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有價值的見解和分享-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流傳很廣的國際孤獨等級表?
很好奇,你是幾級?
反正如果不是因為有次做手術,我媽知道後硬是要來陪我,我就是「獨孤金字塔」的塔尖人士了。(扎心)
所以我對孤獨有著極為深刻的感受。(扎心+1)
不光是我,應該是全世界一多半的成年人都是「孤獨患者」。
是不是也包括你?
今年一月,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HS)就委託OnePoll公司搞了一次關於「孤獨」的調查,調查訪問了2000名英國成年人。
結果發現,有超過一半的人感到孤獨。高達64%的人說,即便有很多朋友,仍然會感到孤獨。像極了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而英國早在2018年就將孤獨列為全國性問題,並宣布注資1150萬英鎊開出「社交處方」,以減輕國民的孤獨感。
同年,美國健康服務公司Cigna也進行了一項全國性調查,研究者藉助UCLA孤獨量表,對約2萬名成年人進行孤獨評估。
46%的測試者表示「有時/總是感到孤獨」,18-37歲的人成了最孤獨者。
孤獨貌似是成年人的常態,也像是一種大流行。
而我們賴以生活的社交網絡本意想要殺死孤獨,結果卻讓人感到更加孤獨。
「微信QQ反覆刷新查看,刷到不再更新,放下手機那一刻倍感空虛」
「翻了很久,都沒找到可以說話的朋友」
「佯裝堅強在朋友圈騙贊,等了三小時,一個贊都沒有」
「手機相冊裡幾乎全是風景照,除此之外是自己的自拍」
……
01為什麼會孤獨?
所以,孤獨是什麼?為什麼會孤獨?
然而,研究人員能夠量化一個人對孤獨和社交孤立的感受,卻很難給孤獨一個定義和描述的概念。
一個人的時候孤獨,一群人的時候,也許還是孤獨;無聊的時候孤獨,忙碌的時候,也會孤獨;陰天的時候孤獨,陽光燦爛的時候,也還是孤獨……
當然,對不同的人,孤獨意味著不同的東西。
但對遭受孤獨折磨的「孤獨患者」來說,
孤獨,不關乎外在的環境,而更像是內在情感連結的斷裂。
一旦內在情感連結的斷裂,仿佛那一刻,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你跟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關係。你接受不到愛,也輸出不了愛。
你感受不到身邊貓咪的陪伴,也不想跟平時一樣去撫摸它呵護它。
那個平時也許聊得還不錯的朋友,你不關心他,也不想知道他現在在幹什麼。電視劇裡熱鬧的場景、一群人在身邊的談笑,你不感興趣,他們反而還更加襯託你的悽涼……那一刻,你不想做事,沒有夢想、不計劃明天,內心沒有任何溫暖和力量。
02所以,太孤獨怎麼辦?
那就重新建立情感連結吧!
察覺到孤獨的情緒,想想為什麼孤獨,自己要得到什麼才能消解孤獨。
是因為接受不到愛,想要更多的愛?
接收不到家裡寵物簡單陪伴的愛,家人噓寒問暖的愛,朋友一句「在嘛」建立聯繫的愛,同事分享東西一起吃的愛,陌生人一個微笑的愛……(是的,這些都是愛)。
而更想要有人一起聊天吃飯打遊戲的愛?有人可以分享你的喜怒哀樂的愛?有人真心了解你呵護你的愛?有人喜歡你欣賞你的愛?有人可以給你溫暖和能量的愛……
還是因為輸出不了愛,對什麼都沒有一絲動容?
不想那個心裡一直惦記的人,不想跟爸媽打電話,不想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明天要做什麼,不想今天的晚飯其實味道還不錯,不想聽歌不想運動,甚至不想提筆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
看到自己孤獨的原因之後。
停下來,強迫自己主動建立情感連結!
翻翻通訊錄,給爸媽或身邊所有一切可以聯繫的人打個電話,了解他們的情況,說說自己的情況。
摸摸身邊的寵物,上網看看男神/女神的動態(假如有的話),冒個泡。
聽聽音樂,運動一下,把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想要做的事情寫下來。
如果沒有,趁這個時間,也正好可以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寫篇孤獨日記,抒發下自己的情緒。
然後再寫5條感謝日記:感謝今天最後一分鐘打上了卡、感謝看到了一個很好看的電影、感謝今天的地鐵不太堵、感謝今天的事情完成得很順利、感謝今天身體健康(可以邊寫邊在腦海裡描述畫面,越詳細越好)……
總之,讓自己建立上內在的情感連結,讓自己努力接受到愛,能夠輸出愛。
接受不到愛,就仔細觀察自己真的沒有接受到愛麼?
還是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愛的量?
如果沒有達到,那也先讓自己從小小愛的感受開始。
輸出不了愛,就讓自己先有愛,想想喜歡的人、事,然後用筆寫下來,用行動做出來。
慢慢地,孤獨停留的時間會越來越短,面對孤獨,也不會無力和難以忍受。
祝你時刻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