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宋曉珊
國家中心城市完整榜單首度出爐,鄭州入選潛在的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城市、潛在國家重要貿易中心,在科技、教育方面排名滯後。來看看你的城市排名?
【發布】
僅次於北上廣,鄭州位列潛在國家重要中心城市
11月3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2018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秋季論壇"。
會上,發布了"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就什麼是"國家中心城市",創造性地提出用功能替代的唯一性來界定"中心性"。
據了解,該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以下簡稱國家中心課題組)聯合《華夏時報》共同發布。
具體來說,就是國家中心城市不僅體現在人口數量和地域面積,更需要這座城市有能力承載起"引擎"性質的國家中心職能。
報告選取了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醫療、文化、信息、貿易(物流)、國際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並通過對中國內地25個樣本城市以上功能的集聚力和聯繫力進行指標化測算,得出研究結果。
根據報告測算,國家綜合中心為北京;國家重要中心為上海和廣州;潛在國家重要中心為深圳、武漢、天津、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杭州和鄭州。
【看點】
關鍵詞:金融
上海是國家金融中心
國家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主要體現在全國性金融機構的先進性上。
報告顯示上海是我國的國家金融中心,其金融業發達,幾乎包含了我國所有的金融市場要素。
總體來看,上海具備足夠的實力成為國家金融中心。
其次是北京和深圳。北京市金融業發達,擁有各類全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和眾多大型金融機構的總部。北京金融業的發展勢頭迅猛,成為北京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
而廣州、杭州、天津、南京為國家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成都、武漢、鄭州等13個城市為潛在的國家重要金融中心。
報告建議,鄭州吸引國內外金融企業特別是國際大金融機構到鄭州設立分公司,並提升金融公司的實力,增強鄭州金融機構的集聚效應。
目前,國家區域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顯,鄭州在全國28個區域金融中心城市中的排名躍升至第10位,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7.9%上升至10.8%。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說,鄭州在河南城市首位度的提高,意味著鄭州集聚資源和整合市場的能力提高,鄭州作為全省人才和技術高地、資本和項目集聚地的溢出效應將增大。
關鍵詞:交通
鄭州入選潛在的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城市
從排名看,廣州是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其國家交通中心指數為1,居全國第一。其交通集聚度和交通聯繫度指數全國排名分別位於第一和第三位。
在國家交通中心的具體指標排名方面,廣州各具體指標的排名全部居於全國前五,很多分項居於第一位。
而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城市為北京、上海、西安、武漢。而中國潛在的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城市主要包括成都、重慶、鄭州、南京、青島、深圳、長沙、杭州、天津、濟南10個城市。
其中,特別提到鄭州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鐵路運輸尤為發達,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據介紹,鄭州處於潛在的國家重要交通中心層級,未來有望成為國家重要的交通中心城市。
具體而言,鄭州在交通中心發展和國家交通中心建設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其交通中心指數居全國第八名。但是如果在未來幾年內鄭州若不能在交通中心建設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將面臨著在潛在交通中心城市地位下降的風險。
關鍵詞:貿易
鄭州位列13個潛在的國家重要貿易中心之一
報告通過分析上海貿易中心總體指數以及分項指數可以得出,上海在所有城市和層級中處於首位。
上海的聚集度處於國家聚集中心層級,國家重要貿易中心為北京、天津。
而深圳、大連、重慶、廣州、鄭州、武漢、廈門、長沙、青島、杭州、成都、南京、西安這13個城市處於潛在的國家重要貿易中心層級。
因此,鄭州當前奮鬥的目標是從潛在的國家重要貿易中心提升到國家重要貿易中心,因此鄭州應當在博覽會、電商、物流等多方面進行提升。
這包括開展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擴大鄭州國際或全國性交易博覽會優勢。
此外,鄭州的聯繫度指數是影響鄭州貿易中心建設的主要因素,而擴大聯繫度的關鍵在於提升其物流公司實力。
當然促進電商和物流建設也很重要,這包括大力建設電子商務,提升其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水平,將鄭州打造成中西部地區電子商務中心。
【關注】
關鍵詞:科技
鄭州未殺入國家科技中心城市
從排名上看,北京是國家科技中心,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資源、科技人才和科研機構,科技中心綜合得分居樣本城市首位,並遠高於其他城市,其科技中心聯繫度和科技中心集聚度也均居於首位。
上海、深圳作為國家重要科技中心城市,是僅次於北京的重要科技中心,對全國科技發展具有一定的帶動引領作用。
目前,全國潛在的科技中心主要有武漢、重慶、成都、西安、杭州、南京、合肥、廣州、天津等九個城市。
關鍵詞:教育
想要成為國家潛在教育中心,至少擁有2所以上211高校甚至985高校
北京歷史底蘊厚重奠定了北京教育發展的中心地位,作為國家教育中心,北京集聚了全國高端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211(26所)和985(8所)高校,還有陸軍、空軍、外交部、公安部、中國科學院等多個主管單位主管的多所特色高等教育機構。
除此之外,北京在學術會議、長江學者或傑出青年、院士等方面優勢較強,憑藉優秀的教育資源集聚力和聯繫力,北京作為國家教育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快速上升。
上海、廣州、武漢、天津、南京和西安是國家的重要教育城市。上海擁有10所211高校,4所985高校;廣州有4所211;武漢有7所211;天津有3所211;南京有8所211;西安有7所211和3所985高校,廣州、武漢、天津和南京211高校中各有2所985高校,教育資源僅次於北京。
中國潛在教育中心主要包括長沙、長春、成都、哈爾濱、濟南、合肥、深圳、瀋陽、杭州和重慶10個城市。潛在教育中心至少擁有2所以上211高校甚至985高校。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