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老年人在74個小微公共空間中的行為習慣,看適老化城市更新策略

2020-12-19 騰訊網

導讀

舊城區內的小微公共空間,特別是街角小微公共空間,是老年人參與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所,卻常常被忽視。本研究隨機選取了天津市74個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作為樣本,對其中老年人的日常行為進行了連續觀察和定期拍照,在此基礎上提取量化,定量分析了老年人行為發生的概率和頻率。並結合空間形態指標數據,探討了空間形態對老年人交談頻率的影響。研究發現,鄰街道的寬度、周圍建築物的平均高度、座椅數量和噪音水平顯著影響了老年人交談的次數。本研究將為規劃師和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和量化方法,為舊城區小尺度公共空間的適老化城市更新提供重要依據

中國舊城區小微公共空間內老年人的行為及空間形態對其產生的影響

Behaviors of Seniors and Impact of Spatial Form

in Small-Scale Public Spaces

in Chinese Old City Zones

孫旭陽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博士生

汪麗君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王非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學院建築學系副系主任

薩哈爾·索爾塔尼(Sahar Soltani)

南澳大學澳大利亞交互與虛擬環境研究中心博士生

LAF

1研究背景

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超過65%,70%以上的老年人將居住在城市[1],特別是舊城區中[2]。從歷史上看,舊城區位於城市中央,是曾經的商業和文化活動中心[3],承載著時代的記憶,並呈現出獨特的風貌。然而,由於上世紀快速的人口增長和城市移民,城市無序發展、舊城區不夠宜居的問題日益顯露[4]。雖然很多居民逐漸搬離,但出於對老社區的依戀,以及搬遷對身心的考驗,大多數老年人選擇留在舊城區[5]。如今,舊城區改造項目遍地開花,但很多項目卻只關注城市形象而忽視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社會環境和文化條件,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3]。因此,如何保證改造工程有利於當地居民,尤其是當地老年人的生活,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為人們放鬆、社交、娛樂的理想場所[6][7],城市公共空間的提升改造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從而促進社會的積極老齡化[8]。然而,一方面,具有傳統格局的舊城區人口密度大、大尺度公共空間匱乏;另一方面,由於身體條件所限,大多數老年人進行日常戶外活動的地理範圍相對有限。因此,與數量較少、分布較為分散的大尺度公共空間相比,舊城區內廣布的小微公共空間更為老年人所常用,而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便是其中的典型。對這些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可以顯著改善老年人的日常體驗,並促進其進行社交互動。城市更新對於解決城市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創建可持續城市提供了重要機遇[4]。然而,如何通過設計實現上述目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老年人在空間中的行為可以反映他們對空間的需求[9];另一方面,空間形態對人的行為亦有影響[10]~[12]。因此,研究老年人的行為有助於從他們的角度重新構想適老性措施[13],而探討可變的環境因素,以及空間對人行為的影響[11][14]~[16],則可以啟發城市規劃設計者及相關決策者[17]。在以往文獻中,研究人的行為通常採用佩戴GPS、調查問卷等方式。然而,對於人在特定空間內的日常行為數據,必須通過長期觀察和記錄來收集,難度較大。因此,本研究從老年人的日常行為出發,通過觀察其真實的日常生活,對舊城區的街角小微公共空間進行研究。

孫旭陽,汪麗君,王非,Sahar Soltani

2 研究方法

鑑於天津舊城區的空間格局和建築形式較好地保留了之前的特徵,形成了豐富的小微公共空間,且大多數缺乏適老化設計,故本文將選取天津市的一個典型舊城區作為研究區域,選取74個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作為樣本空間。基於建築類型學和建築構成理論,樣本空間按照以下標準進行選擇:1)位於研究區域內;2)位於幾條道路的交匯處,而非街道兩側;3)對公眾開放。隨後,研究對樣本空間的空間形態指標數據進行定量測度,並連續記錄其中老年人的日常行為。

具體過程如下:首先,研究選取了與空間形態相關的4個方面共8項客觀指標:場地面積、綠化覆蓋率、座椅數量、涼亭覆蓋率、視線範圍內的色彩多樣性、平均噪音水平、周邊建築物的平均高度,以及毗鄰街道的寬度[18](表1),這些指標較易獲得,且具有較高的信度,很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行為。隨後,通過調查和測度收集了每個樣本空間的上述指標 數據。

