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薇 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 攝影報導
「原來古代人這麼聰明,很早就知道正負數了,他們還會用給竹子劃痕來表示負數!」剛剛在課堂上看完數學知識科普動畫的同學開心地和記者分享。
11月20日,由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小學數字教材實踐研究」項目數學課例展示活動在成都錦江區開展。天涯石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兩個班的同學和老師分別展示了數字教材場景下的《正負數》、《看圖找關係》兩節課。17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教研員和教師,通過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觀看直播,錦江實驗區數學學科也有部分老師參加了現場研討活動。
在四年級的《正負數》展示課上,成都市天涯石小學老師廖莉首先請孩子們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場景相互討論對正負數的認識,並請孩子們相互回答各自的疑問,充分激發了孩子們積極討論、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的能力。與傳統教材的一成不變和固定死板不同,數字教材具有與時俱進、更新迅速、貼近生活的特點。通過展示一電梯樓層的正負、比賽記分的正負等一系列現實場景存在的圖片,讓學生們通過現實生活經驗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在六年級的《看圖找關係》展示課上,為了讓同學們直觀的理解『球場內的音量是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成都市天涯石小學老師駱洪亮播放了一段足球比賽的視頻,通過視頻中對球場的展示,讓孩子們感知音量和時間變化的關係,為函數這一重要數學概念播下種子。
「數字教材對我們老師來說就像一個百寶箱,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到人教版、北師大版等各個版本的教材,同時裡面也有大量其他老師上傳的課件,這種資源分享和互通有無對教學設計和教案準備有很大幫助。」結束展示課後,廖莉告訴記者。駱洪亮也表示,雖然一開始由於固有習慣不太接受數字教材,但當逐漸熟悉操作以後,回憶起疫情期間聽課的忙亂,對數字教材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而且數字教材中的ppt詳細展現了教學思路,家長也可以藉助這個平臺輔導孩子學習。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數學教研員劉達老師在聽完兩節課後,有很多感觸,他認為數字教材的核心優勢是提高了教學效率,減少了老師的備課時間,同時數字平臺可以讓學生提前學習,保障了課堂教學質量,另外數字教材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實例,對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目前,數字教材和數字平臺還在探索階段,與傳統紙質教材相比,數字教材的優勢在於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強的師生互動,讓老師更好更快掌握學情、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主動學習、對抽象化的數學概念有更直觀呈現。隨著技術的成熟,未來數字教材一定會在一線的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給未來的中小學教育創造更多可能性。
據悉,作為「五育並舉」人才培養實驗示範區,成都錦江將以此為契機,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引領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