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放開二胎生育政策,懷孕的媽媽也在逐年增多。很多人在孕早期都會查孕酮水平,當檢驗結果提示孕酮低時,很多媽媽頓時慌了起來,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道理馬上開始補充黃體酮,唯恐流產。黃體酮作為天然孕激素在婦產領域應用廣泛,素有保胎「萬能藥」之稱。但「萬能藥」是否真的萬能?是不是體內孕酮水平低就要補充呢?今天我們來一探究竟。
黃體酮是什麼?
有什麼生理作用?
黃體酮就是孕酮,又叫孕激素。孕酮是主要由卵巢黃體和胎盤分泌的一種天然孕激素。孕酮對於懷孕是非常重要的,概括來說其作用大致如下[1]:
如果把子宮內膜比作土壤,孕酮就相當於肥料,使子宮內膜轉化成適於胚胎種植的狀態;
抑制宮縮,防止子宮將胚胎排出,也是一種「保胎」方式;在胚胎種植局部調整免疫狀態,使胚胎不作為一種異物被母體所排斥。
簡單來說,孕激素這個天然肥料,為種植在子宮內膜的受精卵施肥,提供更利於受精卵在宮內的生長環境,讓妊娠進行下去。當孕酮缺乏時,孕酮的上述生理功能就會喪失,走向反面:可能出現反覆性流產,免疫功能抑制不好、子宮內膜的轉化不完全,胎停,內膜病變甚至癌變等。所以孕酮低,也就是黃體功能不好的人會有這樣的現象。
孕酮從哪裡來?
孕酮主要是由黃體分泌的。黃體為排卵後由卵泡迅速轉變成的富有血管的腺體樣結構,其中的顆粒黃體細胞的功能主要為分泌孕酮。黃體功能不全說的就是黃體產生的孕酮水平低或持續時間短,不足以維持子宮內膜適當的分泌功能,因而影響胚胎的著床和進一步發育。這樣看來,用孕酮的水平反映黃體功能還是蠻有道理的。
抽血檢查提示孕酮低,
孕酮就一定低,黃體功能就不好嗎?
其實,血中的孕酮水平並不一定能夠真實反映黃體功能。因為體內孕酮的水平是波動的,它可以興奮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基礎體溫在排卵後升高0.3℃—0.5℃;其產生和分泌由垂體分泌的促黃體生成素(LH)調控,LH的分泌是脈衝式的,周期性的分泌,因此孕酮的產生也是脈衝式的,周期性的分泌,一會兒高,一會兒低。
所以我們抽一次血去查了孕酮的高低並不能說明黃體功能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孕酮低是不是真的,我們沒辦法確定,因為可能正好是抽血的那個時候,是它孕酮就是低的時候,可能你過一小時抽它就高了,再過一個小時它又低了!
因此可以說,測的孕激素的高低和黃體功能是好是壞並沒有本質性的聯繫。
如何正確通過孕酮反映黃體功能?
我們首先要確定孕酮是真的低嗎?
孕酮低不是我們能夠通過一張化驗單測得出來的,因為測出來的孕酮水平並不能代表黃體的功能好壞。
基礎體溫(BBT)的記錄是檢驗黃體功能的一種方法。基礎體溫在孕激素的作用下會升高。每日早晨測體溫,正常變化如下:月經周期第14天左右體溫突然升高(升高0.4℃左右),意味著有孕酮產生,其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表現為體溫升高,以後持續14天左右,臨床上將這種「前高后低」的狀態稱為「雙相體溫」。
所以正常情況下,女性從月經第14天開始體溫升高0.4℃左右,持續14天左右,在這期間體溫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太大波動。如果體溫沒有持續升高12天以上說明黃體過早發生萎縮;如果體溫上升幅度較小(<3℃)說明黃體發育不良或者孕酮分泌不足。
如果懷孕後發現孕酮水平下降
該怎麼辦?
目前,專家共識不建議在懷孕期間老去查孕酮,因為孕酮的水平是不確定的。如果媽媽們做了孕酮檢查,結果提示孕酮水平低時,首先要看看孕者到底有沒有症狀。
如果沒有症狀,不需要做任何治療;如果出現腹痛、流血等先兆流產表現,即孕酮低伴有先兆流產時,不應該視孕酮低為流產的一種原因,而是結果,說明孕酮低是由流產導致的。
也就是說當先兆性流產孕婦血清孕酮的水平>25 ng/ml,說明導致其發生先兆性流產的原因並非是黃體酮功能不足,無需對其進行藥物治療。而血清孕酮的水平為12.5~25 ng/ml的先兆性流產孕婦需要接受保胎治療。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即使是發生了先兆流產,補充孕酮是沒有用的,反而會造成胚胎不能及時排出來,即醫學上講的「稽留流產」,增加感染風險。
什麼時候孕酮低該補充呢?
科學的結論是:對於有3次以上流產史(即復發性流產)的孕婦,使用黃體酮可以減少流產率。流產過很多次,又沒有找到什麼原因,沒有辦法去明確黃體功能好不好,對於這類人群補充孕激素是可以的。有數據表明,復發性流產者中25%—60%是由於黃體功能不全導致的。所以不要盲目的補充孕酮。該不該補,補多少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結語
總之,對於年輕的、剛剛步入妊娠行列的媽媽們,尤其是自然懷孕,第一胎在沒有什麼流產的跡象的情況下,不需要一開始懷孕就查孕酮,也沒有必要去進行孕酮的補充。如果沒有腹痛、陰道流血等異常情況暫且耐心等待到孕6周以上,早期通過超聲檢查確定宮內孕,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定期產檢以求平安度過孕期。而對於有過復發流產史的孕婦則需要密切與醫生溝通,適當補充孕激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