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微笑表情代表不禮貌?」最近,一項關於「微信表情使用」的調查引起大家討論,登上熱搜。11月22日,現代快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對微信表情的看法大相逕庭。50、60後認為微笑就是微笑,沒有冷漠、不屑之類的意思,80、90後則認為在工作時間,還是需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管理」。專家表示,現在年輕人熱愛網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網絡社交禮儀」,但也不要「想太多」,多面對面溝通拉近彼此距離更重要。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見習記者 盧河燕 鄭芮 侯天卉 記者 宋經緯
50、60後
微笑就是微笑,就這麼簡單
「早上好(微笑表情)」「太感謝了!(大笑表情)」「下次聊哦(微笑表情)」……隨著微信聊天成為大家的日常,表情包幾乎成為每次聊天必發的內容。今年52歲的王阿姨是個地道的南京土著,平時活躍在各類舞蹈群、採風群、旅遊群中。最近愛上寫詩的王阿姨,加入了社區的詩詞歌賦社,與一群「文藝風」叔叔阿姨參加了不少詩歌朗誦活動。
「我們有一個詩歌討論群,大家每天都在裡面發自己最新的詩歌作品,社員們還會互相鼓勵,有的發豎大拇指表情,有人發鼓掌,微笑表情也是經常發的。」王阿姨說,經常會在一句話末尾加上一個微笑表情,表達高興,感覺很活潑。「發表情包就是為了活躍氣氛,和冷漠、『呵呵』沒什麼關係吧。」
街頭採訪中,不少「媽媽輩」的受訪者均表示了對「發微笑表情就是不禮貌」的不理解。50後劉阿姨告訴記者,自己平時經常用微信與家人、朋友聯繫,也喜歡用表情包,但對於記者展示的微笑、不開心、笑哭等表情,表示並不知道這背後還有引申意。「我們發表情,就是看這個表情是什麼就發什麼,開心就發微笑表情,不開心就發哭臉表情,就這麼簡單。」
70後
一個表情包反而能給人想像的空間
從事媒體行業的張先生是個75後,豐富的工作經驗,讓他對「表情包使用」有著一些不同的理解。「有時候一句話表達的意思太實了,一個表情包反而能給人想像的空間。」張先生舉例,比如他平時最愛用的微信表情就是微笑和抱拳,微笑表情表面上看來是開心的意思,但年輕人看到這個表情就知道,此刻這個人很無奈,抱拳表情則有「拜託了」「一起加油」「共勉」等多重意思,不同人看到理解是不一樣的。「對於現代人交流來說,有時候溝通也需要技巧,不想直吐胸臆的時候,不妨發個表情包。」
80、90後
時刻注意「表情管理」,表情包暗藏社交玄機
然而,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一個表情包運用得好,可以拯救一次尷尬的對話,表情包用得不好,甚至可以引發社交危機。
今年剛入職的金融白領小蔣,日常工作就是與各類企業打交道,社交網絡平臺也成了他的另一個職場,大大小小的交流群、工作群足有二三十個,充斥著他的生活。「有時候一個表情發不好,都有可能引起甲方的不滿。」小蔣告訴記者,記得第一次跟著領導去拜訪客戶,回來以後大家都進了一個方案討論群,一直聊到深夜。他回憶,當時就是因為在方案後寫了一句「您看這樣怎麼樣?」並加了一個笑哭的表情,結果引起了甲方的不滿,還被領導狠狠地批了一頓。
「領導認為,在方案背後發一個那樣的表情,很明顯就表達我們深夜改方案有多不開心,如果甲方較真起來,很可能這個項目就黃了。」小蔣告訴記者,自從那以後,他就很謹慎地發表情包,因為這也屬於社交禮儀的一種。
85後受訪者陳先生,與小蔣有相同想法。陳先生說,現在年輕人的社交中,需要處處注意,包括社交網絡的「表情管理」,就像漢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嗯」字可以表達「好的」,也可以表達一種不屑的心情。
00、05後
表情包使用看心情,漫畫表情更受寵
「00後之間,應該用漫畫表情或自製表情包比較多吧。」採訪中,00年的大學生小李說,現在00後已經不太會用微信或QQ自帶的表情包了,他覺得自帶表情包很多時候不能表達那一刻的心情,有點「跟不上時代」。「我們班的同學特別喜歡用同學照片或老師照片製作表情包,配上搞笑的文字,聊天的時候總是很歡樂。」
相比00後,05後的想法反而「傳統」一些。今年高一的小趙,是雨花中學國際班的一名新生,他告訴記者,由於課業壓力較大,平時微信聊天的時間並沒有太多,對於表情包使用,也都是看心情而定。
專家看法
選擇意思明確的表情,面對面溝通更重要
對於紛繁複雜的網絡世界,大家真的有必要在意「表情包使用」嗎?又該如何正確對待網絡社交?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丁家永認為,網絡溝通中配上表情,原本是為了讓文字溝通更生動有趣,調節氣氛。「設計者沒有賦予其複雜的含義,但在近幾年的使用中,尤其是在工作中,不同的情景和語境下,這些符號有了複雜的微妙的解釋。現代人在網絡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網絡社交禮儀』。」丁家永建議,在職場中與領導和同事交流,或第一次與人微信中,儘量用文字表達,或選擇不容易引起歧義的表情。他還提到,網絡漸成社交的主場,是彼此溝通的重要工具,年齡、身份的不同就意味著分寸感的不同。「臨近春節,每個人都要面臨更多的問候,選擇含義明確的表情,或者文字、語音表達,讓對方能通過語氣感受到你的真實態度。」
南京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胡小武認為,網絡社交現在佔據了人很多時間,但面對面溝通還是最重要。「大家應該適度使用表情符號,多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