表1:空間形態的客觀指標

在2018年6~7月正常天氣下,連續觀察樣本空間內老年人的日常行為,每個樣本空間的連續記錄時間不少於4小時,並避免記錄用餐時間。研究團隊選擇他們可以清楚觀察到樣本空間內老年人行為的地方,同時儘量避免被注意到,以儘可能地記錄老年人的真實日常生活。在連續觀察的過程中,每隔10分鐘拍攝一張照片以進行行為記錄,如果一張照片不能包含當時空間內的所有老年人,則拍攝額外的照片。

隨後,根據照片提取老年人的行為數據。照片中顯示的行為被編碼成多種類型(表2),且每種類型行為的頻率被計數。例如,如果交流出現在兩張照片中,並且在每張照片中有三位老年人在交流,則在該樣本空間中交流的頻率為3*2=6(次/4小時)。本研究關注的是行為發生的比重,而非行為本身。因此,無論不同照片中顯示的行為是否由同一個人發生,行為都將被計算在內。

(橫屏視圖)

表2:對老年人行為進行編碼及釋義

基於行為數據,研究對老年人在樣本空間內的行為類型、不同行為類型的發生概率,以及發生頻率中位數進行了統計分析,並以「交談」行為為例,基於各樣本空間的空間形態指標數據,通過有序邏輯回歸分析,探討空間形態對老年人行為發生頻率的影響。

3 研究結果

1

不同行為的發生概率

通過對老年人的行為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不同行為在樣本空間中發生的百分比有顯著差異而不同行為的發生概率反映了它們發生的可能性。如圖所示,「路過」、「交談」、「閒坐」、「站著休息」、「遛狗」和「照看孩子」是老年人在公共空間內出現概率較高的行為。因此建議在街角小微公共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時,應優先滿足高發生概率行為的要求

不同行為在樣本空間中發生的百分比分析

2

不同行為的發生頻率

研究還發現,行為發生的頻率並不符合正態分布,同時,某些低發生概率的行為在發生這些行為的樣本中的發生頻率反而較高。例如,「打牌、下棋或圍觀」的發生頻率中位數很高(60次),與其低發生概率(4.1%)形成了強烈對比,這表明雖然打牌、下棋或圍觀的發生概率不是很高,但一旦發生,就可能持續發生或者吸引其他老年人聚集。因此,使用中位數而非平均值更能準確描述行為的集中趨勢(表3)。這一發現意味著,在對街角小微公共空間進行適老化設計時,應優先考慮高發生概率和高發生頻率的行為需求。在本研究中,「打牌、下棋或圍觀」、「隨著音樂跳舞」、「交談」、「路過」、「演奏樂器和唱歌」的出現頻率高於其他行為,值得注意。

表3:不同行為發生頻率的中位數

3

空間形態對老年人行為的影響

基於以上分析結果,本研究選取「交談」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出於準確性的考慮,本研究採取分級方式[19][20]對原始行為數據和空間形態指標數據進行數值分級,使用「高」「中」「低」等級分別代替具體的數值,以便將連續變量轉換為有序變量,探索空間形態對交談發生頻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所有的空間形態指標中,毗鄰街道的寬度、周邊建築物的平均高度、座椅數量和平均噪音水平會顯著影響街角小微公共空間內老年人之間發生「交談」的頻率

具體而言,在毗鄰相對較寬的街道和中等高度的建築物的街角小微公共空間中,交談更有可能發生。在正常情況下,相鄰街道越寬闊,周邊建築物高度越低,開敞感越強。研究據此推測,街角小微公共空間的開敞感可能會影響老年人交談的頻率,但這一猜想需要進一步驗證。

座椅數量和平均噪音水平對老年人交談頻率的影響很容易理解。更多坐下來放鬆的機會和能夠聽清對方的講話內容,增加了進一步交流的可能性。因此,座椅數量的減少和噪音的增加會對老年人交談的頻率產生負面影響

孫旭陽,汪麗君,王非,Sahar Soltani

4 討論

本研究將一個較小的研究區域與一個相對較大的調查樣本量相結合,以獲取高細節水平的定量數據[19]。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科學地探索老年人的行為以及空間形態對其行為產生的影響,並且可以在其他研究中推而廣之[21]。然而,儘管本研究已經儘可能地使行為數據具有代表性,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缺少不同季節對老年人行為偏好的影響,以及本研究選擇的空間形態指標外的其他指標對老年人行為的影響。另外,儘管天津市的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在中國城市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鑑於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社會文化差異,因此,在對其他國家城市進行相關研究時應基於對當地老年人行為的調查。

