辯論兩個基本能力,一個辯手有沒有天賦、有沒有才能,關鍵就是看它思維能力和感悟能力能不能足夠得清楚,能不能足夠善解人意;

正如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得蓋茨比》一書中曾寫道:每逢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就要記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人人擁有你的優越條件「。 

我們再舉一個理論上的觀點,在佛教中有個觀點叫「所知障」——所知道的東西會構成你的障礙。

越知道一件事情,就越不能知道別人為什麼不知道這些事情,越理解,就不能知道別人為什麼不理解。

我們經常會被我們的知識構成一種障礙,會對別人不能造成一種同情的理解;一種換位思考,感受不到別人的情緒。

人類很聰明,人類知道得很多,但是偏偏感受不到別人就不知道。 

而我們中國人其實是一個非常講究感悟的民族,我們是詩的國度,詩也就是感悟。

你想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它美在哪?怎麼說得清楚。我們只能去感悟它。

如若翻譯成外文,那就缺少美感了,詩的美、美感只能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去感悟。

中國是詩的國度,感悟的傳統從古以來就有。

我們舉個例子,儒家講究「仁」 講究感悟:同情之理解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第十二》

乍看一下,上述這段話不就是胡說八道,思維混亂,是中國人劣根性的一個表現。

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司馬牛是孔子一學生,問君子(老師,什麼是君子?) 

老師說:君子就是不憂愁也不恐懼的。

司馬牛又問:那不憂不懼的就叫做君子嗎?孔子說:你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沒有什麼做錯的地方,為什麼要憂愁,為什麼要恐懼呢?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句話第一反應是邏輯混亂?

比如:

學生:」老師,什麼是杯子啊?「

老師:"杯子就是能夠用來喝水的東西。"

學生:"那但凡能夠用來喝水的東西都能叫做杯子嗎?瓶子也能用來喝水啊。"

老師:"杯子,怎麼會不能用來喝水呢?"

學生內心:"老師,您好像跟我說的不是一回事吧?「 

同上訴而言,第一反應是不是老師回答邏輯有混亂?

那我告訴你,從概念性的思維角度,這當然是有思維混亂。

就像是」詩「是不能翻譯成理性的探討的。

那麼孔子到底是在講什麼?

司馬牛在問君子,他並不是在問君子的概念定義是什麼;

司馬牛的潛臺詞在說:君子,對於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個體化,處境化) 司馬牛是在問——老師你給我談談君子吧。

他的意思不是說請你給我一個對於君子清晰的概念,真正重要的是對我來說,我要作為一個君子,我應該怎麼做?

孔子說:不憂不懼。

那不憂不懼就能做為一個君子嗎?

孔子說 :你自己事情如果做的是對的,你自己反省自己沒有任何的錯誤,你為什麼要憂愁和恐懼呢? 

後來司馬牛說過一眾人非常熟知的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來自司馬牛跟孔子另外一個學生的對話,

司馬牛問:人都有兄弟,我偏偏都沒有,憑什麼?

別人就開導他,什麼君子只要恭敬待人、對於他人友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上述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司馬牛是一個怎樣的人,而這也正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個體化、處境化「 去問它這個問題,你到底需要什麼?

那麼感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直覺化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孔子另外一位學生樊遲,樊遲問仁,什麼是仁。

子曰:「愛人「

那什麼是智呢?子曰:」智人「

 在邏輯上來說,孔子的回答這不就是循環定義嗎?

比如:什麼是矛盾?矛盾就是分析矛盾;什麼是基礎?基礎就是作為基礎的那些東西。

孔子講,愛人,知人;樊遲不明白老師的話,孔子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就是你把一個直的東西,放在一個彎的東西上面去,把一個正確的東西跟一個錯誤的東西進行對比,你就會使得那個錯誤的東西自然的就偏向於那個正確的東西了。

孔子究竟在講什麼呢?我們再舉一個國外的例子——

賈伯斯當年在設計iPhone的時候提出了很多理念,設計師在面對boss或甲方爸爸的的要求時非常疑惑——你到底要什麼呢?

賈伯斯說:你不要管我要什麼,我要是能明白的告訴你們,那我就來設計,要你們幹什麼?你們儘管放心大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你只要這個東西做出來了,我就知道,它就是了。我現在並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但只要出現在我面前,我覺得它就是了。

我們再回來看孔子說的話,什麼是仁?愛人。什麼是知?知人。到底是什麼?

