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就承擔著三個方面的使命:治療各類心理疾病、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二戰以來,針對大量士兵在戰場上受到心理創傷,以及戰後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心理學主要聚焦在如何治療各類心理疾病方面,而對於如何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和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方面則停滯不前。直到進入21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運動興起,使得心理學才將視角更多轉向其他兩個使命,關注如何使人們獲得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那麼,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的生活?金錢能否讓人幸福?想像一下如果你財務自由,你可能會陷入空虛還是會感到真正的幸福?在一個當今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每天看段子,哈哈哈地轉發,是否就意味著獲得幸福?
弗洛伊德說「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和愛」,我們如何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本書作者米哈裡·契合森米哈賴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提出了幸福就是獲得最優體驗,這種最優體驗就是心流。讀完這本書,我們將會對幸福有更深的理解。
米哈裡·契合森米哈賴,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與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於2000年共同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標誌著積極心理學的問世,同時他也是心流研究的先驅。我們今天要解讀的這本書是作者寫的,關於心流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其他學術性文章和書籍不同,本書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了心流如何作為最優體驗,使人們獲得幸福的生活,人們學會在專注中體驗全情投入的樂趣,在工作和學習方面能夠沉醉其中、自得其樂,並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更加具有彈性,重獲內心和諧。
在這本書裡,作者從幸福談起,提出以往人們對幸福存在的一些誤解,使我們了解到幸福不是人生追求的主題,而是一種附帶現象,幸福是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達到忘我的境界,由此獲得內心安寧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最優體驗,叫做心流,它往往是幸福的源泉。
什麼是幸福?消費主義時代,追求外在物質的滿足能否帶來真正的幸福?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所著《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對幸福做出了深刻闡釋,使我們了解到幸福不是直接追求來的,獲得心流這種最優體驗才是幸福的源泉,心流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裡,進入忘我的境界,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而且我們知道了產生心流體驗的幾個核心要素,我們要集中注意力,關鍵是要以積極的視角看待問題,減少內心失序,避免精神熵分散注意力,導致分心。練習尋找支持性的訊息,從而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探索那些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技巧,多確立一些自成目標,找到做事情本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進行即時反饋,這樣就體驗到一種渾然忘我、時間飛逝的掌控感。
在此基礎上我們學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心流體驗。我們要懂得珍惜我們的身體、帶著輕鬆的心態像遊戲一樣去工作,既享受獨處又建立積極主動的人際關係,即使在客觀情況不利的時候,也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獲得內心的和諧,從而享受如洪流般流暢、滿足的幸福感。