本研究沒有採用網絡數據抓取獲得的大數據,而是通過較為傳統的基於老年人日常行為觀察的方式來獲取「小數據」。雖然費時費力,但這些數據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能為適老化空間的改善提供更為直接的指導。對於城市規劃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老年人的行為及對其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十分必要,通過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優先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有助於提升適老化設計實踐的效率和實際效果。

此外,關於空間形態對老年人行為影響的數據將為人工智慧研究提供信息支持,也可以作為關注行為與空間關係的機器學習的重要原始數據,通過智能化設計對傳統的城市設計方法產生影響。

致謝

部分參考文獻

[1] Zhou, Y., & Wang, J. (2017). A case study of old urban recreational space network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lderly people—Take Xujiapeng Street as an example. Garden, 9, 40-43.

[2] Lin, L. (1996). The aging problem on old city zones—Take Jinhua Street, Gu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Urban Problems, 2, 33-38.

[3] Xu, F., & Zhou, Y. (2016). Social ex-post evaluation of old city zone renovation projects based on mathematical attribute measurement model.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43(1), 04016025-1-04016025-9.

[4] Yildiz, S., Kivrak, S., & Arslan, G. (2018). Contribution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element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 Model proposal.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45(1), Article 04018045. https://doi.org/10.1061/(asce)up.1943-5444.0000493

[5] Jiang, W. (2016). The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e-friendly spaces in the renewal

of old city zones—Take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proceedings of 2016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Urban planning for 60 year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pp. 778-791).

[6] Giles-Corti, B., Broomhall, M. H., Knuiman, M., Collins, C., Douglas, K., Ng, K., ... Donovan, R. J. (2005).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8, 169-176.

[7] Whyte, W. H. (2001).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New York, USA: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8] Gaikwad, A., & Shinde, K. (2019). Use of parks by older persons and perceived health benefits: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Cities, 84, 134-142.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8.08.001

[9] Engels, B., & Liu, G.-J. (2013). Ageing in place: The out-of-home travel patterns of seniors in Victori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31, 168-189. https://doi.org/10.1080/08111146.2012.737316

[10] Chen, L., & Ng, E. (2012).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and outdoor activiti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Cities, 29, 118-125.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1.08.006

[11] Hahm, Y., Yoon, H., & Choi, Y. (2019). The effect of built environments on the walking and shopping behaviors of pedestrians: A study with GPS experiment in Sinchon retail district in Seoul, South Korea. Cities, 89, 1-13.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

[12] Lu, Y., Yang, Y., Sun, G., & Gou, Z. (2019). Associations between overhead-view and eye-level urban greenness and cycling behaviors. Cities, 88, 10-18.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9.01.003

[13] Buffel, T., & Phillipson, C. (2016). Can global cities be 『age-friendly cities』? Urban development and ageing populations. Cities, 55, 94-100.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6.03.016

[14] Maat, K., & De Vries, P. (2006). The influence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n green-space travel: Testing the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8, 2111-2127. https://doi.org/10.1068/a37448

[15] Othman, A. R., & Fadzil, F. (2015). Influence of outdoor space to the elderly wellbeing in a typical care centr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70, 320-329.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5.01.042

[16] Wang, Y., Chau, C., Ng, W., & Leung, T. (2016). A 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on enhancing walking and cycling activity levels with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Cities, 50, 1-15.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5.08.004

[17] Peschardt, K. K., Schipperijn, J., & Stigsdotter, U. K. (2012). Use of small public urban green spaces (SPUGS).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11, 235-244.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2.04.002

[18] Wu, J., Ta, N., Song, Y., Lin, J., & Chai, Y. (2018). Urban form breeds neighborhood vibrancy: A case study using a GPS-based activity survey in suburban Beijing. Cities, 74, 100-108.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7.11.008

[19] Schipperijn, J., Stigsdotter, U. K., Randrup, T. B., & Troelsen, J. (2010). Influences on the use of urban green space—A case study in Odense, Denmark.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9, 25-32.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09.09.002

[20] Maas, J., Verheij, R. A., Groenewegen, P. P., De Vries, S., & Spreeuwenberg, P. (2006).