當它出現的時候——「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你自然知道。

孔子的意思是說,你要直覺化地處理這件事情。我沒有辦法清清楚楚告訴你什麼是仁,什麼是知;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當一個真正的仁人志士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當真正有智慧的觀點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某些東西,或有時候,在兩者間選擇時,前者有著嚴密邏輯的情況下,為什麼後者更好,但沒法解釋呢?

因為這是感悟性的東西。

如詩——為什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美的?而」好看的小姑娘我很喜歡「就是不美的?

為什麼」床前明月光「是美的,而」床前的月亮很亮「是不美的?這只能感悟。

那我們應該如何鍛鍊這種能力?

——藝術鑑賞。

好的作品、廣告、公認的精品去欣賞。就算不知道他為何好也沒關係,因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多看好東西,再看沒這麼好的東西,在它們之間不斷進行比較。

所以,感悟——同情之理解,它要求的是 個體化 處境化 直覺化。

要能夠非常地善解人意,要對於言辭之中很多的細節,很多的內在的問題,有非常充分的語感。

我們接下來要解決一個理性的方面,在這方面中,它可能非常非常繞。

我們說在中國古代有孔子、諸子百家,而在西方世界有古希臘的哲學,基本上是中西方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有位西方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

這個人在他學生柏拉圖筆下有很多對話,其中有一篇是蘇格拉底跟當時雅典一個很著名學者的一段對話。

當時的對話討論一個話題:神學中最根本的概念——虔誠;那什麼叫虔誠?

樊遲問什麼是仁,什麼是知。孔子說愛人,知人。

蘇格拉底:什麼是虔誠呢?

他的這個對手遊敘弗倫第一個回答,跟孔子回答很像,他舉了個例子——「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我這樣的就叫虔誠。

我對於神很虔誠,為了神我能把我爹送到監獄,所以我這樣的就很虔誠。

」請問什麼叫義氣?「

」義氣就是幫我兄弟擋了兩刀。兩肋插刀這叫做義氣。「

這叫不叫義氣呢?這叫義氣的一個例子。

是的,這很好,很正確,可是它不能證明什麼叫義氣或者什麼叫虔誠。

你講的是虔誠的一個例子;我為了兄弟能夠兩肋插刀,我為了神能夠把父親關到監獄裡邊去。都是例子。

那你說,這是不是虔誠的定義呢?

蘇格拉底說,我問的是「虔誠之為虔誠(的概念)「,而不是虔誠的實例。

所以第一個要注意,在思維的條剖縷析的過程裡,有四個東西要做到——

2.我要的是普遍性的東西而不是特殊性的東西;

那麼遊敘弗倫說:那我給你個概念。

遊敘弗倫:」虔誠就是神所喜歡的東西。比如說:神喜歡人的正義,那麼做一個正義的人就是虔誠,可以理解了吧?「

這個時候蘇格拉底說:」我要的是普遍性的東西而不是特殊性的東西。那如果虔誠是神喜歡的東西,那我問你,為什麼同一件事情有的神喜歡,有的神不喜歡,神有時候喜歡,有時候不喜歡;有些人做神喜歡,有些人做神不喜歡?「

這很難。普遍,而非特殊。

是按照對方辯友的觀點,如果說神喜歡就叫做虔誠的話,為什麼有些事情既虔誠又是不虔誠的呢?

對方辯友你豈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就是我們做思維訓練時候的一種對於普遍性的一種要求。

遊敘弗倫再一次改變他的觀點,他說虔誠就是神一致都喜歡的東西。

這段對話到這裡,基本上都還能很容易理解。下面對話,需要一定的智力,但我相信認真看都能看懂。

蘇格拉底問:神一致喜歡的東西就是虔誠,神喜歡——虔誠。虔誠——神喜歡。那我請問你,這兩個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哪個是本質,哪個是現象

用蘇格拉底的原話說:」到底是因為虔誠所以被神喜歡,還是應該神喜歡所以這個事是一個虔誠的事情?「

很繞吧?對不對。

舉個很簡單的一個例子——

到底一個女生是因為漂亮而可愛呢?還是因為可愛而漂亮呢?

哪個是本質哪個是現象?

