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廈門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公布 有飯店炒花蛤引食物中毒被罰5萬

2020-12-20 廈門網
  【開欄的話】

  一年一度的3·15將至,消費者權益保護再度成為人們熱議話題。本報今起推出「3·15亮劍」專欄,攜手我市相關部門發布過去一年在相關消費領域查處的典型違法案例;並圍繞今年3·15的主題「網絡誠信消費無憂」,傾聽讀者網購受騙的經歷,並選擇其中一些典型案例進行曝光,力求還原侵權事件背後的真相,提醒市民規避相關消費陷阱。如果您遇到消費陷阱或陷入維權困境,歡迎與我們聯繫,我們願與您一起維護合法權益。

開展食品安全檢查。(資料圖/記者黃曉珍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 通訊員 劉啟國 劉偉程 漫畫/張平原)今年,我市將全面落實「四個最嚴」要求,著力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食品安全隱患「大抽檢、大排查、大整治、嚴打擊」專項行動,力爭年底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驗收。

  記者從市食安辦獲悉,廈門市委辦、市府辦近日將「治理『餐桌汙染』,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列入我市2017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並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從全面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加大農產品生產源頭治理力度、嚴格實施食品安全監管、切實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加快推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和積極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等六個方面明確23項重點任務。

  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

  被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治理『餐桌汙染』,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被排在今年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第二位。據了解,該項目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對開展「明廚亮灶」情況較好的餐飲單位予以以獎代補,並通過媒體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促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二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向社會公眾提供食品安全追溯信息一站式查詢服務;三是建設優質安全食品生產供應基地,保障廈門市「淡、災、節」期間市場的正常供應和食品安全。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廈門市政府將加大財力、物力投入,完善機制保障,全力推動創建工作取得成功,讓市民受益。

  公眾對食品安全總體滿意度

  提升到70%以上

  《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則提出了我市食品安全中長期規劃,明確了2017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並對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的任務進行了分解,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

  《意見》提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成健全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保障食品安全整體狀況良好、提升公眾食品安全現狀總體滿意度和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驗收等四大目標。

  對食品安全整體狀況,《意見》中提出了詳細的量化指標,包括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的合格率不低於96%;乳品、食用油、蔬菜、肉及肉製品等重點食品的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不低於98%;市政供水管網末梢水抽檢合格率不低於95%;非食用物質及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劇毒農藥獸藥檢出率低於1%;瓶(桶)裝水質量安全評價性抽檢不合格樣品檢出率穩定在5%以下。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高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不發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惡劣的食品安全輿情事件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意見》還提出,將公眾對廈門食品安全現狀總體滿意度提升到70%以上;到2017年底,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各項指標要達到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標準。

  開展專項行動

  整治食品安全隱患

  為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著力解決我市食品安全領域突出問題,為重大活動的食品安全提供強有力保障,我市今年還將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食品安全隱患「大抽檢、大排查、大整治、嚴打擊」專項行動(以下簡稱「三大一嚴」專項行動)。

  據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印發的《廈門市食品安全隱患大抽檢大排查大整治嚴打擊專項行動方案》部署,今年我市將結合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任務,立足監管實際,聚焦「一基地三大型」(食用農產品種養殖基地、大型食品生產企業、食品批發交易市場和食品冷庫倉庫、大型餐飲服務單位),突出「一區四小」(食品加工經營聚集區和小餐飲、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食品攤販),嚴密排查,深入分析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隱患,對全市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與突出問題進行大抽檢、大排查、大整治,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行政和刑事打擊力度,切實消除重大隱患,促使全市食品安全領域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營造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提升我市城市形象,確保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明顯提升。

  【數字】

  去年以來,市食安辦、市市場監管局先後組織開展了食品藥品安全「淨網」行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流通環節肉品市場銷售專項整治、食品添加硼砂專項整治、無證餐飲經營單位專項整治、網絡訂餐等30餘個專項行動,核查案件線索690條,行政立案486件,涉嫌刑事犯罪移交公安部門處理9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優化了市場經營秩序。

