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寫出好論文才是硬道理
教育強國
★★★★★
作為文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須會寫文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博士研究生也不例外。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無論從事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還是其他工作,會寫文章都是基本功。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寫出好論文,為以後的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學校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使出各種招數,學位論文要經過開題報告會、導師進行修改把關、檢查重複率、預答辯、匿名評審、答辯、論文抽檢等眾多環節。所有這些,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寫出一篇符合博士學位要求的高水平論文。可見學位論文的質量已經成為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學生寫出好論文才是硬道理,導師的一切指導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工作來展開。
一、研究方向與論文選題
博士研究生入學後一般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該研究什麼問題以及將來要寫哪方面的論文。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但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研究的選題並非易事。作為老師,對學生的問題一般不要急於作出回答,而要經過一個反覆推敲和協商的過程。
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有個突出特點,就是對馬克思主義要真學真懂真信。有學者提出「姓馬」容易「信馬」難。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從事理論研究的根本遵循,也是確立遠大理想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只是為了拿學位而寫論文,就不可能達到設立這一學科的目的。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思想傾向要有準確的把握。觀點要明確,馬克思主義作為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真理,必須真學真信。當然,馬克思主義不是結束真理,不是教條,不是現成答案,而是方法,是繼續探索真理的指導思想。政治上的旗幟鮮明是開展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才會更加熱愛這一學科。有熱情才會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黑格爾說過:「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稱, 。」列寧也明確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
研究方向和論文選題的確定,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作為老師,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考書目和研究領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生只有自己思考過才知道是否適合深入研究,是否有研究的條件和基礎。有的學生能夠找到切入點,有的學生可能會茫然,甚至產生焦慮。這時,老師要與其討論,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第二,深入了解學生,提供參考選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會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也會有些困惑,這就需要與學生深入交談,幫助其確定研究方向。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不同,確定的研究方向會有多種情況。一是從學生過去從事的相關專業學習和工作出發,這樣比較容易確定研究方向。當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和專業興趣以後,再根據其專業背景和基礎知識情況,鼓勵其按照感興趣的問題深入研究。興趣是從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動力,只要有興趣,加上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條件,就會寫出好文章。二是對那些從其他專業考進來的學生,需要在多學科的比較中幫助其選擇研究方向。要求學生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鼓勵其運用過去所學的知識從更寬廣的視野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三是根據老師的研究課題確立學生的研究方向。讓學生結合老師承擔的課題進行選題,是一種最便捷的途徑。老師承擔的課題,思考比較深入,容易把握問題導向,學生在參與課題的過程中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夠真正體現教學相長的規律。
無論以哪種方式確定研究方向,老師都要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深入研究。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要培養學生的「根據地」意識,使學生明確自己是研究什麼領域、什麼問題的,並在這塊「根據地」上辛勤耕耘,做出成果,這樣才能獲得進入學術殿堂的通行證並得到學術界承認。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什麼問題都研究,確定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才能深入研究下去。比如研究歷史,成為通史專家是很困難的,一般都會研究斷代史,而斷代史中也是重點研究某些事件和人物。所以確定研究方向後要有恆心,堅持寫出文章,拿出成果。如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單純為發表而寫作,什麼好發表就寫什麼,這樣是很難寫出真正高質量論文的。博士研究生階段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一個人學術研究的重要階梯和新的起點,往往決定著今後的研究方向,所以要圍繞這個方向寫幾篇相關的文章,檢驗自己是否能夠真正堅持研究下去。能夠堅持的就要持之以恆,若發現不適合自己就儘快轉換方向,不能左顧右盼地浪費時間。有些博士研究生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畢業後在工作崗位繼續開展研究,取得多項成果,已經成為教授、博導。他們談及讀博士階段的體會時深切感受到,儘早確定選題方向並堅持不懈開展研究是大有益處的。