Green space, urbanity, and health: How strong is the relatio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60, 587-592. https://doi.org/10.1136/jech.2005.043125.

[21] Flyvbjerg, B. (2001). Making social science matter: Why social inquiry fails and how it can

succeed agai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ND

編輯 | 崔婧沄 田曉劼 張晨希

翻譯 | 崔婧沄 張晨希

製作 | 張晨希

相關焦點

  • 瞭望閣 | 微改造,柔和喚醒城市記憶
    「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這句話,給許多生活在老舊小區的居民送去期待。  老舊小區改造,這件造福百姓、促進城市持續更新的好事如何辦好辦實?
  • 上海城與村|黃浦順天村「微更新」:高樓林立間,藏一座小院
    針對上述問題,自2019年起,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通過居民座談、現場勘察及交流、方案徵詢等方式,結合這裡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相關訴求,對順天村實施綜合性改造,並將重點放在公共部位更新和「適老化」改造上。自此,百年老洋房又煥發出了新的光芒。如今,原本堆滿雜物的院落中央被清理乾淨,由居民種植上花花草草,成為了一個小型花園。天台上也裝置了太陽能板提供電力,樓道的燈便是利用太陽能發電。
  • 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
    央視網消息: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7.9%,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舊小區「老齡居民」人數的不斷增加,適老性低、老年人出行、活動困難等問題也日益顯著。經過摸底排查,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有大約17萬個,如何讓老年人能夠在老舊小區中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正是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目標與方向。
  • 新文全睇→公共政策情境中行為習慣的形成機制與培養策略
    國內心理學權威期刊《心理科學進展》最新上線的文章——《公共政策情境中行為習慣的形成機制與培養策略》,為我們梳理了公共政策情境中個體行為習慣形成的三大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三個針對性的培養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本期「前沿論著」欄目推送全文。希望公共政策制定者意識到,除了傳統的態度說服和利用獎懲措施改變行為習慣外,巧妙地利用行為習慣進行助推,有利於將宏觀層面的政策導向轉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
  • 居家適老化改造留出千億級市場空間,重塑了誰的想像?
    在這份清單中,適老化改造被劃分為地面改造、門改造、臥室改造、如廁洗浴設備改造、廚房設備改造、物理環境改造及老年人用品配置等7個類別,共包含防滑處理、高差處理等8個基礎改造項目,和平整硬化、安裝扶手等22個可選改造項目。
  • 讓老年人也能愉快地使用智慧型手機,這3個「適老化」設置請收好
    根據相關調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老年手機用戶接近2.74億,其中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1.34億,也就是說還有接近1.4億的老年尚未觸網。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的智能數字鴻溝已經越來越明顯了,這也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 適老化改造:讓老人出行不再「磕磕碰碰」
    早在2013年,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天津大學聯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2座大中城市100個典型社區調查顯示,66.2%的城市老人曾在家中發生意外傷害。這其中,廚房和衛生間是最易發生傷害的地方,佔比75.4%。「老人在家不安全,一大原因在於住宅不適老。」
  • 小微空間改造 藝術賦彩生活
    隨著城市空間增量的日益飽和,如何利用好現有空間資源,深挖小微空間開發潛力,用藝術設計賦能城市空間微改造變得愈發重要。不少規劃師和藝術家們下沉到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攜手,讓身邊的小微空間華麗變身。他們是如何做到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
  • 安全監控列入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可選項
    「十四五」期間,繼續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改造對象範圍擴大到城鄉低保對象中的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等。各地要創新工作機制,加強產業扶持,激發市場活力,加快培育公平競爭、服務便捷、充滿活力的居家適老化改造市場,引導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有效滿足城鄉老年人家庭的居家養老需求。
  • 適老化改造才是居家養老最大的亮點