  【過期食品】

  無證副食品店賣過期食品

  挨罰11萬餘元

  2016年4月25日,集美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集美區冠美福副食品店進行檢查,發現該場所無證從事食品銷售經營活動,且存在銷售虛假標註生產日期、超過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以及無標籤的預包裝食品的行為。

  據調查,該店的食品流通許可證取得於2011年3月5日,但2016年4月9日,該店經營者將場所搬遷,卻未重新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該店銷售的冷凍預包裝食品「雀巢牛奶棒」已超過保質期,且該店又利用自行印製的「特惠商品」標籤,將過期產品原有的生產日期覆蓋,將其中180支打上偽造的生產日期「2016年1月16日」。

  最終,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該店無證銷售食品的行為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748.78元,罰款人民幣60000元;對其銷售標註虛假生產日期和超過保質期食品的行為,責令改正,沒收「特惠商品」標籤193份,罰款人民幣50000元;對其銷售無標籤和無生產日期的預包裝食品的行為,責令改正,罰款人民幣5000元。以上罰沒款共計人民幣115748.78元。

  銷售「早產」糕點 進貨也未查驗

  便利店被罰5萬元

  2016年4月19日,蓮前市場監督管理所執法人員接到舉報線索,稱位於前埔東路的思明區百祥匯便利店銷售「早產」糕點。執法人員對該店進行了突擊檢查。

  在該店門口一放置麵包蛋糕的籃筐內,執法人員發現一包三件裝的「蒙古小蛋糕」包裝上標註的食用期限為2016年4月18日,另一件裝「蒙古小蛋糕」,標註食用期限為2016年4月15日,均已超過保質期。此外,該店銷售的一包三件裝,零售價格4元的「蒙古小蛋糕」,四包零售價4元的「小蛋糕」,四包零售價3.5元的「肉鬆麵包」標註生產日期為2016年4月24日,以及一包零售價4元的「棗泥蛋糕」標註生產日期為2016年4月26日,均屬於虛假標註生產日期的「早產」食品。

  經查,「早產」蛋糕是該店經營者向上門推銷的個人購進。此外,該店經營者無法提供供貨人相關資質以及在售產品相關證明文件,未履行食品經營者的進貨查驗義務。

  執法人員依法責令該店改正違法行為,對其違法經營的食品予以沒收並銷毀,並對其處以人民幣五萬元罰款;對該店經營者在進貨時未查驗許可證和相關證明文件的違法行為,責令立即改正並給予警告的行政處罰。

  【原料貓膩】

  生產糕點防腐劑超標 獲利150元被罰5萬元

  企業被責令整改

  位於翔安區新圩鎮詩坂村新市77號的廈門大麗林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茶糕點、麵包、糖果、巧克力、桔紅糕、寸棗、芝麻糖等食品。2016年5月30日,泉州監管部門對該企業2016年05月16日批次生產的350g麗林寶鬥糕進行質量抽檢,檢驗結論為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脫氫乙酸,即防腐劑超標。

  2016年06月30日,翔安區市場監管局向該企業送達了此次抽檢的檢驗報告。經查,該企業生產的麗林寶鬥糕抽檢不合格,主要原因是在產品中投入「脫氫乙酸」後,未攪拌均勻,導致在麵團中分布不均勻,個別部分含量超過標準,最終導致產品脫氫乙酸超標。該企業生產經營的不合格食品貨值為人民幣750元,獲取違法所得人民幣150元。

  翔安區市場監管局依法對該企業做出責令整改,並處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150元,罰款人民幣50000元的行政處罰。

  買來外地散裝餅 冒充「廈門鹹餅」

  還偽造生產日期,一食品公司被罰7萬餘元

  2015年12月22日,湖裡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依法對位於湖裡區後塘的廈門金開門食品有限公司進行檢查,現場發現工人正在拆分標註「莆田市涵江區錦鴻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阿Q香酥餅」,並將該餅裝入印有「製造商:廈門金開門食品有限公司」的「廈門鹹餅」包裝盒;同時,還在另一款「金開門餡餅」的包裝袋上噴示「生產日期:2015年12月22日」。