在選定的研究領域開展研究,撰寫一些文章後就可以確定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選題的大與小也是一個難題。一般說來,大都主張「小題大做」,即選擇一個相對小的題目開展研究,可以寫深寫透,做出大文章來。要儘量避免選擇一些大的題目,選擇大題目,往往是泛泛而談,難以深入。當然,題目的大小也是相對的。比如,相對一個歷史時期的重大問題而言,研究一個人物相對小一些,然而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人物本身又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動。題目無論大小,關鍵是找準切入點。選擇大題目,也可以從某個方面深入開展研究,在大中見小、大中見深。選擇題目要根據專業背景、興趣愛好和研究條件等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記得我當年選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時也曾反覆比較琢磨,最後確定寫「鄧小平理論與中共黨史學」。這顯然是個大題目,無論鄧小平理論還是中共黨史學都是宏大的理論問題,如何把握頗費周折。張靜如先生鼓勵我要敢於直面重大理論問題,敢於進行理論探索,武戲文唱,研究理論問題要有史實依據,研究歷史問題要強化理論指導。這篇論文的切入點是探討兩者的相互關係:一方面分析開展黨史研究、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在形成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鄧小平理論對中共黨史學科發展的指導意義。有這樣的切入點,就可以比較深入地探討一些問題,對於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加強中共黨史學科建設都有參考價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論文獲得答辯委員會的讚許,並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二、幹中學與學中幹
博士研究生要建立一塊「根據地」不容易,而要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並收穫豐碩成果就更非易事。確立了研究方向和選題,要把思路理清楚,把思想火花匯集成系統觀點並清晰地表達出來,需要經歷一個如琢如磨的煉獄過程。
一是帶著問題學。確定選題後要查找資料和讀書學習,既進行理論武裝也尋找史實依據。寫歷史方面論文要堅持論從史出,在廣博史料的基礎上形成觀點認識。寫理論文章要有邏輯論證和事實支撐。無論何種論文,調研、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報刊資料極為豐富,各種書籍名目繁多,網絡資料浩如煙海,然而當確定選題後,卻發現自己寫作真正需要的材料又是極難尋覓到的。這實際上需要有個淘金的過程。對於經典著作,要精讀並深刻領會,這屬於理論武裝。對於一般性著作,要查閱並有選擇地讀,這屬於知識積累。閱讀這麼多資料,如何記得住、用得上?關鍵是頭腦中要有問題,帶著問題學、帶著問題讀。記得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開頭有這樣幾句話:「硝煙散盡,塵埃落定,歷史留給後人的是一座開掘不盡的智慧寶庫。紛爭已息,恩怨難平,歷史為後來者提供了恆久不衰常說常新的話題。人類的經驗智慧在世世代代的接力中積累,人們在不斷的反思和繼承中實現超越。」不少學生看後都表示讚許,並詢問怎樣才能寫出有新意的論文。確實,這樣的內容不是輕易就能寫成的,也曾經是帶著怎樣寫好文章開頭的問題進行苦苦思索。記得當年至少有一周的時間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甚至包括失眠時都在想同樣的問題。所謂的「頓悟」是長期思考的結晶,功夫在詩外或許就有這層含義。現在的研究工作都強調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既包含在選題中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也包括在日常學習中要經常思考問題,特別是思考論文寫作中的問題。有問題意識,讀書就有興奮點,記憶就深刻,就容易引發思考,受到啟發,找到靈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在翻閱一些報紙或者看電視過程中都會因為某句話或某件事而受到啟發,獲得靈感而豁然開朗。問題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若沒有問題意識,對一本書可能讀完後面忘了前面,即使讀再多的書,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
二是善於構思。寫一篇文章,靈感很重要,但更需要謀篇布局。構思一篇文章的結構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從標題的選擇與凝練到整個文章的框架結構,從重點問題的解答到材料的選擇,都需要反覆思考琢磨,不僅是坐在書桌前要思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思索,散步或乘車時往往是思考的最佳時機。真正思考清楚了,框架結構清晰了,能夠列出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和要點提示了,寫起來就比較順手。
三是幹中學。撰寫博士學位論文需要前期的積累,如果沒有前期研究基礎,沒有寫出若干篇像樣的文章,就直接進入十幾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寫作,要拿出高質量的論文恐怕是困難的。確定選題後,應該先就一些問題寫一些文章,並應達到發表的水平。一些學校要求博士研究生畢業前有論文公開發表是有道理的。博士研究生都經歷過本科教育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培養,對於寫論文並不陌生。但是,有些學生對於寫論文的畏難情緒比較大,有的甚至感覺無從下手,遲遲不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是否方法不得當?是否需要進行文章寫作方法的培訓?這樣的工作有時是需要的,但最關鍵的不是方法,而在於是否敢於嘗試,是否勤於動筆。就是說,最重要的是在幹中學,要在持續不斷的寫作中學會寫文章。寫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法無定法,各有特色,只要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文章的呈現形式和文字表達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反覆磨鍊,在實踐中增長才幹。讀再多的書、有再多思想火花、學再多的寫作方法,若只是停留在說的層面,也很難提高科研能力,甚至會導致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如同學習遊泳,無論在岸上學習多少蛙泳、仰泳、自由遊的動作和技巧,無論聽教練講解多少遍水中換氣的方法,如果不到水中體驗和鍛鍊,是不可能學會遊泳的。寫文章也是如此,只要從小的文章寫起,持之以恆,就會對標題凝練、文章結構、遣詞造句等有深刻的體會,熟能生巧,在此基礎上對撰寫大部頭的學位論文就更有信心,也會得心應手。對於那些一時難以找到合適選題的學生,老師主動給其壓擔子,使其在參與一些課題的過程中得到鍛鍊,研究水平也將得到明顯提升。所以,在幹中學,會提升學習效率;在學中幹,早出成果,會不斷增強學術自信,保持旺盛的學術創新能力。