    類似的情況,生活中比比皆是。城市及產業規劃專家、清華房地產協會歷史及策劃專委會副主任李文捷介紹,他在過去兩年裡大概接觸了幾千個這樣的案例。「與普通的家裝不同,適老化改造需要先對老年人原有居住環境和身體情況進行專業評估,制定設計並進行階段性的幹預和改善,保證老年人在居家養老中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從事適老化改造的長者友善商貿服務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王舒介紹,「目前以安裝扶手、移動便盆等簡單改造為主,隨著項目的深入推進,一部分消費者會將改造的內容進一步擴展。」
  • 數字醫療服務如何「適老化」?工信部新聞發布會邀微醫介紹創新經驗
    此次工信部牽頭組織國內主要網際網路企業進行信息無障礙改造,針對目前老年人面臨的最突出、最緊迫的使用網站和App的困難問題,啟動了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微醫與支付寶、微信等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成為首批入選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的產品。
  • 年底前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 這些項目政府給補貼
    【新民晚報·新民網】門檻移除、房門拓寬、安裝自動感應燈具、配備閃光振動門鈴……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銀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殘聯、全國老齡辦等9部委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 民生智庫 | 【短評】居家適老化改造應堅持三個先行
    家庭環境是居家養老的重要空間載體,居家環境的適老化是關係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大事,對提升老年人自我管理水平、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質擴容等,均有重要影響。然而,現實中「老人住老房」「住房不適老」等現象突出。據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居住在建成超過20年的老舊住宅中,超六成老年人認為住房存在不適老問題,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勢在必行。
  • 微習慣的5個策略
    」 今天突然產生了不想寫東西的念頭,然後想到今天的微習慣還沒有完成,不多,就50個字。太簡單了,那就寫吧,於是就超額完成了,有了如下的文字。微習慣的策略是強迫你自己每天實施1到4個小到不可思議的計劃好的行動。
  • 打造「垂直城市」 騰出公共空間
    一項數據顯示:在「天空之城」1600戶購房者中,「張江男」佔比達14%。往常,遠郊小區很難吸引這類購房者。如今,TOD模式(地鐵上蓋綜合體)小區受到越來越多熱愛公交出行的年輕群體的青睞。  上海面臨建設用地「緊約束」,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則與日俱增,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宅如何把集約式開發與遊憩空間塑造並舉,被不少開發主體視作地產主業轉型的機遇。
  • 適老化改造,於細微處暖人心
    陸金其指著臥室床邊的馬桶,旁邊是他放的小凳子,起身時可以用手撐著凳子借點力。  除了上廁所,對陸金其來說,最大的不方便是洗澡。這間簡陋的小平房裡,雖有客廳、廚房和臥室,卻沒有淋浴間。平日裡,老人洗澡只能打盆水簡單擦拭,衝個淋浴成為奢望。  在杭州拱墅區小河街道娑婆橋社區,66歲的獨居老人沈雲(化名)也正在為洗澡發愁。因為腿腳有舊疾,沈雲平時洗澡需要外甥女來家裡幫忙。
  • 小微空間改造 藝術賦彩生活(深觀察)
    胡同「微花園」改造前後對比圖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27院兒)裡的藝術空間27院兒「北平派對」活動中,年輕人與老年人共舞楊阿姨(左一)在展示自己的手磨咖啡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井點」小微空間隨著城市空間增量的日益飽和,如何利用好現有空間資源,深挖小微空間開發潛力,用藝術設計賦能城市空間微改造變得愈發重要。不少規劃師和藝術家們下沉到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攜手,讓身邊的小微空間華麗變身。他們是如何做到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
  • 青年學者肖湧鋒:老年人最適合居住在怎樣的地方
    可是,將進酒中又寫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高堂還指我們年邁的父母、老人。中國人最講究的是孝,就是要將父母高堂侍奉於高堂之上。婚禮的時候更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可是,老年人真的喜歡居住在高堂廣廈之中嗎?我想未必。老年人到底喜歡住哪呢?我的第二個詞是「夢鄉」。夢鄉是指人在夢境中所處的美好環境,為什麼用故鄉的鄉、鄉村的鄉來代指這美好的環境呢?
  • 30000億市場規模亟待挖掘,適老化改造機遇和突破口在哪裡?
    ,專家提到,玄關、樓梯、衛生間、樓梯是老年人事故發生的高頻空間區域,而在對這些空間進行適老化配置時,要遵循適度和適宜的原則。 二、我國適老化環境改造:現狀、發展歷程、試點案例、融合發展趨勢 早在2014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就出臺文件,推動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區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一些城市也相繼啟動相關改造工作。
  • 小微空間改造激發社區活力 藝術全面賦彩生活
    隨著城市空間增量的日益飽和,如何利用好現有空間資源,深挖小微空間開發潛力,用藝術設計賦能城市空間微改造變得愈發重要。不少規劃師和藝術家們下沉到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攜手,讓身邊的小微空間華麗變身。他們是如何做到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