  據當事人提供的兩張進貨憑證顯示,現場的該批成品餡餅是該公司於2015年12月16日向廈門屹源食品有限公司進貨的。執法人員對涉嫌偽造生產日期的餡餅依法予以扣押,並當日對該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經查實,當事人分別於2015年12月15日/16日從廈門屹源食品有限公司、12月19日向莆田市涵江區錦鴻食品有限公司進貨散裝鹹餅,進貨後,由當事人拆分開裝入製造商為當事人的「廈門鹹餅」包裝盒中,並自行噴示生產日期後銷售。現場找到的產品均未根據真實出廠日期進行標註。

  執法人員依法對該公司未售產品進行扣押。據統計,其涉及偽造生產日期及廠名廠址貨值總計50725.2元。最終,監管部門依法沒收了該公司未售出的產品,並對其處以罰款人民幣76087元。

  飯店炒花蛤 引起食物中毒

  被罰5萬元

  2016年8月6日晚,11名消費者在湖裡區梁友明鑫小炒店就餐後,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症狀。8日上午,湖裡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接報後,依法對該經營場所進行檢查,並對場所內該日餐次使用剩餘菜品予以現場封存。

  根據對所有病例的樣本檢測結果及剩餘食物花蛤樣本的檢測結果,監管部門推斷本次事件性質為:因攝入受汙染的花蛤而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的誘因可能是餐館食物加熱不徹底,導致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

  執法人員調查了解到,該小炒店經營者在購買炒花蛤等食物原料時,未索要進貨單據,也未建立臺帳,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案發後,經營者積極配合調查處理,主動提交情況說明,並積極和受害人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對受害人餐費、醫療費、誤工費等給予了退賠和補償。最終,監管部門依法責令經營者改正違法行為,並對其處以罰款人民幣50000元。

  用保健品原料 生產普通食品

  企業接115萬餘元罰單

  2016年3月10日,市場監管執法人員在對廈門市思坊食品有限公司進行檢查時,發現當事人存在冒用他人廠名、廠址分裝代用茶產品,以及在分裝的系列黑糖產品標註「產地:臺灣」等違法行為。

  經檢測,該企業生產的玫瑰四物黑糖產品檢出不得用於普通食品的當歸、川穹和白芍,且其在產品標籤中標註了:「生產廠家:徐州萬禾尚品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地址:徐州市銅山區牛山路9號」,及徐州萬禾尚品食品有限公司取得的代用茶生產許可證證號(QS320314020285)等虛假內容。

  此外,當事人還將薰衣草作為普通食品原料進行分裝,違反《食品安全法》(2009版)相關規定,構成利用新的食品原料從事普通食品生產未通過安全性評估的違法行為;使用添加有白芍、當歸、川穹的黑糖原料,分裝作為普通食品經營的玫瑰四物黑糖產品,違反《食品安全法》(2015版)相關規定,構成利用新的食品原料從事普通食品生產未通過安全性評估的違法行為。

  該案涉案產品11種,違反法規條款7項。最終,監管部門對照新《食品安全法》施行前後的違法行為,對該企業做出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貨值金額最低2.5倍,最高12倍的罰款,合計處罰沒款人民幣1156227.62元。

  【假冒產地】

  無證生產冒牌臺灣食品

  企業被罰1400餘萬元

  2015年6月29日至2015年7月13日,廈門優美四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的情況下,生產「四季優美隨便果」,並在產品包裝上標註「產地:臺灣」。截至案發時,已生產並出貨5萬盒產品,收取加工費5萬元。經查,當事人共生產隨便果成品共65960盒,貨值為1220260元。

  經查,該企業不僅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而且通過虛假標註產地、生產日期的手段假冒成臺灣食品,已違反《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其違法生產的食品貨值為1220260元。