在吹氣球時,一吹氣球就開始變大,吹氣的過程和氣球變大是同一個過程;

那我請問你,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當然是吹是原因,氣球變大是結果。

所以同樣兩個事情,它同時發生,神喜歡——虔誠。虔誠——神喜歡。

但是同時發生不代表內在的因果關係就一定是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

到底是因為虔誠所以被神喜歡,還是,因為神喜歡,所以是虔誠的。

這時候遊敘弗倫陷入到一個很矛盾的境地。為什麼?

假設你女友問你,你覺得我漂亮是不是因為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是一個陷阱,一定要三思再回答!當然不能回答情人眼裡出西施!當然是因為你美麗所以我喜歡!如果你反過來說的話,就會讓你的這種喜愛或者讓對方的美麗減損很多。

好,所以呢,遊敘弗倫不敢給相反的回答。

他說,是因為虔誠所以神喜歡。

好。我們現在有個結論了(這個是辯論中的「質詢「環節)

現在我們確認了,對方辯友認為——是因為虔誠而神喜歡。那對方辯友就承認了,承認虔誠跟神喜歡是兩件事而不是一件事。

想一想,當你說是因為我吹泡泡所以才有泡泡,吹跟泡是兩回事,吹不一定有泡泡,有泡泡也不一定是我吹。

所以我們看,虔誠≠神喜歡,是兩個概念(對方已承認);

我們現在來問下面一個話題,剛才我們講的是我們要本質而不是現象,哪個是本質哪個是現象?

到底是你喜歡是本質還是漂亮是本質?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要自洽。體系之內,自圓其說,此之為自洽也

我們要一個自洽的體系而不是包含矛盾的體系

現在我來告訴你,你的這個問題裡有矛盾——

1.你說虔誠跟神所喜歡不是一回事,那我接著來問你,那麼換個角度,虔誠是我們人要去侍奉神,讓神開心;

那麼被侍奉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有求於人。但神是無求於人的,神是全能的全知的,怎麼會有求於人呢?

那既然神無求於人,那麼神為什麼又希望人要虔誠呢?很矛盾吧?

遊敘弗倫說:虔誠本身就是神所珍貴的所喜歡的東西。

就像我們父母經常講,我不要求你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求個平平安安。

子女本身的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心願,父母是無求於子女的,神也是無求於人的。

蘇格拉底說:你剛才告訴我說虔誠跟神喜歡是兩個概念,你現在又告訴我說虔誠就是神所喜歡的東西;這是一個概念。

剛才是兩個概念,現在是一個概念,所珍貴不就是所喜歡嗎?那到底是一個概念還是兩個概念。

這時候遊敘弗倫說了一句話:」我突然想起來我好像還有別的事情要辦。「

這是柏拉圖對話集說到蘇格拉底的時候,很多跟蘇格拉底對話的人最後都是這樣的結果。

因為幾乎沒有人能夠對任何概念的理解,能夠經得起如此條剖縷析的思辨,這是很難的。

當我們需要一種不是描述而是概念,不是特殊而是普遍,不是現象而是本質,不是矛盾而是自洽的一種認識的時候是非常非常難的。

你看孔子說不清什麼是仁,只能說仁是愛仁,你自己去悟吧。

遊敘弗倫他也說不清什麼是虔誠,所以最後希臘哲學家得出一個概念,人是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的,只有神才會有。

當然這是哲學方面的一些話題.

總而言之,條剖面縷析的思維是我們需要練習的,在培養這樣一種能力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任何觀點經得住如此之猛烈的攻擊,這是在學辯論的時候要培養的第二個能力,思辨的能力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辯論有很多能力,但是它基本能力是思維和感悟。

我們要尋求一種——普遍的,本質的,自洽的,概念——洞悉事理。

而感悟正好與它相反,我們要多經受藝術的薰陶,我們要多有生活的閱歷,我們在生活的很多細節之中反覆去思考;

我們有沒有更多的說話的改進的空間,我們這樣一個觀點內在有怎麼樣的潛臺詞,要使勁去想,不要放棄任何鍛鍊的機會;

