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6歲便「C位出道」紅得發紫的蜀中才女薛濤,為何能成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唯一一位女性?近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譚繼和研究員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講述才女薛濤的故事。全文如下:
「蜀女多才,自古為然」。在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四川擁有卓文君、王昭君、武則天、楊貴妃、薛濤、黃崇嘏、花蕊夫人、黃娥等眾多才女並各具特點。不過,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卻這麼評價,「蜀女多才,薛濤秀冠。」
圖據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
16歲便「c位出道」智慧與顏值並存 薛濤是當年的「流量明星」薛濤(公元770年—832年),字洪度,生於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長於成都,終老於成都,為中唐詩人群體中的翹楚,中唐女詩人的魁首。
在今天成都的望江樓公園內,依舊能看到薛濤的雕像。譚繼和告訴記者,薛濤自幼隨父薛勳宦蜀來成都,八九歲知聲律,能賦詩。只可惜父親早逝,母親多病,為了養活母親,薛濤16歲編入樂籍。不過,這時她的詩名就已聞於外,可謂「c位出道」。她辨慧工詩、多才多藝,雖然身在「娛樂場」中,但她與當時許多著名詩人都有來往,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文人雅士和韋皋、武元衡等節度公卿競相酬倡,詩名大振。因此,在當時薛濤可謂「紅得發紫」。
「我想糾正的是,她並不是一般大家理解的樂妓。放在現在來說,叫她音樂家可能更為合適。」譚繼和告訴記者,「在當時,唐玄宗把朝廷教坊的樂伎金五雲等帶到了成都,『錦城絲管』流傳下來,成都節度使軍鎮衙門也就設有樂籍樂伎,前蜀王建墓石刻24樂伎就是證明。薛濤是一位『強為公歌蜀囯弦』的蜀派古琴師,現在就叫作女藝人、女音樂家。」
譚繼和告訴記者,由於薛濤姿色出眾,還能詩善文,又諳練音律,很快得到當時西川節度使韋皋的賞識,曾被奏報為鎮府內校書郎,屬秘書性質,故人稱「薛校書」。後來,薛濤隱居浣花溪,於城內碧雞坊修建「吟詩樓」棲居,至逝世。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為網友們講述四川歷史名人薛濤的故事。
現存詩歌93首,發明「薛濤箋」音樂家+女詩人+書法家=全能型實力派偶像「蜀女多才,可以說是我們四川自古的一個特點,在蜀女中,薛濤是詩歌最多的。」
譚繼和告訴記者,薛濤是寫詩最多、現存詩最多的唐代女詩人,超過魚玄機、武則天。她自編詩集《錦江集》(已佚)五卷,選入自作詩500首,今存世93首。「薛濤的詩歌,文心高尚、詩魂引領、詩才奇瑰、多智多藝。因此,薛濤的詩歌不僅是在四川歷史名人中有重要地位,就是放在唐詩發展史上,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譚繼和評價,薛濤寫的詩視野甚寬,有邊塞詩、愛情詩、述志詩、詠物詩、鄉思鄉愁詩。
最有男子氣魄的詩是告誡男兒要公忠體囯,莫貪私利的「籌邊樓」詩:「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思邊關」。最有特色的是愛竹敬竹翫竹詩,「託物寄志」,以竹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歌頌高尚的氣節,上承晉竹林七賢,下啟宋文同、蘇軾的中華審美竹文化。
薛濤還是書法家,學王羲之,承韋陟五雲體,有相如季候四時之遺風。她發明了特殊用紙「薛濤箋」。薛濤在退隱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後,因當時的紙張不便寫作小詩,她便採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製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被稱為「薛濤箋」。
「這個箋多用於抒寫律詩絕句樂府,既方便雅觀,又啟迪文心。」譚繼和介紹,如今,在成都望江樓公園內,能看到薛濤井,井臺為蓮花臺座,井口呈八角型,井後牌坊紅牆碧瓦,兩株高大的楠木樹鬱鬱蔥蔥。這是才女文化遺存。「對薛濤的敬重,活在成都人心裡。今天崇麗閣下的嶭濤吟詩樓,就是紀念她開擴了成都人的書香天府、詩意棲居與生活美學傳統。」
以薛濤為代表的蜀中才女文化、婦女詩歌文化、唱和文化、詩箋文化,從1925年張蓬舟先生開拓專題研究之路,到今天薛濤研究會,千年來薪火相傳至今。「每年三月三上已節,開展的望江樓祭薛濤的竹文化民俗,薛濤詩音樂劇及各種文創活動等,推動了薛濤文化傳承發展,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