  最終,市場監管部門對該企業做出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5萬元;沒收未出廠的產品及用於違法生產的工具;沒收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原料及內包裝袋;並對企業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違法行為,處以違法所得金額8倍的罰款,共計人民幣9762080元;對該企業食品標籤含有虛假內容的違法行為,處以違法生產所得金額3.5倍的罰款,共人民幣4270910元。以上罰沒款合計人民幣14082990元。這是自2015年10月1日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出臺後,我市查處的食品問題第一案,也是罰沒款金額最高的案件。

  無證生產蛋卷 還冒充「臺灣產」

  企業被罰近340萬元

  2016年5月24日,同安區市場監管局接到舉報,稱位於同安西柯鎮的御品珍(廈門)食品有限公司在生產的蛋卷裡添加化學肥料。5月25日,執法人員依法對公司進行了檢查。

  在現場,執法人員發現成品倉庫裡堆放有御品珍手工蛋捲成品,倉庫區旁的加工區域有煎餅機、攪拌機等設備和麵粉、白糖等原料,但該公司無法提供食品生產許可證和購進以上產品的手續。現場未發現舉報人反映的化學肥料。

  經查,該公司未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從事手工蛋卷生產,而且在產品包裝上虛假標註製造商為「御品珍食品有限公司(地址為臺灣臺中市西屯區福順路641號2F)」,同時標註有「頂級手工蛋卷」字樣。

  據統計,該公司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為154232.66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監管部門對該公司處以沒收違法生產的產品、生產工具及違法所得1296.56元人民幣;並處罰款共計3393118.52元。

  【無證生產】

  無證生產糖果 還在網上銷售

  店家被罰10萬元

  2016年1月26日,根據舉報,集美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位於集源路海景明珠的經營場所進行檢查,發現當事人餘某傑在該場所生產糖果。

  經查,餘某傑在沒有查驗供貨者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的情況下,從網上購進玻璃瓶550個,食用香精12kg和食用色素10kg,並從集美菜市場購進麥芽糖和白砂糖,從2015年11月15日開始在該經營場所生產銷售糖果,並將自己生產的糖果在其經營的淘寶網店內銷售。經統計,至案發時止,當事人網店銷售糖果的總金額為人民幣10385.41元,違法所得為人民幣5192.5元。

  監管部門最終依法對餘某傑做出責令改正,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5192.5元,沒收電磁爐、攪拌鍋、切片刀等生產工具和原料,並處罰款人民幣103854.1元,罰沒款共計人民幣109046.6元的處罰。

  無證生產豆製品 環境髒亂差

  企業被追究刑責

  2016年5月25日,海滄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根據舉報線索,對廈門皖友豆製品有限公司進行檢查時發現,企業生產現場環境髒亂,原料倉庫地面有老鼠糞堆積,放置成品的區域在露天且地面積有汙水。現場還發現有「苯甲酸鈉」「消泡劑」等食品添加劑以及多種不明粉末、液體。

  執法人員當場對涉案相關物品進行了查封、扣押,並對可能有食品安全問題的嫩豆腐、炸豆腐、豆泡、炸豆乾、牛皮幹、豆乾6種食品及不明粉末液體進行抽樣送檢,並立即立案調查。

  經查,該公司在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豆製品生產經營活動。為避免豆製品在高溫天氣下變質,該企業將苯甲酸鈉非法添加在水分活度值較高、易滋生微生物、易變質的嫩豆腐、豆泡等食品中作為防腐劑使用,且均未使用衡器控制用量,僅由工人憑經驗添加。此外,該企業在煮製豆漿時為防止豆漿沸騰發泡溢出,還非法添加了消泡劑,經檢驗內含有甲醛次硫酸氫鈉(即吊白塊)。