從而培養一種,個體化的,處境化的,直覺性的——體察人心的,善解人意的能力

所以你說一個辯手要訓練他的基本能力,需要兩個方面去努力,一個叫做洞悉事理,一個叫做體察人心。這兩個能力的培養是辯論的最核心的內容。

相關焦點

  • 辯論能力助您脫穎而出!
    她很小的時候隨家人從武漢移民到卡爾加裡,從6年級時就開始學習演講和辯論,2011年選拔進加拿大國家隊,2012年獲得世界高中生演講和辯論比賽即興演講第7名。因為演講和辯論的能力,她獲得了很多機會,並於2014年考入哈佛大學;在校期間她又進入2015年青年世界創業大賽的Thiel fellowship最後一輪,成為哈佛投資俱樂部的合伙人。
  • 在職場中:辯論體現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水平,那麼辯論所需哪些能力
    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聊聊在職場中辯論所需哪些能力。辯論所需的各種能力職場第一課·職場談判辯論是一種考量一個人的理解、分析及語言組織能力的行為。我覺得自己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挺能言善辯的,可一到辯論時,就容易掉鏈子,甚至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難以反擊。這是不是我自身語言能力不足的表現?辯論體現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水平,雖然它是一種以語言為基礎的溝通行為,卻不僅僅對語言的表達能力有要求,而是要求參與者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必須具備一種綜合能力。
  • 美國大選首場辯論3大看點
    川普辯論能力更強、但並非穩操勝券,辯論後最新選情變化值得重點跟蹤 展望首場辯論,川普相比拜登的優勢在於邏輯思辨能力、語言煽動力等更強,劣勢在於容易答非所問、言語失控。從過往辯論表現來看,川普邏輯思辨能力、語言煽動力較強,擅長出其不意。而拜登更加偏向穩紮穩打,且因為年齡較大、反應較慢。
  • 在日常的學習中,如何培養自己的辯論能力?
    一個好的辯手需要具備多項能力,在這裡我們為大家列舉5個方面並告訴大家如何培養相關能力這些能力不僅用於在辯論中取得成績,也是在平時的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個人品質。 01、演講能力 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能夠通過組織好的語言順利的傳達給對方,這是溝通表達和人際交往的基本要求。日常的對話,課堂發言,小組演講等等都是很好的鍛鍊機會。
  • 香港中學生以世界盃為題開展辯論提升語文能力
    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來自香港兩間中學的初中學生九日以「世界盃決賽日應訂為法定假期」為題進行激辯,以提升語文能力
  • 華語【理論】怎樣在辯論中提高反應能力?
    「反應」這個東西其實大分也就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賦那種反應,比如馬薇薇那種,這個要經年累月才能改變,按下不表;第二種,其實是「對方說的東西在我的掌握」,便就能反應迅速。我們南審辯手入學都要讀學長的一篇文章夏惟桐——如何看辯論賽錄像,這裡面的注意點就是,不要光是看了就看了,要仔細看裡面雙方的門道、戰術、技巧,還要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該怎麼辦。尤其對於實戰經驗不豐富的辯手來說,看視頻基本上是提高自己最迅速的辦法。3、多思索。辯論賽經常會出現哪些邏輯錯誤?這些邏輯錯誤如何反駁?
  • 大學生辯論指南:完美擊敗對方的辯論戰術與技巧
    辯論是一場無形的口舌之戰辯論是鍛鍊思維和表達能力的口舌戰爭,辯論時你會充分利用你的大腦和口舌。辯論適合每一個人,一個好的辯手並不一定博學或是應試能力過人。如果你願意學習辯論,並且認為自己還算聰明,那麼辯論就是適合你的。
  • 從總統競選辯論,看美國教育中怎樣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成為總統的必要條件,那麼美國的學校是如何培養孩子這些能力的呢? 和中國填鴨式知識性教育不同的是,美國的教育鼓勵學生以討論、辯論和自由提問的方式,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
  • 【春季英語辯論班】:英語辯論第三期新辯題,一起來「舌戰群雄」吧!
    辯論就是把真理變成智慧的語言向聽眾闡述的能力。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隨著英語的普及,如何培養英語的綜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成為家長關切的重點,這也影響著孩子將來是否能滿足世界公民的需要。
  • 確認過眼神,愛上英語辯論!
    毫無疑問,是參與英語辯論,堅持良久,沉浸其中,從此看到的世界大不相同。今天和大家安利英語辯論的101個優點,並獻上一份英語辯論快速入門指南,希望大家可以早日培養極為珍貴的能力:independent thinking 獨立思考 /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思考能力。
