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獎勵與懲罰是不可迴避的話題。
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也有人說「棒頭底下出孝子」。到底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是鼓勵賞識好,還是及時批評懲戒好成了值得家長和教師思考並解決的困惑。
教育經驗告訴我們:獎勵與懲罰是控制行為的有效手段,已成為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激勵方式,不過很多的教育指導專家也告訴家長:盲目的懲罰和獎勵,其效果不僅不能有效控制孩子的行為,反而還會適得其反。
懲罰與獎賞具有同等的價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脆弱的不負責任的教育。在提倡表揚和賞識的同時,懲罰教育的積極作用也不能被忽視。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而且感到是一種責任,這樣的家庭教育是培養一個有擔當的現代人的必須。
那麼,怎樣的懲罰和獎勵才是科學、合理和有效的呢?盲日的獎懲又有怎樣的危害?
首先說說心理學意義上的獎勵與懲罰。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獎勵是通過增加某種愉快因素,使孩子的良好行為得到加強;懲罰則相反,是通過增加某種不愉快的因素,從而削弱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但有時懲又會和正強化與負強化的概念難以區分。
介紹獎勵與懲罰的基本原則:
有效性原則。即家長選擇的獎勵或懲罰的措施或手段必須和孩子的行為有必然的聯繫,通過改變孩子的處境,改變孩子的行為。
即時性原則。孩子的行為無論需要獎勵還是懲罰,都要及時,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強刺激與行為之間的連結,使孩子快速記住記牢在什麼情況下該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私密性原則。因某種行為可能被獎勵或懲罰的時候,這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協議,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實施。特別是懲罰,或許孩子已經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懲罰了,願意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但是當著眾人的面,另一重傷害又施加給了孩子:傷自尊了!有的家長可能認為表揚和獎勵應該廣而告之,這會讓孩子很有面子,的確如此。但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獎懲日的和用意的自我內化程度不一樣,年齡小的孩子要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和避免得意忘形;稍大年齡的孩子可以通過一定範圍的獎懲達到教育更多人或是讓孩子更深層次理解和反思自己行為的目標。
無論是怎樣的教育手段,要達到的教育目標無外乎是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盲目的獎勵和懲罰是指家長不管孩子的情緒感受,只顧消除或加強被懲罰和激勵的行為按照自己的願望減少、消退或形成、增加;之所以前面提到盲目的獎懲是有危害的,主要表現在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需要促進的特質沒有得到相應的強化,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利用,要挾家長,最後控制家長朝著教育願望背道而馳。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孩子是未來的成人,他們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在身體和心靈方面健康成長。健康的心靈不僅包括較高的智商,更需要穩定積極的情緒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獎勵和懲罰在家長們和孩子們看來都是必需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人為本,清楚表揚獎勵和懲罰責打的目的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