  2016年7月6日,海滄區市場監管局依法將該案移送海滄區公安分局,並抄送海滄區檢察院。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炒花蛤引食物中毒被罰5萬 廈門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公布
    廈門日報今起推出「3·15亮劍」專欄,攜手廈門市相關部門發布過去一年在相關消費領域查處的典型違法案例;並圍繞今年3·15的主題「網絡誠信消費無憂」,傾聽讀者網購受騙的經歷,並選擇其中一些典型案例進行曝光,力求還原侵權事件背後的真相,提醒市民規避相關消費陷阱。如果您遇到消費陷阱或陷入維權困境,歡迎與我們聯繫,我們願與您一起維護合法權益。
  • 全省整治食品安全問題十大典型案例發布
    11月1日上午,湖南省市場監管局舉行整治食品安全問題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會上發布了今年以來查辦的案情複雜、涉案金額較高、社會影響惡劣、具有警示作用的「十大典型案例」。9月11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牽頭,教育部、農業農村部等14部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啟動為期三個月的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
  • 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工作組曝光十大典型案例
    今天,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工作組在市場監管總局曝光了十大典型案例。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工作組案件查辦組組長、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局長楊紅燦介紹,截至目前,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7.8萬件,罰款9.1億元,責令停產停業2431戶,吊銷許可證157件,從業資格限制168人,各地公安機關偵破食品犯罪案件8758件,打掉窩點5257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6萬名。
  • 2015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烤肉店使用罌粟殼
    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消息,2015年,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廣泛收集案件線索,深入開展調查取證,加強與公安機關的協調配合,依法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了一批涉案金額高,違法性質惡劣,社會影響大的重大案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篩選了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 火鍋底料加罌粟殼 湖北警方公布食品打假典型案例
    火鍋底料添加罌粟殼招攬食客  湖北警方公布食品打假十大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   劉志月  報實習生 劉  歡  近日,湖北省公安廳發布2018年食品打假「利劍」專項行動成果暨十大典型案例。去年以來,湖北全省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違法犯罪案件915起,其中公安部督辦重特大案件40起,抓獲涉案人員951名。  《法制日報》記者發現,湖北警方通報的食品犯罪十大典型案例,集中於製售假酒、假煙,引進、屠宰、銷售不合格牲畜及肉製品等。
  • 孩子「咬筆」 可能有危險 廈門海關公布典型案例
    對孩子來說,安全是最好的禮物。六一兒童節將至,昨日,廈門海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廈門關區兒童用品質量安全狀況及2018年以來的典型案例。2018年,廈門關區進口兒童用品總體質量狀況平穩,未發生區域性、行業性重大質量安全事件,不過,進口文具、玩具、食品接觸產品等的質量安全仍需引起關注。
  • 浙江溫州公布十大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網絡圖保健食品添加處方藥、甜蜜素饅頭、境外疫區凍品……8月10日,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相關工作情況及十大典型案例。蒼南縣人民法院和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一、二審審理,以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分別判處被告人侯某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10萬元;被告人顏某、楊某各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被告人王某、杜某各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
  • 六部門公布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十大典型案例
    截至2019年2月底,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近167萬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各類市場198萬餘個,查處案件1.2萬餘件,案值4.2億元,移送司法機關479件,收繳假冒偽劣食品1032噸,取締無證無照生產經營主體5578個,吊銷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254戶,搗毀窩點843個,有力打擊了違法犯罪分子,對農村食品市場開展了一次「大掃除」,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整治食品安全問題十大典型案例
