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 曹銘,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24] 張勳,字鼎彝,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 慄在庭,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複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焦騰漢,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官至貴州安龍鎮總兵。 [25]
紅色旅遊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2007年2月,胡錦濤瞻仰會師舊址,參觀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並接見老紅軍、老八路、老幹部代表,稱會寧是「革命聖地」。 會寧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地方,紅軍會師期間,先後在會寧休整達一個月之久,遺留20多處戰鬥遺蹟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會寧縣先後建成紅軍會師紀念塔、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紅軍會師將帥碑林、大墩梁和慢牛坡紅軍烈士陵園、以遵義等13處革命遺址微縮景觀為主體的「紅軍長徵勝利景園」等紀念場館建設。 [22] 會寧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20個重點紅色旅遊城市之一,成為全國的紅色旅遊勝地。會師舊址是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
會師樓被評為「大國印記:1949-2009中國60大地標」之一。2010年4月,會寧在上海「迎世博中國文化旅遊主題年高峰論壇」上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休閒旅遊縣」 2016年,會寧縣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14214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192萬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52372萬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285650萬元,增長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3676萬元、增長4%,金融業增加值28255萬元、增長19.9%,房地產業增加值22797萬元、增長3%。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1418元,比上年增長6.8%。
單位GDP能耗為0.8141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降低3.54%。 文化產業增加值14280.1萬元,比上年增長14.21%,佔GDP的2.32%。 就業:年末全縣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達到20900人,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15215萬元,單位從業人員年均勞動報酬54972元,比上年增長14.32%;年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937人,登記失業率為3.46%。組織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9.7萬人,創勞動收入17.1億元 境內的坡縷石(又稱凹凸棒石)是甘肅省新發現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屬礦產資源,該礦石含有以碘(I)硒(Se)為代表的人體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種中的12種,以及植物所需微量營養元素6種。經詳細勘察推斷其資源量為700多萬噸,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約24%。 境內礦泉水1991年通過國家級鑑定,達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標值。
該礦泉水年湧出量為7萬噸,已開發利用的一處年湧出量為3萬噸,資源潛力較大。 地貌 會寧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布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裡土地便有1.07公裡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其地貌大體可分: 會寧縣地貌 (一)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縣內廣泛分布。梁呈長條形,頂不寬,坡梁長,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數被現代槽狀衝溝切割 ,溝頭為「掌地」,在中部有少數呈山間盆地地貌。侵蝕嚴重地區,梁峁並存,峁頂面積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
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長,為溝谷深切,黃土堆積較厚。 (二)黃土堆積侵蝕梁峁頂面殘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縣境北部祖厲河、關川河兩側,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頂殘塬,塬面坡度平緩,一般在5—10度之間。塬緣到谷底切割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為塬地,溝谷為溝壩地。 (三)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於祖厲河及其支流祖河、厲河、關川河、土門峴河兩側,為寬窄、長短、高低各異的三級河谷階地,呈樹枝狀嵌入梁峁丘陵之間。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溝川等七川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級階地為河灘,寬數米至數百米,為排洪區;高出河灘10—30米的二級階地為川地,地勢平坦,寬數百米至3公裡;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級階地為坪臺地,斷續分布於川道兩邊。階地多由第四級衝積、洪積物組成,黃土層厚,土質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