三、指導中的「說」與「做」
無論是為了達到學校的要求,還是自己的願望,學生總希望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有文章發表。結合學位論文選題先寫一些文章,既是練筆,也是提升學術自信的重要途徑。文章發表難是困擾學生的大問題。老師要多鼓勵學生單獨發表。面對有些學生投稿後的退稿結果,我對他們的鼓勵是「莊稼不收年年種」,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學習期間可以多問耕耘,少問收穫。老師開始也是從不斷接到退稿通知中成長起來的,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對於與學生合作發表的文章,無論是第一作者還是第二作者,自己都會認真修改,不能讓編輯為難。自己認為達不到發表水平的,從不輕易推薦。
學生寫文章,總是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具體指導。如果說老師前期的指導是以「說」為主,那麼後期的指導則是以「做」為主,對學生的論文提出具體修改意見,甚至進行必要的刪減和增補。
對於學位論文,首先看立意是否新穎,觀點是否明確,論證是否嚴密。有些學生往往是開始感覺選題重要,但真正落實到文字則顯得單薄,或說理不透徹,或邏輯不嚴謹,或論證不充分。這就需要老師指出重點或難點所在,在關鍵之處甚至要加寫幾句話,更多的則是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應著力思考的問題和方向。現在的電腦修改模式或批註方式非常方便,我在有些論文旁邊的批註是密密麻麻的。這樣的花臉稿會對學生產生較大觸動,促使其深入思考,深化對若干問題的認識。
研究方法很重要。一些文科學生不太重視研究方法,以為能寫出文章就是好方法。其實方法得當可以事半功倍。對於方法還要區分思想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比如唯物辯證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思想方法屬於指導原則,而個案研究法、計量分析法等方法則屬於工具性的具體方法,在使用中要有所區別。一些學生列舉若干方法,思想方法和具體方法雜糅在一起,難以展現論文的獨特方法。當然也應注意,研究方法和論文呈現方式並非一一對應,不能把研究方法當作論文呈現方法,否則論文就會顯得單調和枯燥。比如,歷史研究要堅持論從史出,但論文呈現方式可能是夾敘夾議,也可能是以論帶史。正如馬克思所言:「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
寫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對於學生是一個綜合科研能力的考驗。雖然一些學術規範經常被提出,有些課程或講座也反覆重申這些規範,但真正落實到寫作上,一些論文還是不夠規範,或是作者疏忽,或是嫌麻煩,導致論文格式不一致,注釋不規範。有時需要老師對一些細節問題反覆叮囑,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注意的細節問題有這麼幾個。一是摘要。摘要本應摘出論文要點,通過摘要看到論文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但很多學生不會寫摘要,有的只是按照每章的順序簡單概括一下,像是一個篇章結構的介紹;有的在論文導言部分介紹的研究內容甚至與摘要的內容相同。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認真地概括提煉,提煉摘要的過程也是提高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二是目錄。文章題目不宜過長,要善於概括凝練。層級要一致,一般是章節目三級標題。有些學生比較隨意,有些目下邊還列出四級標題,有的則沒有,其實這是不規範的,內容多的可以採取別的處理方式,目錄要保持一致。三是注釋。引用他人成果要標明出處,這是十分重要的學術規範。一般說來,現在學生對注釋是比較重視的,但引用上仍不夠規範,著者、題目、出版社、期刊號、頁碼等排列五花八門,有的標點符號用法也不規範。這些都需要老師一一指出,一篇論文的格式要統一,強化學生認識,使其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四是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展現論文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指標。如果一些基本的經典文獻都沒有參考很難說這篇論文會有什麼創新之處,如果列舉的文獻都是一般化的甚至不靠譜的或者網絡上的資料,也難以想像論文會有很高層次。有些學生為了展現參考文獻的豐富性,把根本沒有看過的文獻也列舉進來,這就要嚴肅批評,要強調實事求是。有的學生對參考文獻的排列很隨意,沒有規律可循。這些都需要加以改正。為體現學生的研究基礎以及是否有創新意識,學位論文也會把對學術史、資料綜述、問題緣起等的要求作為學術規範的一部分內容,這些內容一般放在論文的緒論中。
總之,寫作博士學位論文是學生學術生涯的重要開端。只要老師從內容到形式對論文進行仔細審查,指出問題所在,讓學生認真修改,對學生的影響會是巨大的。記得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有一位七八年前畢業的學生認真地提到,我在其論文上的一些修改意見對他後來把論文修改成書和做研究工作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其實這位學生不是我直接指導的學生,我只是把在參加論文答辯時在其論文上寫的一些修改意見交給他,他卻留下深刻印象,而當時具體什麼意見我已不記得了。這件事使我感受到,只要老師願意為學生付出一些勞動,學生是會銘記在心的,對學生的影響是長遠的,可見老師的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馬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師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相統一。這應該是我們教師永遠的努力方向。
(王炳林: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標題:《「教育強國」王炳林:寫出好論文才是硬道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