    今天,市場監管總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項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工作組,發布十大典型案例。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製售假酒案、製售假劣飲料案、製售有毒有害減肥食品案均被曝光。監管食品安全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涉案金額上億的包括:山東省煙臺市偵破製售假酒案,抓獲犯罪嫌疑人51名,涉案金額5億元;四川省南充市偵破製售假劣飲料案
  • 食客吃河豚中毒大排檔被罰15萬 十大消費維權案例發布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通訊員安娜)珠寶講師暗示自己是「富二代」低價出售珠寶、號稱商住兩用的樓房實際屬性只是辦公……昨日,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廈門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發布廈門市2018年度十大消費維權保護典型案例。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律師團成員、福建重宇合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福猛專門進行了點評。
  • 「水果營行」事件入選去年廣東消費維權十大案例
    「水果營行」事件入選去年廣東消費維權十大案例 2016-03-14 12:29:042015年該省十大消費維權案例,中國大型連鎖水果店「水果營行」關門事件等典型案例入選,圖為廣東省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羅衛光在發言。
  • 連雲港公布網際網路虛假違法廣告十大典型案例
    【連網】 (記者 侍敏 通訊員 廖智勇)飲酒動作出現在廣告視頻中,酒業公司被處罰;套用模板卻標「真實案例」,口腔醫療公司虛假宣傳被查處;10000元只是定金,卻稱「10000元買個精裝的家」,置業公司利用微信公眾號虛假宣傳被罰5萬元……昨天上午,我市市場監管局公布2019年度查處的網際網路虛假違法廣告十大典型案例,在警示網際網路廣告違法行為的同時
  • 大連2018年度打假維權十大案例公布,來看看賣家坑人的伎倆
    3月15日,大連市啟動「315」消費維權系列活動,公布了2018年度打假維權十大案例。案例01銷售海鮮以次充好,被吊銷營業執照。案例03「金箔」變色素,酒店虛假宣傳被罰20萬元。2018年5月,某酒店有限公司被舉報發布虛假廣告。經查,該酒店在其微信公眾號宣傳新推出的烤鴨產品在烤制時使用了可食用性金箔。
  • 2018年度商標行政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2018年十大典型案例出爐 傍名牌,吃大額罰單 華聲在線5月24日訊 5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2018年度商標行政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記者梳理發現,此次公布的十大案例,涉及中國對中外商標權利人合法權益的平等保護、商標行政保護全鏈條打擊、商標行政司法高效順暢銜接等內容。 惡意銷售侵權商品,被罰35萬 經查,2018年1月,常德市鼎城區大烺管材經營部購進一批號稱某建築工地未使用完且標註「LESSO 聯塑」字樣的系列管材及配件處理品。
  • 杭州發布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昨天上午,杭州市市場監管局、公安局、教育局、農業農村局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聯合行動取得的成效,並發布了十大典型案例。聯合行動期間,共檢查相關食品經營者17455家,查辦食品安全問題案件1467件,移送司法機關案件7件,採取刑事強制措施65人。
  • 2017全國食品虛假宣傳十大典型案例公布 湖州涼茶案被點名
    2017年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十大典型案例。截至2017年底,各級食藥監管部門共檢查食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87萬家,查處違法案件1.2萬餘件,已經並將陸續向社會公布。一、湖南衡陽周某等人生產銷售非法添加藥品的食品案。
  • 浙江公布一批整治食品安全問題典型案例
    今天(12月5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公安廳、教育廳、農業農村廳聯合舉行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新聞發布會,發布聯合行動總體情況及典型案例。據統計,全省聯合行動共查處各類食品安全案件10662件,罰沒8703.02萬元,共取締無證黑窩點116個,移送各類食品案件231件,公安機關立案217件,移送司法機關287人。
  • 陝西公布十大典型食品藥品典型案件
    3月16日,陝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2014年查處的十大食品藥品制假典型案件。據悉,去年全省食藥監部門立案查處案件14498件,涉案金額2159.91萬元,配合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72人。
  • 最高院公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銷售已過保質期的食品 構成經營者...
    原標題:快訊|最高院公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銷售已過保質期的食品,構成經營者「明知」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常見食物中毒及預防(常見案例分析)
    食品加工操作人員與食品親密接觸,一旦患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汙染食品的機會極大,本案例是一起典型的由食品從業人員帶菌操作汙染食品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案例2 廚師操作很重要,交叉汙染會中毒2005年某日,在某飯店參加婚宴的賓客中有50餘人出現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在留樣涼菜及病人的肛拭中檢測出副溶血弧菌,確認這是一起細菌性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