  • 資深律師談法庭辯論實用技巧
    一個稱職的律師,不僅要有好的文字組織能力,還應具有準確、簡潔、清楚、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文字表達技巧綜合案情,理順辯論思路,寫好代理詞、辯護詞,是每一位律師在庭前必做的一項基礎工作。材料的組織必須做到:1.字斟句酌,用詞準確;2.調配語句,合理布局;3,篇章銜接,環環相扣;4.結構嚴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詳略恰當。(二)語言表達技巧縱觀每位成功律師,在出庭辯論、代理時,都具有駕馭、支配辯論形勢的能力。
  • 辯論文化史:究竟什麼是辯論?
    有人說,《奇葩說》在節目中很好地融入了辯論的特色,有智識的厚度,能開闊觀眾待人處事的思路;也有人說,《奇葩說》本質上還是泛娛樂化的大眾文化,不能帶給人們嚴肅的思考,並非對人真正有助益的辯論活動。那麼,究竟什麼是辯論?蘇格拉底和智者的辯論與美國總統的電視辯論,藏傳佛教的辯經與風靡一時的大專辯論賽,究竟有什麼不同?
  • 民事訴訟法庭辯論技巧
    一個稱職的律師,不僅要有好的文字組織能力,還應具有準確、簡潔、清楚、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1、文字表達技巧綜合案情,理順辯論思路,寫好代理詞、辯護詞,是每一位律師在庭前必做的一項基礎工作。材料的組織必須做到:第一,字斟句酌,用詞準確;第二,調配語句,合理布局;第三,篇章銜接,環環相扣;第四,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第五,重點突出,詳略恰當。
  • 英語辯論初學者如何備賽?
    幾大英語演講比賽動輒上百萬人群的參與度,極大普及了英語口語表達類的賽事活動,對提升國人的英語表達水平功不可沒,同時也成了催生英語辯論賽事迅速發展的土壤。我們希望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惠澤更多的中國學生。英語辯論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邏輯能力和多元視角非常有用,這恰恰是中國學生最缺的核心素養,英語辯論能很好地補足中國應試型學科教育的短板。
  • 【乾貨】資深律師談法庭辯論實用技巧
    一個稱職的律師,不僅要有好的文字組織能力,還應具有準確、簡潔、清楚、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文字表達技巧綜合案情,理順辯論思路,寫好代理詞、辯護詞,是每一位律師在庭前必做的一項基礎工作。材料的組織必須做到:1.字斟句酌,用詞準確;2.調配語句,合理布局;3,篇章銜接,環環相扣;4.結構嚴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詳略恰當。(二)語言表達技巧縱觀每位成功律師,在出庭辯論、代理時,都具有駕馭、支配辯論形勢的能力。庭審制度改革為每個律師在這方面能力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 關於辯論的一點小技巧——辯論簡單復盤
    下午在啟航AACTP培訓師中文俱樂部參加了一場辯論賽,辯論的主題為《要不要在頭馬當官員?》,(註:啟航是頭馬演講組織的其中一個俱樂部)我方是反方,觀點是:不要。以下是我今天辯論總結的文字稿,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感謝對方辯友和我方的精彩辯論,讓我們感受到原來當官員這件事兒,原來如此的充滿爭議和猶豫。
  • 全國賽即興辯論總冠軍:當辯論變得即興,我只能放飛自我
    今年8月份的全國總決賽上,經過數十輪高強度的比賽(包含之前參加的公共論壇式辯論),王鈞元同學成功摘得即興辯論組別冠軍。對大多數選手來說,即興辯論是一次很新的比賽。不同於提前知道辯題,也可事先準備的公共論壇式辯論,即興辯論的每一場比賽都是提前30分鐘抽題目,然後根據抽到的辯題去準備內容。這個30分鐘,可能還要包含去比賽教室的時間。
  • 不服來「辯」——經典法庭辯論技巧
    一、基本功與操作技巧人的思維只有通過表達,才能達到影響他人的作用。表達得好壞取決於表達的內容,但表達技巧也是關係到表達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一個稱職的律師,不僅要有好的文字組織能力,還應具有準確、簡潔、清楚、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 哲學與辯論教學大綱
    Learn about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hilosophies and their practices3. Hone critical reasoning and writing skills教學目標:1. 學會熱愛學習,熱愛辯論2.
  • 張哥釋疑:法庭辯論技巧之二
    (三)語言表達能力。縱觀每位成功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在出庭代理時,尤其是在法庭辯論階段,都具有駕馭、支配辯論形勢的能力。在庭審辯論中,應當做到:1.發言要脫稿,說好前言。照本宣科只會使人厭倦,甚至遭到法官的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